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学院书画学院
赏岁朝清供看古人如何风雅生活
都说广东人讲究“好意头”,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喜欢摆设插瓶桃花、迎春金桔,讨一个新春平安、大吉大利的口彩,可是你知道吗?这种习俗,其实是来自传统文人生活中的“清供文化”。2015年新春之际,广州艺术博物院精选了一批清供题材绘画作品,连同古代文人雅士案头清供中的精美器物,共计60多件文物展示,希望通过这些清雅的艺术品,给今天的观众提供一扇了解清供文化的窗口,也在生活方式急速发生变化的今天,让传统文化所提供的日常生活中的优雅情趣滋润我们的心灵。
来源:信息时报 文/ 冯钰 摄影/陈文杰
清供文化,生活艺术化的古代典范
展览的名字叫做“清供无尘岁朝春——院藏清供绘画与器物展”,这既是因为展期横跨农历春节,更是因为,在历朝历代的“清供图”里面,“岁朝清供”——就是表现春节期间具有吉祥寓意摆设、用来挂在家里增色或者送给亲友为礼的画是其中一大类。
本次展览中,以“岁朝清供图”命名的作品就共计13件之多——不要认为是那些艺术家们文思不佳起名雷同,其实这里面体现的是一种约定俗成的绘画样式的形成。其中,海派名家任薰、任颐、吴昌硕,岭南名家居廉等画家分别以不同的吉祥物入画,寄托了对新春的祝福,充分体现了岁朝清供绘画的特点。
什么是清供呢?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介绍说,清供就是清雅的供品。古代的人在自然面前心存敬畏,于是以供品祈求免祸得福,后来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禅房香花素果为供”的礼仪也加深了这一传统。于是古人在逢年过节或者祭祀时,陈设清香、鲜花、素食等为供品,于是有了节日清供。再分细致点儿,春节期间的叫“岁朝清供”,端午期间的叫“端阳清供”,以此类推。
再后来,清供不限于祭祀和供奉的意义,人们在日常生活里,也喜欢在室内案头上放置供观赏的各色清玩,如盆景、古器物、奇石、精美文具等等——没错,就是现在古玩市场中被分为“文玩杂项”的那些,也有些拍卖专场直接用“文房清供”来题名——以装饰家居,增添生活情趣,渐而形成案头清供的风尚。此次展览中,广州艺博院也专门布置了一些案头清供实物与文房复原展示,让观众们能直观地看到古人们到底是怎么风雅生活的。
清供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单反映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同时也是糅合了文物鉴赏、绘画艺术、居室装饰艺术、插花艺术等多种文化艺术的综合体。清供器物虽然来源于实用器,但其实已经脱离了实用范畴,而成为纯审美的陈设器,而且对于“风雅”“意趣”非常强调。
所以如果您家里餐桌上放一盘沙糖桔,那不叫清供,叫餐后水果,可是这盘沙糖桔如果漂漂亮亮地在大年初一摆在神位前,就可以叫“岁朝清供”了;您阳台上养了几盆花,那不叫清供,叫家庭绿植,可是要是在您平常练书法的书桌画案上陈设着一盘水仙——盘是钧紫蓝釉六瓣水仙盘,最差也得是个民国粉彩花鸟纹水仙盘,里面放几枚色泽形态都值得把玩的石子儿,再浅浅养上一泓清水,让水仙伴着砚台笔搁什么的暗渡清芬,这就能叫“案头清供”了。所以您看,玩意儿还是那些玩意儿,只要多出一份情趣来——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以艺术的方式审视与观照日常——生活立马也就艺术化了。
雅俗共赏:雅致生活与吉祥寓意
把“清供”画在画上,就是清供画。有读者可能要问了:我孩子学美术,素描课上画静物,也是摆一堆坛子罐子水果蔬菜照着画,这跟我们中国画里的清供画有什么不同吗?抛开表现技法的区别之外,两者最大的不同就是“意义”与“观念”的差异。
广州艺博院陈列部副主任陈志云介绍,从清供画的产生与发展历史的角度来说,清供画兴起在物质文化发达的宋代,到清末民初达到鼎盛。宋代以前,清供只是作为人物画里面居室环境环节的呈现——基本等于背景板,而宋代开始,帝皇和士大夫都闲雅好古,这种文化风尚促使单独以清供题材为主题的画作开始出现。那些作品将视角投向欣赏器物的工艺之美,精致描绘青铜器的造型,成为清供画的雏形。
而且,艺术家们有意选取具有吉祥象征的花果、器物来入画,例如牡丹与西府海棠同画,寓意“玉堂富贵”,月季插瓶,寓意“四季平安”——由物象本身的涵义或者谐音取义表达吉祥寓意,这是中国画清供题材独有的观念与文化传统,与西画中仅仅考虑视觉审美的静物画大不相同。
元明时期,清供图的形制逐渐成型,明代文人以宋人为典范,追求雅致的生活情调,流行园林聚会,本次展览中有两张不属于清供图的“文会图”,表现的就是他们雅集品鉴的艺术生活。
明代袁宏道写了一本《瓶史》,专门论述选花、插花、赏花,什么花要配什么瓶子,什么时节要看什么花,都大有讲究。这种雅致的生活在此次展览中苏六朋的一幅作品中有所表现——文人们聚在一起赏梅花,是把梅花折枝带回室内,然后根据花枝虬屈的不同姿态来选择不同器物来盛放,摆放的位置也大有讲究。
到了清代,清供绘画发展至鼎盛,特别是清中期以后,帝皇的喜好推动了清供画的发展,富裕的市民阶层迎合时尚,对清供画需求旺盛,于是许多职业画家热衷于画这一题材。如赵之谦、虚谷、居廉、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等画家,风格多样,以民间常见之物入画,技法多以大写意见长。他们独具匠心的创作给这一世俗色彩浓厚的题材注入了清雅的气息。
所以,在清供画里,同时蕴含着中国传统士大夫生活与文人生活中最雅致精微的部分,与庶民最朴素美好的祈愿,可谓是真正的寓雅于俗、雅俗共赏。现在您再回头看看家里摆着的年花年橘,是不是感觉它们立刻也高大上了呢?艺博院考虑到观众的此种需要,专门在展厅之外设立了清供涂绘板,观众完全可以临摹展品或者绘画自己家中的清供图,到这里来展出。
在清供图式中寻找中国传统“文化密码”
说回“岁朝清供”。前面说了,清末民初的画家们在创作节日清供图时,除了自己家里挂,更多是送礼,还有出售。于是画家在创作节日、礼俗类题材的清供绘画时,除了艺术形式以外,还要考虑如何通过各种物象的配搭传递出吉祥寓意。
如想要表达“岁岁平安”的祝福,一般会选取稻穗、花瓶、苹果、鹌鹑等;想要表达“福气”,可选取佛手、香橼、蝙蝠等,想要表达“长寿”可选寿石、月季、菊花、松柏、蟠桃等;想要表达“多子多孙”可绘石榴、葡萄、葫芦、莲蓬等;想要表达“富贵荣华”多用牡丹、芙蓉、桂花等。
这种巧妙的组合,吉祥的寓意,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达芬奇密码”,欣赏者必须对传统文化有所了解,才能准确地解读出画面中的全部意义。比如画面中有一块“皱、瘦、透、漏”的太湖石摆件,又有松树盆景,那意思是松寿永固;有一串葡萄或者两个石榴,那是“多子多孙”;石菖蒲这种植物则因为被认为只需要很少的养分就可以生长,而兼具了廉、寿,淡泊自守等寓意。再比如,六颗百合与茶花同画,是“六合同春”,灵芝单独画是“如意长春”(形似如意),而与水仙同画,则是“天仙捧寿”或“群仙贺寿”……
要看懂画中寓意,不光需要联想能力,还要对古典文化有基本的了解。这次展览中有一幅吴昌硕的《岁朝清供图》,画面中梅花折枝的姿态是横斜的,有些观众不懂得梅花代表中国文人的风骨精神,不懂王冕笔下倒枝梅花风骨侵凌之美,反而觉得有“倒霉”的谐音。
又比如,展览中居廉的《岁朝清供图》里有一棵白菜,当代画家、师承于白石老人第四子的刘少白告诉我,古人爱白菜,为白菜题诗作画,甚至出了本书叫《菜根谭》,意为“嚼得菜根,百事可为”。对于白菜,古人有很多理解,因为中国是个农耕社会,耕读传家。子弟为官,也不可忘本,而是“士大夫不可一日不知此味”。现代人看白菜,添了世俗意味,寓意清白、百财,原本也无可厚非,但不能不知道它原本的文化意义。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清供文化 风雅生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