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彭林: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模式
作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彭林
近代以来,最令中华民族纠结的问题,莫过于文化选择。在近代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某些知识精英对本国文化的信心彻底崩溃,“全盘西化”似乎成为不二之选。世事沧桑,百年之后的今天,我们迫切需要对文化传统进行再认识。中华文化存在的价值,不是为证明西方文化的唯一正确再增加一个新的例证。中国学者理应深入发掘本国文化的核心意蕴,与国际学术界平等交流,并为未来世界发展提供借鉴。
中华文化的三个核心意蕴
一是以“德”为灵魂。
人类文明是多元的,不同文明的内涵与气象各有千秋。中华文明最基本的特点是以“德”作为价值核心,其起点是在殷周之际。武王伐纣之后,周人反思夏、商亡国的教训,两朝都曾经秉受天命,并且享有不短的国祚,可惜“惟不敬厥德”,对道德没有敬意,极度腐败,“故天降丧于殷”,“天非虐,惟民自速辜”。上天将丧亡降给殷,不是上天暴虐,而是商民自己招致的罪辜。周公要求周人体谅小民“稼穑之艰难”,像文王那样,“明德慎罚,不敢侮鳏寡”。周公还引“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的古语,要求周人时刻关注民情民意,以之作为检验自己为政得失的镜鉴。在周人行将迁都于洛之际,周公告诫成王“不可不敬德”。周公制礼作乐奠定了中华文化的底色,中国由此走上了以人为本、以道德为灵魂的“民本主义”道路。
孔子继承周公以来的德治思想,笃信只有道德才能赢得长治久安:“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彼髡啪右缁崾髁⒌赖卤砺?以此教化民众:“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笨鬃右缘赖路酥?影响最为深远,历代学者多奉为圭臬。孟子说:“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他认为,最终决定战争胜负的,不是高城、深池、坚兵、利器、积粟、储米,也不是封疆、险固,而是人心的向背。这段脍炙人口的名言,高扬道德理性,经过千百年的传诵,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信仰。
二是以“士”为人格楷模。
孔子最早提出“鸟兽不可与同群”的命题,并将“士”作为人格典范来塑造,希冀全社会以此为楷模,修身进德,实现人生的道德价值。
先秦时代,贵族阶层的基本构成为天子、诸侯、大夫、士。士处于贵族阶层的最下层,大多接受过良好教育,学识丰富,故人称“闻一知十为士”,“辨然否,通古今之道,谓之士”。他们求学的重心在“道德”,所以古人每每以此来定义他们:“守道者谓之士”,“士,蹈道者”,“士,讲学道艺者”,“士,谓进士有德行者”,“士,有道德之称”,“士者,有德之称”。社会各界都将士作为道德楷模来追慕。
周人崇信“天道”,视其为天之正道、宇宙公理。天道在人类社会的投影,即“君子之道”,是人生的正道。士追求“道”作为实现生命价值的最高目标。生命诚可贵,但生命的价值不在于寿夭长短,而在于是否得“道”,即是否获得真理??鬃铀?“士志于道”“朝闻道,夕死可矣”,“义之所在,不倾于权,不顾其利,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是士君子之勇也”。他们不惜以生命捍卫自己毕生追求的道德理想,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贝撕?每当民族危急存亡之时,“杀身成仁”都成为万千志士慷慨献身的精神动力。
士以近乎严酷的要求修身进德,“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他们有很强的道德自律意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更是中国尽人皆知的存问反省的格言。
士“无恒产而有恒心”,“行己有耻”,“居仁由义”,身体力行,宽宏强毅,以毕生的精力践行自己的学问,《论语》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他们无论仕与不仕,周身都充盈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孔子、孟子、荀子等所论之“士”,绝非实有其人,而是为引导人们修身进德而构拟的道德形象,并赋予其种种人格内涵。受此激励,历代社会都有大批品格高尚的士出现,成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这是中华文化非常独特的地方。
三是以“天下”为己任。
西方经济学理论认为,人都是自私的,每个人都希望将个人利益最大化。有学者据此认为,中国社会重视群体利益、忽略个人发展,因而是错误的。此说似是而非。中华文化中的士都是实现了人生价值的优秀个体。士所希冀的利益最大化,不是狭隘的个人利益的最大化,而是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再扩而大之,是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中国先哲的认知逻辑是,既然“利出于群”,故群体重于个人,“小我”理应服从“大我”。大量优秀的“小我”成就了强大的“大我”,“小我”与“大我”是利益共同体,并不对立。个人只有全身心融入群体,将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人类进步作出贡献,个人价值才可实现最大化,才可成为千古为人所景仰的民族英雄,尧与禹就是其例:“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采椽不斲,粝粢之食,藜藿之羹,冬日麑裘,夏日葛衣,虽监门之监养,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p>
与柏拉图一样,孔子提出了人类发展的理想世界,将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作为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彼裤健八暮V诮孕值堋薄耙蕴煜挛患?以中国为一人”的未来社会。
《大学》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作为知识精英的人生取径。儒者终身学习,旨在报效天下?!独窦恰と逍小匪?“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毕仁迪肿陨淼娜烁窦壑?然后以身许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必要时可以牺牲“小我”,捍卫“大我”,成为千年以来中国知识精英共同的人生理想。曹植说:“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敝罡鹆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陆游挑灯夜读《出师表》后言:“位卑未敢忘忧国?!绷衷蛐焖?“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闭庑┒际侵赖刈鹘鹗募壑倒坌浴?/p>
北宋承五代之乱,积弱积贫,又受辽、金纷扰,国势危殆,而学者多有为国分忧之志,并由此确立了中华的“天下观”。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明朝东林党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明清之际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天下而奋斗、献身的担当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扎根于社会各阶层,成为中华民族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的伟力。
编辑:位林惠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 文明 孔子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