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浅谈隶书的继承和创新
金农《临华山庙碑》
书法的传统是前人创造性劳动成果的不断积累,是一种具有勃勃生机、一脉相承的文化精神,是历代优秀书法家和优秀作品的共通思想理念与规律法则。传统中的精华是每位习书者必须享受的营养,舍此便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不足以言书法。
书法的生命在于求变创新。求变的过程就是不断完善自己的过程。创新推动了书法的发展,我们对传统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形成自己的艺术创作语言与形式,所以创新本身是对传统的一种延续,也是对传统的一种发展。
一、 继承与创新贯穿于隶书的发展
中国书法的发展历史就是继承和创新的历史,隶书发展的过程当然也是一个继承和发展的过程。
战国至秦的“古隶”化篆书的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是对先秦已形成的正统的古文大篆形体的叛逆与革新。
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写法。西汉中期以来,隶书脱去篆体而独立的形式完全形成。不但结构全变,从字形来讲也全成方形或扁方形,笔势则长波更自然横出,和接近篆体的直垂形已大不相同了。西汉中晚期定型化的“今隶”也是对“古隶”的整理、继承与创新。
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墩徘ū贰恫苋肥钦庖皇逼诘拇碜?。正如清代书法家王澍所说的“隶法以汉为极,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虚舟题跋》)。
魏晋南北朝是隶、楷嬗变交替的阶段,所以这时期的隶书拘谨、柔媚而乏汉隶之拙朴、雄迈气象。明代钟人杰辑的《性理会通》中有“汉隶之流为晋隶,则又专务姿媚以悦人,妍巧千状”之说。
唐隶以《熹平石经》等端庄平稳、中规入矩的隶书为其审美典范,同时继承了魏晋隶书的方笔,楷法意趣又渐融于隶,致使唐隶呈现出丰厚甜熟、面目单一及程式化的特点,虽有史惟则、蔡有邻、韩择木等大家以隶书名世,但“诸作如出一人之手”。
宋代隶书继承唐人的隶书,但由于对汉碑研究很少,创新精神不够,无可观处。
元明之季,隶书寂寥,即如赵孟頫、文徵明这样的大家,其隶书也只是取法唐人,成就平平。
直至清代,碑学之风兴盛,隶书异军突起,涌现出大批隶书名家,善隶者达三百余人。正如杨守敬所云:“国朝行草,不及明代,而篆、分则超轶前代直接汉人。”(《学书迩言》)清代隶书继承和发展了秦汉隶书的传统,吸取了唐人的教训,以篆书的笔法写隶书,如邓石如以篆书入隶、赵之谦以魏碑入隶、伊秉绶以颜楷入隶、何绍基以行草入隶等等,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使隶书出了新意。
二、 当代隶书的继承和创新
(一)当代隶书继承的特点
当代隶书在继承上,既有深入传统,广泛吸纳古典精华,形成自己独特风貌的现象;又有不深入传统,盲目跟风,媚俗时尚,出现千人一面的现象。
1. 深入传统,广泛吸纳古典精华
当代的隶书创作既有古代代代相传的名碑,又有新发现的简帛等最新资料,视野与前人迥异。我们可以举出一些当代以隶书成名的书家:刘炳森先生深入研究《乙瑛碑》,在坚实的传统功力基础上,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用现代的审美意识并参以姊妹艺术的某些韵律和情趣,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在当代中国书坛上独树一帜,世称“刘体隶书”。周俊杰先生以《褒斜道》为宗,生辣中时出新意,刚猛中寓以柔韧,深沉中富有跌宕,奇逸中兼具肃穆。刘文华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起,受其老师刘炳森先生的启蒙,攻汉隶近三十年,且在艺术“度”的把握上十分得体。他所写隶书虽早年主要来自《张迁》,但并未一味沉迷于此,而是广泛吸纳古典精华,从《张迁》到《礼器》、从《西狭》到《石门》、从《曹全》到诸摩崖,多年来一直沉醉于隶书经典作品之中。
我们这个时代的习书者有幸看到许多清人看不到的东西,如秦汉简书、新出土的碑刻、大量的民间文字等,因此当代人的艺术视野更广阔,思想也更活跃。
2. 入古不深,跟风现象严重
当下隶书创作人数增加,隶书创作已形成几种明显的风格取向,隶书取法范围也有拓展,隶书创作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繁荣。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隶书创作刮着史无前例的流行狂飙,弥漫着一股简单复制、阿谀逢迎的习气。在创作层面,其跟风主要表现在对章法、形式的照搬、硬套甚至抄袭上。书法家的个性则在流行书风之中被深深地湮没了。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刘炳森先生大量隶书字帖的出版,全国掀起了“炳森热”,很多人都模仿学习刘炳森的书法,展览中、碑匾上到处都是“刘体隶书”。近年来刘文华、张继的隶书被世人认可,于是翻开历届国展作品集,许多入展甚至获奖的隶书作品都有刘文华、张继的影子,面目惊人地相似。展览中的隶书还呈现出地域特点,像黑龙江、辽宁等地以何昌贵书法面貌为主,天津等地则以张建会书法面貌为主,四川以何应辉书法面貌为主。这种相似是当今社会快餐文化的产物,此现象的出现反映了一些人不愿艰苦努力、只想依靠自己对评委品味的把握来取得成功的投机心理。何以出现这种并不令人兴奋甚至让人遗憾的趋同景观?原因是多方面的。刘正成在《展览效应与当代书法创作》一文中在肯定展览所带来的“笔法”“墨法”“章法”三方面积极转变的同时,也深刻地指出了展览、评审的消极影响——趋同的产生,“艺术的生命在于个性的存在,他决不复制自然,也不复制任何经典”。
(二)当代隶书创新的特点
1. 线条丰富多样
当下,书坛有一个趋势,就是很注意线条表情的丰富性。这种追求也反映到隶书创作上:一是现代隶书字中的撇画、捺画、钩画等纵向笔画,总会被出人意料地拉长,相应的,其他笔画往往被压缩、加粗、增厚,被夸张和被压缩的线条在长度和厚度上形成对比;二是在拉长线条时,书家往往会调整运笔方向,形成节奏不同的折线和曲线,而在改变运笔方向的同时,书家又会有意无意地增加用笔的提按或扭转,字内线条节奏和谐,动作丰富;三是飞白技法也往往在拉长的线条中随机使用,由此,压缩的线条的厚实润泽墨色与拉长线条的枯燥生涩形成对比。
2. 墨色表现多样
在墨色趣味的表现上,当下的隶书书家可谓费尽心力:有探索宿墨的表现者,有探索宿墨和常墨(与宿墨相对而言的普通墨液)调和后的效果者,更有甚者,还把黑色丙烯颜料也加了进来。他们在用墨上进行大胆尝试,涨墨、宿墨技法大量使用,枯润对比强烈,从而使作品层次分明,对比明显。
3. 章法新颖多样
在章法上,以往隶书的章法多采取字距大行距小、横成行纵成列的平正章法形式。在当下,虽然这种章法形式仍然居于主流,但是在“尚趣”的取向下,章法也有了明显的调整。有不少书家用汉简的形式,有行无列,突出字形的大小变化和笔画的长短变化。这种写法行内字与字结密,而行与行之间距离拉大,整体布白对比强烈。此外,还有借鉴《开通褒斜道刻石》的章法,横竖行列不明显,字大小错落、穿插挪让的形式。这种形式章法上浑然一体,结密无间,敢用者少,因而也最能吸引欣赏者的眼球。
4. 形式变化多样
1980年在沈阳举行的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促成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中国书协的活动重心主要是各种规模的书法展览。这些展览引发了“中原书风”“辽宁的小行草”“广西现象”“‘好色’现象”等诸多轰动一时的现象,并引导当代书坛前行。其中形式的变化就是最重要的一部分,由原来单一的传统形式变成宣纸颜色丰富多彩,用大量的方块、条屏、扇面及不规则形式的拼接、粘贴,运用做旧、画界格、喷洒颜料等手段来表现大幅作品的艺术效果,注意墨法的运用,印章成为作品的主角,起到章法布局上的平衡。这些方式除了得益于造纸手段的创新和科技的进步以外,书法家的创新探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编辑:付裕
关键词:隶书 书法 金农 临华山庙碑
 
 


 埃及阿斯旺的旅游市场
埃及阿斯旺的旅游市场 伊斯坦布尔:春回大地百花开
伊斯坦布尔:春回大地百花开 都柏林庆祝圣帕特里克节
都柏林庆祝圣帕特里克节 春茶采摘正当时
春茶采摘正当时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上海开展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攻坚整治
上海开展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攻坚整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