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探索孙中山文化的当代价值
——纪念孙中山诞辰149周年“孙中山文化”专题研讨会在京召开
纪念孙中山诞辰149周年“孙中山文化”专题研讨会
■11月11日,由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人民政协报社与政协中山市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纪念孙中山诞辰149周年“孙中山文化”专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铁农出席会议,并与参会专家、学者一道,围绕孙中山文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本期学术周刊特撷取了部分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翠亨村孙中山故居
周铁农(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
“孙中山文化研究应为民族振兴服务”
“孙中山文化”的提出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根据的。从字面上来讲,所谓孙中山文化不外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孙中山思想、理念、精神、活动给予文化上的解读;另一方面是用文化的视角去观察、评价、研究孙中山其人、其事、其所处的时代和其所从事的革命活动。孙中山先生所处的时代内忧外患、积贫积弱、民不聊生,从文化视角来看,也是一个文化冲突非常激烈的时代。这种文化冲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冲突,当时正好是新文化运动初期,新旧文化冲突非常激烈;一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即旧学与新学、中学与西学之间的冲突。作为一位爱国者,作为一个革命家,如何来审视、理解、处理、解决这种文化冲突,一定是他经常思考的问题。对于这种文化冲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也有不同的处理态度,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应纳入孙中山文化的研究范畴。因此,我觉得研究孙中山文化是非常有道理的,可以深化以往对孙中山的各种研究。同时,文化视角是一种独特的、有必要的也非常有意义的视角,希望能对“孙中山文化”这一提法、概念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孙中山文化研究,应为一定的目标服务。当前有两大任务摆在了中华儿女面前,一是振兴中华,一是祖国统一,这都是孙中山先生当年的理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11月7日,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进行了历史性会面,两岸关系在和平发展理念的指引下,到目前为止,是按着一个正确方向在推进。孙中山文化是我们实现中华民族振兴的目标,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一个非常有利的可依靠的载体。所以我认为,孙中山文化研究,要紧扣当前中华民族的这两大任务,要为此服务。
在当今学术研究领域,存在一种我不太赞成的现象,即往往提出大概念,但实际的东西不多,或者在大概念的框子里随意装东西。希望孙中山文化的研究者,要持有一种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真真实实地做一些工作,来推动这项研究沿着正确的方向向前发展。
卞晋平(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将孙中山文化研究融入时代大潮中
什么是孙中山文化?文化的概念可以大而广之,但我认为这里所讲的是孙中山的精神财富,主要是他的理念和主张。我们为什么要纪念孙中山,为什么要研究他的文化?就是为了更好地弘扬孙中山的精神,以孙中山文化作为连接两岸同胞的重要精神纽带,进一步推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最终实现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古代哲人王阳明说,“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他还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都是在谈知与行的关系。我们召开孙中山文化专题研讨会,就是要在“真知”的基础上去运用孙中山文化,更好地推动两岸文化交流,做好促进祖国和平统一与振兴中华的工作。
孙中山是中华民族的一代伟人,是海峡两岸共同尊崇的伟大人物。他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的口号,首先举起反封建的旗帜,“起共和而终帝制”。他主张世界大同理想,希望通过政治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的追求,进而达到中华民族的复兴,表明了对中国和平崛起融入世界的向往。近百年前,为使中国强盛起来,孙中山亲手描绘的建国蓝图,使国人大开眼界。他临终前还留下两句传世名言:“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笔敝两袢?,海峡两岸中华儿女在经济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骄人的成就,但孙中山一生为之奋斗的争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两项使命尚未完全达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讲话、在莫斯科国际学院的演讲中,两次引用了孙中山的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既是孙中山的遗愿,也是当今海峡两岸儿女的共同心愿,更是历史发展不可抗拒的浩荡潮流。海峡两岸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理应奋起努力,肩负起21世纪全体中华儿女共同的伟大使命。
在深化两岸交流合作、最大范围地凝聚两岸同胞和海外侨胞方面,在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厚植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根基方面,孙中山文化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特殊而又无可替代的地位。明年,适逢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刚刚闭幕的全国政协十二届第十三次常委会议作出了隆重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的决定,这是一件意义重大的纪念活动。希望学界能够深入挖掘孙中山文化的内涵,取得更多的研究成果,把研究孙中山文化、弘扬孙中山精神汇入到更加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崛起振兴的时代大潮之中!
金坚范(中华文化促进会原副主席、主席团咨询委员):
培养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开辟了共和、民主新时代,将中华民族由沉沦引向振兴,描绘了中国的建设蓝图。他的行为、思想、精神和崇高人格不仅鼓舞了当代中国人,而且在振兴中华的大业中有着继承和启示的作用。因此,孙中山研究在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人物研究中可谓最具特色并且成果丰硕,孙中山文化思想资源则是一座复合型的富矿,进一步挖掘开采是大有可为的。
孙中山之所以成为走在时代前列的思想家,与其家乡的文化滋养、影响密不可分。香山濒临大海,处于中国与西方交往的前沿,较早与中西文化交流联系在一起。同时,孙中山负笈香港、行医澳门、留学檀香山,后来足迹遍及欧美和东南亚诸国的经历,也使他获得了世界视野和全球参照系统。多元文化的滋养,使孙中山见多识广、锐意创新,他所领导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的建国方略洋溢着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新理念,这些新理念是切合中国实际的,也是深入民心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研究孙中山文化,研究不同文化的因缘互动,对今天如何培养创新习惯,使更多人变得更加富有创造性和创新性,是大有裨益的。
吴先宁(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宣传部部长、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秘书长):
“孙中山文化应以孙中山的精神为内核”
“孙中山文化”的提出,对于推动孙中山研究,从一个特定角度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因此,有必要明确孙中山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以促进孙中山文化的研究、宣传和建设,使其有更为清晰的思路和实际针对性的举措,免于“文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的流弊,慎守边界、以防滥用。
关于文化的定义有一二百种之多,人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方式来为文化下定义,最广义的定义是,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综合。狭义的定义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这就意味着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等,它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由此可以明确,理解和界定孙中山文化概念,要从狭义文化的角度来进行。
首先从外延方面来看哪些事物属于孙中山文化现象。我认为孙中山文化包含孙中山关于文化的理论;孙中山一生奋斗所体现的精神层面内容;孙中山一生的思想、事业和生活影响于社会历史,在社会历史上留下的所有痕迹的总和。在物质方面,包括孙中山的有关遗址、中山陵、中山纪念堂、中山公园、中山路等;在形式方面,包括对孙中山的各种纪念活动、纪念仪式,以孙中山为题材的文学艺术作品,如传记、影视、音乐、雕塑、绘画等。
按照上面的范围加以概括,可以说,孙中山文化是以孙中山的精神为内核,以孙中山关于文化的理论,以及孙中山思想、事业和生活影响于社会历史,在社会历史上留下的所有文化载体为两翼的具有特定内容的意识形态。
研究、宣传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对孙中山思想的研究;不断提高对孙中山文化宣传的质量和水平,要有专门的宣传载体;注重学术团体的横向联合,形成研究、宣传和弘扬孙中山文化的专业力量;设立孙中山文化基金,为研究、宣传和弘扬孙中山文化提供物质支撑。
王晓秋(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传承中西融合的文化观
孙中山虽然离开我们已经近一个世纪了,但他的思想、精神仍然深深影响着当代中国人。他的许多思想包括文化观,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至今仍具有启迪和借鉴的价值,值得我们加以深入研究、继承和发扬。
从近代以来直到当代,如何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始终是中国人文化观的一个核心问题,也是历来文化论证的一个焦点?;毓私执?,清朝闭关锁国的“华夷之辨”文化观曾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晚清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文化观,也未能解决民族危机与近代化道路;甚至后来有人主张“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文化观,更不能引导中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实际上,早在100多年前,孙中山就旗帜鲜明地批判过“复古主义”和“全盘西化”的文化观,而且摒弃了当时流行的机械割裂体用关系的所谓“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的文化模式,他主张对传统文化要珍惜、继承、扬弃或超越,对外来文化则要吸收、选择、借鉴、融合,形成一种中外文化有机交融贯通创新的文化取向。
孙中山文化观中还有许多对我们当代有启迪、借鉴的内容,如他主张“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同步进行”、“人文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结合”等?;褂兴赜凇巴醯牢幕庇搿鞍缘牢幕钡穆凼觥K镏猩?924年在日本神户的演说中,曾运用这种文化观尖锐责问日本政府:“从今以后对于世界文化的前途,究竟是做西方霸道的鹰犬,或是做东方王道的干城?!”这些铿锵有力的话至今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陈漱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鲁迅博物馆研究员):
“永远的革命者”
大家都知道,文化的定义有几百种,谁也说不周全,但文化的目的是一致的,就是以文化人,这要落实于人的价值观,落实于人的精神。我是以鲁迅研究为职业的人,知道鲁迅一生当中批评过不少人,但在鲁迅大力肯定、热情赞扬的为数不多的人当中,首推孙中山。鲁迅说:“他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无论所做的哪一件,全都是革命。无论后人如何吹求他,冷落他,他终于全都是革命。”孙中山革谁的命呢?就是革封建专制的命。在中国历史上,孙中山是终结封建政体、创建民主共和的第一人。
孙中山的开天辟地之才,来源于他渊博的学识。他对友人说:“我一生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孙中山在香港就读的中央书院的办学宗旨是“沟通中西文化”,孙中山的故乡香山跟香港仅距50公里,但当时的发达程度却存在巨大差别,这使孙中山真切认识到学习西方文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但他同时也重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尤好三代两汉文。
孙中山学习中西文化不是囫囵吞枣、全盘照搬,而是围绕着“振兴中华,富国强兵”这八个字。1906年11月,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择取观:“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欧美各国,善果被富人享尽,贫民反食恶果,总由少数人把持文明幸福,故成此不平等的世界,我们这回革命,不但要做国民的国家,而且要做社会的国家,这决是欧美派不能及的?!?/p>
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孙中山当然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对于一位成长型的革命领袖,孙中山从来没有故步自封,而是不断求索。所以鲁迅在杂文《战士和苍蝇》中把孙中山比喻为“不完美的战士”,把恶意攻击他的人比喻为“完美的苍蝇”?!叭欢?,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
宋余庆(全国政协委员、江苏大学副校长):
深挖孙中山文化资源
在过去,关于孙中山研究更多的是做史学研究,而孙中山文化的提出,则拓展了孙中山研究的领域。我认为,第一,孙中山文化要在一个大文化的概念下做一些研究,比如孙中山天下为公的理念与精神、他的博爱情怀等。这都是孙中山文化的重要部分,如果研究得好,对中华民族乃至世界的发展都是有贡献的。第二,孙中山在文化方面,尤其中西文化交融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多、非常好,也非常早。从他自己的房屋建筑、思想理念,乃至建国方略,都是中西文化融合的体现。第三,孙中山从领导辛亥革命到建立中华民国,虽然历史很短,但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对这一时间段的文化现象做深入研究,对中华民族现代发展与将来走向都有很深远的指导意义。
盛永华(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
“既是革命者,也是建设者”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化的伟大先行者。他毕生为改造中国,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中国,为人民的自由、富足、幸福而奋斗,直至临终时念念不忘的都是“和平、奋斗、救中国”。他的爱国、奉献、奋斗、与时俱进的精神至今仍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思想文化遗产。
孙中山既是革命者,也是建设者。他要求推翻黑暗反动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合乎世界潮流的共和制度,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他还希望将中国从自给自足的落后农业国改造成为近代化强盛的工业国,其《实业计划》正是他为建设富强国家而绘制的蓝图,在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仍有着现实意义?!妒狄导苹肥且桓鲆允迪止ひ祷行耐平泄萌娼⒄沟姆桨?,内容包括发展交通、钢铁冶炼、机器制造、采矿、电力、通讯等方方面面。根据中国国情,孙中山认为最首要的是发展现代交通,尤以铁路建设为重中之重,因此,他雄心勃勃,拟专办铁路事业,并拟于10年之内修筑全国20万里铁路。他还风尘仆仆地到全国各地实地调查研究铁路建设情况,取得第一手资料,亲自筹建开办了中国铁路总公司,绘制了《中国铁路总公司干线图》。他还主张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下,采取“开放政策”,引进西方的剩余资本和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实业计划》,这体现了孙中山与时俱进的世界眼光。
周桂钿(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孙中山曾经说: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也是优点。我觉得很有感触。在尽孝的问题上,我们要尊重自己的传统,遵循自身情感和理性的指引。中国为什么有孝道?中国人讲究礼尚往来,父母给子女以生命,这是最重要的礼物;作为子女要报答父母养育之恩,这是天经地义的。在那个很多人都在批判孝道的时代,孙中山能说出“孝道是中华民族的特点,也是优点”的看法,可见其高深的思想境界。
马克思把社会分为五个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根据孔子的观点则将中国历史分为两个阶段,尧舜之前天下为公,即公天下;夏禹之后人人为家,即家天下。家天下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共4500多年历史。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的贡献就是结束了家天下4500多年的历史。天下为公,实际上就是共产主义为公的过渡阶段。由此可以说,孙中山是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
丘树宏(中山市政协主席):
从“大文化”角度活化中山资源
关于孙中山文化的形成过程,早在2007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孙中山研究和资源利用的意见》,并将纪念孙中山诞辰活动首次确定为孙中山纪念周,这是孙中山文化概念提出的前奏;2008年,中山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的意见》,正式提出孙中山文化的概念,并将孙中山纪念周更名为孙中山文化周,孙中山文化从概念进入到实践和研究层面;2010年,孙中山文化工程和孙中山文化节列入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纲要,孙中山文化上升为广东省命题;2011年,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首届孙中山文化节相继举办,标志着孙中山文化工程建设的制度化发展;2012年,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在第二届海峡两岸中山论坛公演,标志着孙中山文化列入两岸高层交往的正式议程。
“孙中山文化”的提出,走出了原有的纪念、研究的局限,丰富了孙中山研究的内涵,是一种极具意义和价值的深化和提升。它的提出,从“大文化”的角度活化对中山资源的挖掘利用,即从政治纪念、学术研究、文艺创作、文化引导、产业利用等方面全方位地开展工作。如在学术理论方面,组织了一系列课题调研,撰写了一系列专题论文,举办了一系列学术理论研讨活动,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基地建设方面,以孙中山名义规划建设翠亨新区,在翠亨村建设孙中山研究基地;在文学艺术方面,已经成功举办三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主创编导了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协助拍摄了电影《辛亥革命》等;文化产品方面则筹划建设了孙中山全球足迹行等重大项目和孙中山纪念茶等纪念品。
(本文由张丽记录整理,题目为编者加)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孙中山文化 纪念孙中山诞辰149周年 专题研讨会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