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崇明成陆1400年记碑》书写者刘小晴谈书法入门

“夫若以大浪淘沙视之,则1400年江海奔流,沙在天涯海角矣……”——《崇明成陆1400年记碑》,徐刚撰,刘小晴书(请横屏观看)
刘小晴,号一瓢,二泉,上海崇明人,是沪上知名的书法家,善工楷、行。近日,澎湃新闻记者来到刘小晴家里的工作室,除常见的宽大书桌、纸砚笔墨外,还有一整墙的书柜,里面放满了二千多册的珂罗版字帖。这份对字帖的收集,也足见他对书法,书法理论研究的痴迷。

刘小晴
澎湃新闻:您自身有着怎么样的书法经历?
刘小晴:我呢,小时候是受家庭的影响,父母是大学老师,父亲又喜欢古典诗词,书法等,所以受他的影响,从小比较喜欢写字。当时是一个人在家里摸索,高中毕业以后,通过我哥哥的介绍,认识了上海著名书画家钱瘦铁先生。钱瘦铁先生住在外滩那一地区,我时常去登门拜访,请教。钱瘦铁先生教我写隶书。他的要求是取法乎上,隶宗秦汉,楷法晋唐。我也是在那个时候,大约21岁,开始走上比较正规的写字之路。

钱瘦铁
澎湃新闻:所以您最早是写隶书的?
刘小晴:最早从隶书开始练的,后来专攻楷书了。刚开始,隶书方面,主要临《张迁碑》,楷书方面,小楷临钟繇《季直表》等,唐碑主要临欧阳询的《九成宫》等。这是“文革”之前的事了。

张迁碑(局部)
澎湃新闻:大概练了多久,才觉得自己有所突破?
刘小晴:在“文革”之后,我便在家里偷偷地学。当然,靠写字无法生存,我去学了中医。1968年从中医学业完成后,被下放到了刘行公社,做医生。那时,生活艰苦,工资为每月11块,住在农村里。晚上等夜深人静时,我就拿出字帖开始练字。但那个时候写字觉得很开心,一写就是十多年。所以,可以说我的楷书基本功也是这一时期打好的。
1980年,我被调到五角场医院,家里条件也好些了。82年,我又考取了上海中医学院的研究班,进修一年。85年,被调到上海书画出版社,做书法杂志的文字编辑。也是从那时起,我弃医从艺了。
来到书画出版社之前,我一直很喜欢书法理论方面,所以书法理论的基本功也是在农村里打好的。钱瘦铁老师家里收藏的书很多,我每次到他家里去借,会用笔把和书法有关的书法理论抄下来,一抄就是一箱子,积累了很多资料。随后,我还去上海图书馆、上海书画出版社、上海古籍书店收录古代书法理论。在做医生时,我就写了第一本书法理论著作《书法技法述要》,由书画出版社出版,反响也很好,还获奖了。

刘小晴的书法理论笔记
调到书画出版社以后,我担当《书法》杂志副主编,负责文字;周志高先生是执行主编,负责作品;主编是卢辅圣。那时,我便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书法基础理论上,大概用了十多年,写了六七本书,有《行书基础知识》、《小楷技法指南》等,还写了大量的文章。就这样,专供书法理论,直至60岁退休。从事理论知识的工作给我的好处是,完全懂了,书法的好坏都懂了,对我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眼高手低,手跟不上了。所以2002年退休以后,我就又集中力量写字了。
澎湃新闻:关于书法,现在书法教育问题得到很大的关注。尤其是青少年书法,他们该如何去学,学习的心态又该是怎么样的?
刘小晴:谈及书法教育,40多年来,我一直在上课。最早在浦东工人文化宫,后来办了书法进修学院,我自己也一直有从事书法教育工作。
在我看来,现在中国处于一个商品化社会、科技非常发达、信息流通、生活节奏紧张的时代背景之下。西方文化和科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特别的电脑,手机的运用,导致许多人的手写能力不行了。所以这也导致中国的书法在逐渐走下坡路。所以上师大的中国书法进修学院办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就是为了把书法这门传统文化继承下去。
谈及小孩子的书法,则有几个要点。第一个就是入门要正。我一直强调,搞艺术是要童子功的,这个童子功是在年纪轻的时候打下的。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在古代,文人要考状元必定要写得一手蝇头小楷,所以那个时候很多读书人花很大的精力,从小在写字上下功夫。这就是所谓的童子功。
打基础最理想的就是楷书,楷书里包括篆书、隶书、北碑和唐碑。在我看来,打基础,学唐碑,求变化,即临北碑。此外,如果是致力于金石家,可从篆书与隶书着手。这几样其实都比较难,特别是唐碑。从现状来看,全国的一些展览中,书写唐碑的不多,而写好篆书、隶书的也不多,书写北碑的则比较多,数量最多的是行书、草书。我觉得书法因以沉着为本,沉着以后才能痛快。
第二个,学书法不要急于求成。艺术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去做的,古人的书法是全身心投入进去的。当下的一些教学方法,例如让学生描字后可以到处摆弄,这其实是不对的。君子图本,在书法中,“本”就是法度、基础?;〈蚝煤蟛趴捎煽胄?,由行入草。
第三,我认为培养学生,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兴趣。书法是不能有功利的,只有喜欢了,才能投入进去。艺术是一种寄托,一种游戏。当然,我个人在年轻时候,写字写书,也追求过名利,但后来也发觉,真正能留下来的是经得起考验的作品。但怎么培养学生的兴趣,这是目前的大问题。

九成宫醴泉铭(局部)
澎湃新闻:书法教育除了写,读、看也很重要,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
刘小晴:现在,上海中小学的教育中也开始重视了书法,但也面临一些问题。一是学校不会特意给书法老师编制,所以书法教育师资相对缺乏;二,每个省都有各自的书法教材,目前书法教材不够统一。谈及学书法的现象,则是两头多,老年人和小孩多。小孩子是通过艺术学校来学习,老年人通过老年大学学习。
真正要写好字,是包含方方面面的东西。第一,写字是培养笔墨技巧,培养手,练字从十八层地狱做起,第一层,永字八法;第二层,楷书的结构;第三层,楷书的章法;第四层,楷书的布局;第五层,笔势;第六层,笔意……风格,流派,一层层做将出来。
第二,则是培养书法家的眼睛。眼睛指的就是审美观念,审美能力,判断能力。而训练这样的眼睛,是我们当前所比较缺少的东西。眼睛是需要纵横博览,雄视古今。

刘小晴书法作品
澎湃新闻:上海在书法领域一直是人才辈出的,而当下书法展览也越来越多,青少年书法兴趣班也在不断增加。对比过去和当下,这样的现象对书法起到了怎么样的变化?
刘小晴:以前,(民国)学书法的人比较少,是精英阶层,家庭条件好的人学的。而在我年轻的时代,学习书法的方式也是老师带学生,没什么专科学校的。
现在,社会上办的兴趣班也多了,艺术开始飞入寻常百姓之家,百姓都能学了,笔墨纸张也不贵了。但在时代的限制下,包括老师的书法水平,相比以前,是有点走下坡路了。但总得来说,上海及全国还是有年轻人在书法上有很大的成就。这次兰亭书法院举办了一次全国性的书法展,投稿很多,几千件,我们在浦东评选时发现很多年纪轻的人写得很好,自叹不如。从中看到了书法的希望。
上海在解放前有一大批人,吴昌硕,沈尹默、潘伯鹰等,可以说是书法界的半壁江山,后来有赵冷月、胡问遂等。再接下来,现在有周慧珺,刘一闻等,但逐渐开始朝单一化发展了,例如周慧珺擅长行书,刘一闻擅长对联,包括我擅长写小楷。
所以从这点来看,当下的书法家要想立足书法界,其未来的发展趋势也可能是这样单一化的发展。因为在当下社会,我们不可能花太大力气在书法上了,年轻人要读书,找工作,考虑生存问题,而过去很多是有钱人的活动。这也导致了书法的功利性也的确是加强了。所以我希望,要给予写书法的人稳定的收入,才能让他们专心下来。
编辑:杨岚
关键词:书法 上海 澎湃 法理 写字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