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三体石经
公元241年,即魏齐王正始二年,曹魏政府在洛阳南郊太学讲堂的西侧,立石碑28方,用战国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刻写《尚书》《春秋》两部儒家经典及部分《左传》文字,是为“三体石经”,又被称为“正始石经”。
从北朝开始,刻石被多次迁移,屡遭损毁,到当代只剩下一些残石。那么,这些“石经”,到底为何物呢?

自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后,儒家经典就具有神圣地位。上自公卿、下至普通士人,都以刻苦研习《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作为重要功课。
但是,秦始皇时期曾“焚书坑儒”,到西汉初年,儒家经典已经很难看到。多亏一些上了年纪的读书人,他们将儒家经典默写下来,再加上残存古籍,大体恢复了经文原貌。但各人记忆并不相同,各地记录互有差异,对经文解释更是大相径庭。因此,到东汉灵帝时,著名学者蔡邕主张统一“五经”文字。
熹平四年(公元175年),在蔡邕主持下,众多学者参校各种经书,最终确定权威版本,由蔡邕亲自书石,镌刻46块碑,于光和六年(公元183年)立在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洛阳太学的讲堂前,这些石碑上的文字在历史上被称为“熹平石经”。
可惜,汉末天下大乱,群雄逐鹿,太学也在战火中被毁。曹魏建立后,又恢复太学,开始整理“熹平石经”碑石,并刻写新的经石作为补充。
与汉代石经不同,此石经仅刻写《尚书》《春秋》两部经书及部分《左传》文字,一般认为共有28块石碑,而且是用篆文、古文、隶书3种字体,即为“三体石经”,又被称为“正始石经”。
此石经文字书写有几种格式:三种字体的文字向下排列成直行;三种字体的文字呈品字形排列,战国古文在上,小篆在下右,隶书在下左;只有战国古文、小篆二体字而无隶书或只有战国古文、小篆或隶书一体字。
以往认为,三体石经的书写者是邯郸淳、卫觊、嵇康等人。但也有学者考证认为均不可能,三体石经字的大小、笔划和书法风格不相似,王国维及当代学者认为是曹魏书法家多人书写。罗振玉也曾推测,品字形排列者是西晋末年之乱以后补刻,只有战国古文、小篆二体字或一体字的是当时刻工试刻的文字。
自刻成以后,这些石经命运多舛。北魏时期,部分石经被用作兴建佛寺的材料;东魏时期,这些石经迁往邺城,到河阳(今河南孟州)时,河岸崩坏,石经坠水,运到邺城的不及一半。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剩余石经迁回洛阳。
隋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石经被运至长安,准备修补后再立于国学,但后却又被用作建筑材料。唐代时期,魏征曾搜求不止,仅得十几段。宋金时,石经全失。宋代以后,陆续有残石出土。
1922年,盗掘者在洛阳太学遗址挖出一块最大的残石,共有1800余字,但这些盗贼嫌转运不便,就将其凿成两半。今天,残石的一半存于河南博物院,另一半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编辑:杨岚
关键词:三体石经 石经 文字 古文 公元 太学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