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人物·生活>聚·焦点聚·焦点
清明四重奏
——清明可谓中华感恩节
演讲人:李汉秋
简介:
第七、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长期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和教学。现任中国《儒林外史》学会会长、中国关汉卿研究会副会长等。一方面致力于推进道德建设,另一方面致力于中华节日体系建设。
■引言:
清明节其实是名副其实的春节———把春天的三个大节日都融汇在一起了。首先是清明,它本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冬至后108天。二十四节气是考虑太阳视运动的结果,与阳历的关系相对稳定,所以每年清明总在阳历4月4日或5日时。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净而明洁(或作“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岁时百问》)。
其次,寒食节是在冬至后105天,总在清明前两三天,其时要禁火,只能冷食,故谓之寒食?;鸲杂谠豆湃死嗉渲匾?,遂有火崇拜,至今我国西南一些少数民族还有隆重的火把节,奥林匹克运动还有火炬传递,我们还说“薪火相传”。钻木取火伴随人类很长时间,古代先民因季节不同而用不同的树木钻火,例如“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换季改火时要禁火寒食,遂成礼俗。此俗汉之后虽有稍歇,至唐而盛极,因与清明相连而相融。
再次,上巳节是农历三月三,至今三月三仍是西南许多少数民族的隆重节日,有的就叫它“迎春节”或“祭祖节”。寒食节跟火的关系很密切,上巳节则跟水的关系很密切。很有名的“曲水流觞”就源出于水上祭祀。沐浴踏春也是重要习俗,蛰伏一冬之后与大自然拥抱,投入江河洗濯沐浴,孔子和他的弟子都把这看做最快乐的事情。到唐代盛极,杜甫的《丽人行》一开头就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三月三邻近清明,在唐代已完成了与清明、寒食的融合。王维的诗《寒食城东即事》说:“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连诗题,寒食清明上巳都融汇一起了。
由此看来,清明节的内容非常丰富,可以听到“清明四重奏”———生命清明、家风清明、政治清明、生态清明,而其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是缅怀先人和已故亲人,是中华文化人伦情怀的典型表现。它的价值取向是提升生命意义,文化功能是凝聚族群、和谐天人。
生命清明———提升生命的文化
人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这是人类永恒的悬疑,这是潜藏心底的人性本能的叩问。清明时节当站在已逝亲人墓前或骨灰盒前时,这问题就油然浮现:那么亲近的活泼泼的生命到哪儿去了?抚摸亲人墓碑、骨灰盒,犹如抚摸亲人身体、灵魂,一面感受“生死两茫茫”的悲怆,感念生我育我的恩泽,同时让人们停下行色匆匆的人生脚步,竚立面对死亡,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在生死的感悟中,灵魂震颤,受到洗礼和净化。因而清明节就试图来处理生与死的联系、连接、沟通,接触到人的终极关怀,是集中体现中华民族生命精神、最富有生命意识的中华传统节日。
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干儒家思想是入世的,它把人们对彼岸世界的祈求,引导到对此岸世界的经营。把对“天国”、“冥界”的期待,引向现实人生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营造自己身边和现实社会的人伦和谐。
物质生命有限而无法久存,精神生命却无限而可以久传。前者易腐,后者恒久。生命之火如何延续?我们的祖先讲究“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什么样的人生精神能够流芳千古永垂不朽?古人的回答是“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中华民族的人生价值取向。“汗青”就是史书,青史留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古代没有发达的新闻舆论载体和传播手段,史书成为社会公论的载体和传播媒体,史官成为社会公论的主持人、公义的维护者?!蹲蟠芳窃兀捍呵锸逼?,齐国权臣崔杼设计杀死齐庄公,自封为相国,他怕史官记下自己的弑君罪名,特地要史官写下庄公是病死的,而太史伯却秉笔直书崔杼弑君,崔杼大怒挥剑杀了太史伯。按当时史官由家族世袭的惯例,招其二弟太史仲来写。面对死亡的威胁,太史仲仍然秉笔直书。崔杼怒不可遏,又拔剑杀死太史仲,招他俩的三弟太史叔来写。太史叔视死如归平静地说道,秉笔直书是史家的天职,与其失职,不如就义。崔杼再次怒杀之,令其四弟太史季来写。太史季很快写好,崔杼拿起一看,依旧是他弑君之罪,他的暴力权威压服不了史官的正义。“秉笔直书”的史官和史书,显现了以《春秋》为传统的史书能起到激浊扬清、弘扬道统的作用,能够青史留芳名就是对人生价值的最大肯定。
为此,我们祖先每朝每代都修史,创造了堪称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史系列,记录人的懿行嘉言,留名传后,发扬优秀精神传统,成为“三不朽”最好的载体。这种“三不朽”的意念激励人提升生命价值,延伸精神生命。
清明节缅怀的范围,现已拓展到缅怀革命先烈,还可以再扩及先贤英杰,包括民族英雄、杰出历史人物。他们是先人中的佼佼者,彰显了生命的崇高价值,是“三不朽”的实例。爱祖国从爱家乡开始,家乡先贤是家乡的历史和山川风物的灵魂,祖国的大小城乡遍布英杰的足迹。我家在福州的三坊七巷,我家老屋周围数百米内,不仅有民族英雄林则徐,革命烈士林觉民,而且有近现代先贤严复、冰心。清明时节可以组织青少年到英杰陵园、墓地、纪念碑、纪念馆、故居、遗迹瞻仰,举行入队、入团、成年礼等仪式。这些都是非常生动具体的人生观教育和中华文化精神熏陶,许多人的立志就是从崇仰家乡先贤开始的,激励他们提升了生命的品格。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立功、立言,而立德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古人把它置于“三不朽”的首位,从这方面说也是有道理的。通过清明节的缅怀,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和道德生命的传承。
家风清明———注重人伦的文化
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著名文化学家柳诒徵在1924年说过:“西方立国在宗教,东方立国在人伦。”“立国”云云姑不遑具论,我这里只取他道出了中国的特点:特重人伦。曾经流传这样的幽默故事:以大象为论题令各国人作文,德国人写“大象的思维”,法国人写“大象的情爱”,华人则写“大象的伦常”。一幢各族杂居的大楼失火了,法国人立即抢救情人,华人则奋不顾身地背出老父母。这种谈资是否准确姑不遑论,同样我这里只取它道出了华人的特点:特重人伦情义。
清明节就是凸显华人人伦情怀的节日,华人普遍有崇奉祖先和天地的敬天法祖意识。
基督教认为人的生命是上帝赐予的,死后又见上帝去。在中华文化里,“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人是娘生父母养的,是祖宗一代一代传下来的。所以华人特别感恩父母和祖先,所谓“慎终追远”的“追远”,就是一代一代追寻上去,追本溯源,认祖归宗。这就是寻根意识、敬祖意识。华人的人生价值观之一是光宗耀祖,至少不辱没祖宗,不做对不起祖先的事。连祖宗都忘了,叫“数典忘祖”,这是不齿于人的。这种以血缘亲情为根基生发出来的感情,是最自然的感情,是植根在人性中的感情,是与生命意识血肉相连的感情,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比那种以利益为权衡的感情,要崇高得多。这种意识代代相传,不断强化,积淀成伦理型的中华文化,最注重人伦道德。由这种人伦文化熏陶,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流淌在华人的血液中,铸成中国心、中华魂。
华人把祖传姓氏放在个人名字之前,而不像许多其他文化那样把自己名字放在最前头,这也是华人文化心理结构的一种反映。而死后如果有魂灵的话,也不离开家庭,而是世世代代地坚守住家庭,护佑着子子孙孙,接受子孙的供奉。所以传统家庭都设祖宗的牌位,让祖宗有个位置,至少反映自己心里有先人的位置;逢年过节要上供,至少是反映自己不忘先人。我到台湾看到三个亲戚家里都有祖宗牌位,十分感动。大陆农村家庭,“文革”前常设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近来趋向于更新为“天地国亲师”的牌位。许多家庭把先人遗像挂在家中的固定位置,代替传统的牌位,表达敬天法祖的观念和对先人的哀思孝心。
现实的有限世界与虚拟的无限世界之间,需有精神沟通的平台,清明节是彰显这种文化意识的典礼,于是种种仪式和活动应需而出现。有许多精神性的因素,相沿成习,假托“非唯物主义”甚或“非科学”的方式来表达,我们要体察其合理的内核,不要笼统地以“迷信”把孩子和污水一起泼掉?;嘶谔斓厝艘惶澹ㄌ烊撕弦唬┑墓勰疃纬傻亩蕴斓氐木次泛?ldquo;祖宗情结”(祖宗崇拜),构成“天地国亲师”的感念,过年和清明都感念祖宗,他们不仅传衍物质生命(人类自我生产),而且传承精神生命祖德家风,让血缘伦理薪火相传。在“祖先有灵”的非科学方式里,表达的是感恩祖先的合理内核。
二战之前,欧洲学者曾经探讨,世界四大古文明为何只有中国文明屹立至今?结论“可能是中国人特别重视家教”。确实,中华民族的家教文化非常发达,家训、家诫、家规、家诰、弟子规、诫子书、治家格言等等,载体繁多,需用心梳理总结,这里我讲一下家谱。
国史的容量毕竟有限,于是中国历史上创造了史乘文化系列:大者有国家的正史、断代史;中者有府、州、县各级的地方志书;小者到了社会的细胞家庭,有族谱、家谱,还有个人传记、行状、墓志,都记录人的懿行嘉言,留名传后。一般人进不了国史、方志,也可以在自己家族文化中留下道德精神,积淀成家风祖德,与血统一起传留后代子子孙孙,绵延不断。传统的家谱、行第谱,经过改造是个容量很大的载体,可以满足每家每户的需要,成为家庭的文化传统,借以激励生人,教育子孙。许多老同志写下回忆录,也起同样作用。
像春节、清明节这样的传统节日,正是进行家庭文化建设的契机。借家谱这个载体,人们可以把个体生命置于祖辈代代相传的生命长链之中,作为长链的一环而找到自己的位置,也找到精神安顿。不忘往者,激励生者,培养来者。纪念先人同时也是希望后人不忘自己、激励自己,提升生命价值,延伸精神生命。通过清明节的缅怀先人,不仅获得生死情感的宣泄,而且促进道德生命的传承。这不仅是传承家风的需要,而且是中华民族重振伦理道德的需要。因为:
第一,重振伦理道德必须接地气,贴近百姓生活,不要天马行空,要从百姓的日用伦常抓起,重视每家每户的家庭伦理道德建设。所以,不仅要有“顶层设计”,而且要有接地气的“底层设计”、“分层设计”。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也说:“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要注意把我们所提倡的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下同)。
第二,重振伦理道德必须续根脉,继承传统美德,不搞移栽另种。必须激活潜藏人们心中的传统美德的基因,唤醒传统美德的记忆。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也说:“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眼下主流媒体正在热议家风,这的确是传统人伦文化积淀在当下现实中的激活点,也是思想道德建设贴近生活贴近百姓的连接点,怪不得会引起广泛的关注。
对于家族文化及其载体,一忌封建族权作祟,二忌迷信色彩。清明节的种种仪式和载体,由于传自科学不发达的时代,其中确有“非唯物”、“非科学”的载体和方式,这就需要我们“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工作。就以祭祖而言,并不是简单地恢复原状,而是有所扬弃有所发展。钱文忠说:
以我们吴越钱氏为例,近年已经恢复了祭祖时奉颂《钱氏家训》的仪式。为了便于今人记诵,古老的《钱氏家训》采用了新的形式,分为“个人”、“家庭”、“社会”、“国家”四章。“个人”章强调“心术不可得罪于天地,言行皆当无愧于圣贤”;“家庭”章强调“父母伯叔孝敬欢愉,妯娌弟兄和睦友爱”;“社会”章强调“信交朋友,惠普乡邻”;“国家”章强调“执法如山,守身如玉”等等。
家庭文化建设,近年有许多新创造。子孙共撰纪念先人的文字汇集成书,代代相传,已有许多好事例。例如张瑞生自述其“家书”:
《怀念与感悟》是我们家自费出版的一本书,记叙了父母辛劳一生、艰苦奋斗的故事。
成书的想法来源于一餐年夜饭。前年大年三十,看着桌上的美味佳肴,我想起早已离开人世的双亲,不由感慨万千。我以兄长的身份站起来对弟弟们说:父亲辞世整整十年,母亲辞世16年,这么长时间,一大家人平安祥和,10个孙辈有7个大学生、研究生、博士生。我们每人写一篇文章,记述二老当年为抚养子女所经历的艰难困苦,让我们的后代更好地了解农民的品德、勤劳、智慧、毅力,传承发扬,为国效力。
与我一样,在《怀念与感悟》成书的过程中,几个兄弟也不知流了多少眼泪,在怀念中伤感,在感悟中升华,都更加对今天我们拥有的幸福生活充满感激与珍惜之情。
我们一大家几十口人回到延川县王家河村祖坟前祭奠父母。我写的开场白不到300字,大家听得热泪盈眶;大哥宣读祭文时老泪纵横,心脏病复发,有惊无险。四弟在介绍《怀念与感悟》成书经过时,数度哽咽?!痘衬钣敫形颉肥乔叭肆舾笕说木褚挪?,我家的“家书”抵万金?。。ㄔ亍豆饷魅毡ā?014年3月6日)
清明节的仪式、载体、方式方法正与时俱进地发展着,而其核心内涵和情感本体始终是缅怀和感恩。西方的感恩节宗教色彩很浓,感恩主、感恩神。中华清明节也有感恩情怀:感恩赐予我们生命的先人和居于生命链条上游的列祖列宗以及为民族造福的先烈先贤,感恩养育人类的天地大自然。在感恩情怀中追求生与死的精神沟通、天与人的和谐。笔者在和顺的寸家祠堂看到赵朴初先生题清明的匾额就是“知恩报恩”。
编辑:罗韦
关键词:清明 生命 清明节 文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