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汪曾祺儿女讲述:我们的父亲真是个好老头儿
儿子汪朗和女儿汪朝做客“青睐”讲座 讲述父亲汪曾祺
我们的父亲真是个好老头儿
汪 朗 1951年出生,汪曾祺长子,散文作家、美食家。1982年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进入《经济日报》工作,曾任经济日报社国际部主任。著有《刁嘴》《衣食大义》《食之白话》,与两个妹妹合著《老头儿汪曾祺:我们眼中的父亲》等。
汪 朝 1954年出生,汪曾祺之女,新华社中国图片社编辑,已退休。曾选编《汪曾祺散文》(浙江文艺出版社)、《草木春秋》(作家出版社)、《汪曾祺书画集》,参与写作《老头儿汪曾祺》等。
汪曾祺,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 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这是外界给予汪曾祺中国文学史上的定位和评价,可是在儿子汪朗和女儿汪朝心目中,他们的父亲就是一位对孩子宠溺得没有原则的普通父亲,以至于他家“没大没小”,就连孙女也可以喊汪曾祺“老头儿”。
3月11日,汪朗和汪朝做客“青睐”讲座,述忆父亲汪曾祺。两人提前半小时就来到北京青年报社,两位随和的老人毫无架子,充满朝气,汪朗更是经常边说边笑,朗朗开怀的样子极具感染力。
面对读者,两位老师就像是跟亲朋好友聊天,对父亲没有拔高没有隐瞒,那份坦诚让人感动,而活灵活现的描述更是“复活”了历史场景,极具画面感。人们像是看电影一样了解到汪曾祺一家人的生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羡慕这家人的平和随意。
近百位读者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会爆发出笑声,待两个小时的活动结束后,汪朗在给“青睐”的留言簿上打趣写道:“瞎白话一场,希望读者还能忍受?!倍诿惶坏亩琳呖蠢矗庵执腥宋那榛车慕沧∮辛?,尤其是这种情意盈盈的知识分子家庭的故事,既有雅趣,又堪回味,如同是汪曾祺笔下的那些菜肴,弥漫着生活的香气。
为人平和 对孩子更是宠得没有原则
虽然作为一代大师,汪曾祺有文学家、美食家、画家等等一大串“高帽子”,但是在孩子眼中,他就是个普通父亲,汪朗笑说:“在我家什么也不是。”汪朗说父亲十分平和,尤其是晚年之后,经历的事情多了,一切都看得开看得淡,所以,基本上没有大喜大悲和感情外露的时候。
因为父亲很少发脾气,所以在家就“受欺负”,汪朗笑说全家人都叫他“老头儿”:“开始是我妈这么喊他,后来我们也没大没小,跟着我妈这么叫,到了我们的下一代也这么叫,他听了都乐呵呵的,在我家是‘母道尊严’,没有‘父道尊严’和‘爷道尊严’?!?/p>
汪曾祺被打成右派下乡时,汪朗刚上小学一年级,拼音字母还没学完整,待学会后用拼音给父亲写了一封信。汪曾祺没学过拼音,但是为了给孩子回信,自己现学了拼音,对孩子充满了爱护之情。
汪朝是家中最小的女儿,汪曾祺去劳改时,她才3岁,等回来时已经六七岁了,汪朝说:“他对我们有亏欠之意,可是哥哥姐姐大了,就算被他宠着也不一定领情,所以他就把对三个孩子的亏欠都弥补在我身上,对我很宠,我都六七岁了,还爱背着我,他有点儿驼背,就那样还背着我走在大马路上?!?/p>
汪朝说自己小时候出去玩,有时上同学家很晚才回来,那时也没有电话、手机,“他在家里等着着急,可是我回来后,他一句重话也没有,问我怎么这么晚回来,我说去同学家了,他就不吭声了。我跟孙女说:‘我的爸爸没有给我看过一次脸色。’孙女听后傻了,然后她说:‘我也想要这样一个爸爸?!蛭陌职致杪杵⑵缓??!?/p>
父亲汪曾祺对孩子的好,汪朗和汪朝异口同声地说简直是到了“没有原则”的程度。在工厂上班时,汪朝曾经上三班倒,下了夜班睡不着觉,脾气很暴躁,“我爸想来我屋写东西,我就跟他发脾气说影响我睡觉,我下中班回家很晚,他都已经躺下了,还会起来给我做夜宵,然后再回去睡。我有时候上中班不想起床,他就说:‘要不我给你端床上吃?’我妈一听就火了:‘在床上吃,像什么样子!’我爸吓得不敢说话了?!?/p>
母亲生病后,“管家”一职就交给了汪朝,一次要给姑姑汇钱,她跟父亲说“寄1000吧”,汪朝说:“那时是1996年,我觉得1000不少了,他听了也不吭声,后来悄悄跟我姐说他想寄3000。那些钱都是他自己的钱,而且离他去世只有一年,大家都尊称他为汪老,出去前呼后拥的,可是他在家还这样,都不好意思跟我当面说想寄3000?!?/p>
汪曾祺的这份平和,不只是对几个子女,汪朝说他对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管是孩子、保姆,还是别的什么人,他都没有高低贵贱一视同仁,所以汪朗汪朝的朋友、同学们都喜欢去他家玩,说到这里,汪朝叹了口气:“他真是个好老头儿?!?/p>
孙女外孙女“嫌弃”爷爷写文章没词
父亲汪曾祺在外面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可是汪朗笑说,在家里家人总是“打击”他,就连孙女都这样。
汪曾祺喜欢画画,有时候自己也挺得意,可是有一次,尚年幼的孙女和外孙女批评他,“画的什么呀,荷花下面没水,旁边还空一大块地方?!绷礁龊⒆由塘扛挂徊?,于是开始胡乱抹,又是添荷花又是添水,汪朗笑说:“老头儿一点也不生气,这幅祖孙合作的画现在还在 ?!?/p>
汪朗说女儿上小学四五年级时,批评爷爷写的东西一点也不好,因为“没词”,那时候的小学作文都要写些华丽辞藻,老师会在这些词上画圈圈以表扬,“我女儿听说爷爷是大作家,就去翻,结果翻来翻去没找到一个好词,都是大白话。她表妹听了在旁边拖着长腔帮腔,‘就是,而且前面说了这个事,后面就不知道撤哪去了,中心思想一点也不突出,在老师那最多算二类文?!贤范烁咝?,说:‘说得好,就是没词。’他乐颠颠走了,觉得这是他特点,孩子看出来了,挺高兴。”
不过,平和的汪曾祺也是有脾气的人,汪朗讲述说老头儿年轻时也很狂。在昆明上大学时,一次在饭馆吃饭,他觉得旁边一个陌生人庸俗不顺眼,就始终翻白眼盯着人家,“人家受不了,你这么看我干吗?有本事出去一对一!后来出去没有,老头儿没说。”
汪朗和汪朝笑说,老头儿晚年后对什么事都不生气,但唯有一件事,一定会让他生气,就是他们的妈妈吃饭时不着急上桌。
汪曾祺负责的“家务”就是做饭,他从买菜就开始操持,每顿饭荤素搭配,很是上心,“我妈虽然有几道拿手菜,但是基本没做过饭,不做饭就不知道做饭人的辛苦,而且中餐需要温度,我妈吃饭时其实也没事干,但是她总是躺在床上看报纸,脚还翘得高高的,老头儿喊一次两次吃饭了,还不上桌,第三次就火了。我妈还爱说些闲话,比如说:‘这些食材都哪来的呀?’老头儿就说:‘垃圾箱里捡的,地沟里掏的,爱吃不吃!’看老头儿不高兴,我妈就咯咯乐?!彼档秸饫铮衾市λ的鞘被咕醯冒致栌腥じ判?,没想到现在“历史重演”,在家中他负责做饭,夫人也是一到吃饭总有事,不是这抹抹就是那擦擦,不按时上桌,“有时气得我想把盘子卒瓦了,转念一想我家老头儿都按捺那么多年了。”说到这里,汪朗向读者开玩笑说:“所以啊,在家不做饭的那位注意了,一定要按时上桌,这是维护家庭和睦的一个重要环节。”
不高兴汉堡被改成面包
新出版的《汪曾祺全集》有400万字,三分之二多是汪曾祺60岁以后写的,老人77岁离世,中间还有几年身体不太好,爱画画的他还留下了好几百张画,送出去的又不知道多少张,所以,这样一笔账算下来,汪朗和汪朝都惊叹于父亲是怎么做到这么高效率的:“没觉得他那么勤奋啊?!蓖衾仕得刻炜蠢贤范裁桓墒裁矗酝暝绶狗⒒岫?,写俩小时,就接着做中午饭,然后睡午觉,起来画画 ,“看他挺舒服清闲的,偶尔还去参加个活动,赶个饭局,不知道他怎么写了这么多。”
究其原因,汪朗觉得可能是父亲的作品没有废品,而且通常不用改。但是这不意味着汪曾祺的文学创作标准不严格,相反,在这方面,老头儿表现得有些固执,好就是好,不好不能说好,汪朗说:“就像他说有的人‘不是嗑这棵树的虫’,我们几个孩子也都有自知之明,没有搞文学创作的,不敢碰?!?/p>
汪曾祺写过篇短小说《陈小手》,讲述一个妇科男大夫水平特高,接生婆解决不了的他都能解决,文中写道再复杂的问题,凭借他的手,都能怎样怎样。老头儿写完后给家里人看,结果被提了意见,汪朗回忆说:“我妈在新华社做医学报道,看了就说:‘你这写的不科学,没听说光靠手不借助仪器就行的。’老头儿没办法在文章中加了一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加进了括弧里,现在这句话也有?!?/p>
汪朗说,老头儿大多时候是固执的,能够接受意见修改的时候并不多。作家林斤澜就笑说汪曾祺给他提的修改建议,他都听了,可是反过来,他提的意见,汪曾祺一次也没听过。
一度反右题材很多,很多作品写得特别惨,汪曾祺写了一篇《寂寞与温暖》,写一个技术员当了右派,处处得到别人的关心体贴爱护,感觉比过去日子还好?!凹依锶艘豢床恍邪?,这个调儿不一样,别人都死去活来,你还温暖,结果老头儿改了六遍,还是那调儿,其他作品他一遍就成,这篇是六稿,但是和第一稿差不多,因为他不愿意改,他是有意美化生活,鼓励你继续生活下去,而不是凄惨的一面,这是他基本的创作原则 ?!?/p>
汪曾祺1982年写了篇《说短》,里面提到了汉堡包,可是1982年北京还没有麦当劳肯德基,编辑就改成了面包,汪朗说:“老头儿这通叨叨,因为汉堡包和面包完全不一样,汉堡包有肉多好吃,面包吃着多干啊,而且他就是要用当时少见的汉堡包带出那种时尚感,后来出集子,他又改回来了。这次出《汪曾祺全集》,都是以初刊本做依据,所以又改成了面包,我一看不行,里面有这么段故事,就又改回了汉堡包?!?/p>
《黄油烙饼》里,有人建议他把吃饭改成会餐,老头儿也不同意,因为他认为这篇文章是以七八岁孩子的视角写的,那时的孩子心里没有“会餐”这词,就是吃饭。所以,在汪朗看来,虽然汪曾祺的文章表面看来“没词”,但实际上每个遣词造句,他都自有用意,不会随意。
爱看杂书 不爱辅导孩子写作
虽然总是被家里人“打击”,而且为人低调谦和,但是汪朗说汪曾祺内心还是自视甚高的,“一次我们又跟他开玩笑‘挤对’他,他说:‘你们对我要好一点,我将来可是要进文学史的人。’汪朗说父亲觉得自己成不了大家,但大概能当个名家。所谓大家就是东西写得有气势、忧国忧民那种,而名家就是写点小品,特别是晚明那些小品文作家?!?/p>
上世纪70年代汪朗回家探亲,和父亲闲聊时,汪曾祺对当时一些样板戏的概念化、主题先行有些不满,不过他说有几个未来是可以流传下去的,像《红灯记》《智取威虎山》,他说因为这些有生活,“我问他写的《沙家浜》怎样呢?他说那当然要传下去,非常自信,停了一下,又说起码《智斗》能够传下去?!?/p>
汪朗和汪朝惊叹于父亲的知识积累,没看他认真看过什么大部头,也没看他看什么理论书,可是一肚子杂七杂八的学问 ,汪朗说父亲爱看杂书从上大学时期就开始:“他的作息时间极不规律,经常晚上去系里图书室翻杂书,他那时住上下铺,上下铺的两个人基本没见过面。后来在剧团资料室,也把那儿的书都看遍了,我们家里有很多小册子,都和文学关系不大,什么景德镇陶瓷、漆器、验尸的,杂七杂八。他写的稀奇古怪的人和事也多,很多细节描写一个是观察,一个是通过书里了解到的。他曾经看过一本元代御医写的《饮馔正要》 ,讲到了驴皮汤的做法,他会琢磨能好喝吗,对这些感兴趣?!?/p>
别看汪曾祺是一代文学名家,可是他不培养孩子,汪朗说他们几个孩子都是被放养长大的,老头儿从不对他们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
他笑说正是父亲对他的帮助少,所以几次他都还记得。一次是小学毕业,那年是分毕业和升学两次考试,汪朗说自己小时候最愁写作文,不知道写什么,小学毕业作文是《我的家庭》,“考完后我妈说让我爸给我看看作文,应该怎么改,老头儿说我写得太简单概括,需要展开,例如你写了妈妈是干什么的,就要展开写她怎么工作辛苦,顾不上家,写出东西后又很高兴,我们为她自豪等等?!蓖衾实靡獾厮到峁悄晟Э际允峭桓鲎魑奶饽?,他按照父亲教的,顺利地考上了北师大附中。
汪朗上大学后,妈妈让汪曾祺给儿子讲写作文,说好几遍老头儿都不理,脖子一梗,“我那时候谁教过我?”被逼无奈,拿了刚出的《古文观止》,找了一篇《五柳先生传》给汪朗讲,结果教了半天就再也不教了。
汪朗的大学毕业论文写元曲,他写的是关汉卿的《救风尘》,因为知道父亲了解这些,汪朗就找老头儿要观点去了。果然按照父亲说的,他的论文顺利通过,汪朗笑着说:“虽然教的次数不多 ,但都帮在了关键时刻,还是很有用。”
爱喝酒却很少写酒
虽然在文学上对孩子教诲不多,但汪朗说父亲的待人接物却都对孩子言传身教,“老头儿这一生就是八个字‘认真做事,平等待人’,我们基本上都学到了?!?/p>
此外,汪朗还像父亲那样热爱美食,承包了家里做饭的重任,说起父亲的拿手菜,汪朗和汪朝立刻滔滔不绝:“红烧肘子、水煮牛肉、 凉拌腰片。就说凉拌腰片吧,要把水烧开后,腰片放进去,需要连做三锅热水,不能煮,就是把腰片放热水里一焯,三次后再用凉水拔,然后加蒜醋姜,老头儿做菜不嫌麻烦,乐在其中,他刀工特好,腰片切得特别薄,横着片。”
汪朝笑说老头儿从来不做特别普通的菜,“比如肉片炒柿子椒,不做,因为觉得平庸,像食堂大锅菜,他不吃也不做。其实他吃得少,但是看大家爱吃就高兴,他做菜必须色香味俱全,还要雅致,虽然并不用什么高级的原料。”
汪朗说父亲还有一道经典菜就是改良版的大煮干丝,“这是淮扬菜,老头儿因为在北京,就做出了自己的改良版,他用豆腐皮卷起来切,拿开水煮,再泡,汤比扬州的厚重,因为他用鸡架子熬汤,放骨头火腿干贝冬菇丝,厚重和鲜度都有了,每次做都被吃得一干二净。父亲的好友朱德熙,是个非常文雅矜持的人,可是在这道菜面前搂不住了,一次来我家吃,他问夫人:‘你不吃了吧?’然后就把那么大一碗都吃了,他没说‘你还吃吗’,而是说‘你不吃了吧’,我觉得特别好玩?!?/p>
汪曾祺写了很多饮食文章,虽然汪迷们都知道他好酒,但是他几乎没有写过关于酒的文章,涉及酒的内容都是在文章中犄角旮旯提到,汪朗认为老头儿是有意回避,他也知道贪杯不好,“所以他写菜写茶写烟,就是不怎么写酒。他爱喝酒,不挑好坏,以高度为主,白酒为主,我妈管他,他就在厨房放一瓶,说炒菜用,实际上酒没倒菜里,都倒他嘴里了,这是我家公开的秘密,只有我妈不知道。我们两三岁时,他就把酒蘸在筷子上,放我们嘴里,我闺女时也是这样,那时她话还说不清楚呢,不会说‘辣’,就说‘那那’?!?/p>
现场还有读者好奇汪曾祺的普通话水平如何,是否会唱京剧,汪朗回答说,父亲虽然是高邮人,但是普通话说得不错,还会点儿北京土语,基本没有口音,“比我妈说得好,我妈是福州人,很多字说不好,我爸让我妈说‘四十四只死狮子’,我妈就说不出来。说起京剧,他说自己小时候学过 ,当然不是正经学,可能就是听唱片什么的会唱两出,后来大学时唱昆曲,到了剧团说不敢张嘴了,不过他说自己曾经咳嗽了一声,旁边的演员夸他嗓子好?!碧秸舛?,读者一片会心的大笑,这个老头儿实在太有趣了。
距离汪曾祺逝世已经过了20年,汪迷却是越来越多,人们喜爱这个以文字带给大家美好的老头儿。而在听了两位汪老师的讲述后,对这个老头儿更是备感亲切,亲切随和的汪朗和汪朝老师,也以自己的一言一行,向人们示范了知识分子的风骨?!∩阌?陈钢 陈徒手
编辑:杨岚
关键词:汪朗 老头儿 汪曾祺儿女讲述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