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艺术创作拼什么
古人云,绘画创作要“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句名言几乎成了古今中国画家们的座右铭。其实对于古代画家来说,在这一点上也许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对于当下的画家来讲,却问题很大。笔者注意到,现实中有些从事绘画创作的人压根儿就不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审美能力,甚至连最基本的取景和构图能力都没有,那么如何奢望他通过一个艺术家独特的视角来认识造化?如何去师法自然、解读自然,从而领悟到其中的法则与奥妙?
毫不客气地讲,有些人的写生也好,创作也罢,不过是对造化、对自然另一种形式的人文破坏。因为从他们的作品里,的确看不出任何美的东西、美的元素存在,感受不到任何美的信息与内涵,笔墨或恶俗,或霸蛮,画面或污浊,或破碎,如此等等,分明是对笔墨的糟践、对自然的丑化。当然,这里也可能涉及到创作者个人水平问题。或许他们也想把作品画好,把笔墨处理得更生动一些,把意境营造地更丰富一些,却因手头功夫欠佳、思想眼界不高、审美能力差等缘故,只能破罐子破摔。但是,他们偏偏要假以“创新”“风格”之类的说辞来为自己开脱、贴金,实在是颠倒黑白。
至于“心源”的问题,更加无需多言,没有一定的文化修养和积淀,“腹无诗书”,怎么“气自华”,怎么体会自然、得出感悟,又怎么更好地进行艺术上的创新和创造?只凭借手头上那点技法技巧的功夫,显然是不够的,对此前人早已有言,“徒研技巧,即落下乘”。所以,不读书,不进行文化上的滋养和补充,会直接影响一个艺术家的思想境界与审美能力、审美层次,而它们又直接关系到实际的创作,如作品的立意、取景、章法、布局,以及笔墨、色彩等的运用和表达。思想境界高、审美能力强的人,格调、品味等自然不俗,反之就会比较糟糕,甚至创作得一塌糊涂。当然,不排除天才的存在,但天才毕竟寥若晨星,少之又少。且毋庸置疑,无论是天才,还是常人,文化与修养上的匮乏,都会严重影响艺术家的状态,以及艺术创作的水平。
写于此,突然让我想起前段时间看过的一个段子,说的是当人们看到夕阳余晖、孤雁翱翔……你的脑海浮现的是什么?有的人会发出“啊,好多鸟”“啊,真好看”“啊,太美了”之类的简单感叹,而也有人会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句,或者不由自主地产生与之相关的其它联想和思考。总之“有准备”的人对画面的切身感受和主体表达相对来说会更加丰富,也更加深刻。千万别小看了联想到的那么一则小小诗句,获取到的那么一点小小感悟,这其实就是文化修养差异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体现,也是判断一个人是否具有艺术感知力、想象力的重要依据。试想,脑海里没有诗意、没有想象,手头上又如何加以体现呢?而只有具备了这些能力,才有可能对自然、对艺术触及到更深层次的一种理解和审美,创作出更为经典、成熟的作品,而不止于表面的、肤浅的认识。
但现实中,有很多人总会把那些表面的、肤浅的,甚至原始的、野蛮的一种情感、情绪,当成是艺术创作上的全部激情和真诚,这其实是错误的观点,至少是片面的。原始的情感、情绪固然重要,也固然真实,但艺术不只是这些,“真”只是从事艺术的根本前提,或者说最基础的一个层面,我们还要在“真”中去探寻和创造更多有关“善”和“美”的东西,从而通过作品来给人以更高层面的精神享受,抑或更加积极的价值引导和思想启发。这才是艺术真正的作用和意义所在。它绝不只是任由创作者一味地原始情感宣泄就能够完成的,更不是巧立名目,以糟践和破坏艺术为代价,来吸引眼球、哗众取宠。
因此无论是“外师造化”,还是“中得心源”,说到底,做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画家,个人综合修养问题,自始自终都不能忽略和轻视,它决定着日常的艺术发挥,以及最终所取得的艺术高度。而艺术创作也绝不仅只是解决技法技巧问题那么简单,它还应该要解决人格精神、思想境界,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等关系的大问题。尤其自观念艺术、特别是当代艺术出现以后,更为如此。(作者:王进玉 为艺术评论家)
编辑:杨岚
关键词:艺术 艺术创作 自然 创作 审美


埃及阿斯旺的旅游市场
伊斯坦布尔:春回大地百花开
都柏林庆祝圣帕特里克节
春茶采摘正当时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上??狗腔?、行人交通违法攻坚整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