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五、 科技支撑体系基本建立
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科学研究经历了从局部到整体、从单学科研究到综合研究、从国内合作到国际合作的发展过程,现已形成较高水平的科研力量,建成了较为完备的生态与环境监测体系。在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流的科技队伍与科技成果
中国科技工作者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青藏高原局部地区开展短期、小范围的科学考察。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持续开展了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获得了数百万字的第一手科学考察资料,出版了包括43部专著的《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丛书》,成为第一套青藏高原百科全书。早在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队就获得国务院嘉奖?!扒嗖馗咴∑鸺捌涠宰匀换肪秤肴死嗷疃跋斓淖酆涎芯俊庇?98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20世纪90年代以来,结合青藏高原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建设的需求,开展了区域资源合理开发、生态环境恢复与治理、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等研究工作,并对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影响等科学问题开展了相关学科的系统研究。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将持续为高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全面科技支撑,聚焦水、生态、人类活动,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
60多年来,以中国科学院为主的科技队伍在青藏高原基础研究及应用研究方面取得许多开拓性科学成就。例如,刘东生院士在青藏高原隆起与东亚季风变化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构造-气候科学学说;叶笃正院士提出青藏高原在夏季是热源的见解,开拓了大地形热力作用研究,创立了青藏高原气象学。这些创新成果推动了相关学科的发展,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中发挥了科技支撑作用。
目前,中国已拥有一支积累雄厚、学科配套、老中青相结合的从事青藏高原研究的科技队伍,包括40多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100多名“千人计划”和“万人计划”入选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领军人才。其中,刘东生、叶笃正和吴征镒分别荣获2003、2005和2007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孙鸿烈荣获2009年“艾托里·马约拉纳-伊利斯科学和平奖”,姚檀栋荣获2017年“瑞典人类学和地理学会维加奖”,他们关于青藏高原的研究成就享誉国际。
日益健全的生态与环境监测体系
为监测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变化,中国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监测体系,包括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监测研究网络,以及环保、国土、农业、林业、水利、气象等专业观测网络,形成了天地一体化的监测预警体系。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在青藏高原及周边建有森林、草地、农田和荒漠等8个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观测台站,对高原生态系统变化开展长期的定位监测,揭示生态系统及环境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动因。高寒区地表过程与环境监测研究网络实现了对青藏高原地表环境变化过程的连续监测?!笆濉逼诩?,气象部门在青藏高原增建了9部新一代天气雷达、18个高空气象观测站、123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1361个区域气象观测站,发射了3颗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完善了气象观测试验站网。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目前分别建成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22个和19个、国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站点18个和11个。在一些重点区域,如三江源地区,相关部门构建了星-机-地生态综合立体监测与评估系统,建立了该区域时间序列最长、数据项最全的高质量数据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的健全与数据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环境管理水平和效率大幅提升。
科技支撑绿色发展
在青藏高原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中,科技的支撑作用日益显现。
青藏铁路的建设和运营是科技创新引领绿色发展的标志性工程。青藏铁路格尔木-拉萨段(格拉段)全长1142公里,工程建设面临冻土消融、高寒缺氧、生态脆弱三大世界性工程难题。格拉段穿越连续多年冻土区546.4公里,基于大量观测数据和科技成果,科技人员设计采用了以桥代路、片石通风路基、通风管路基、碎石和片石护坡、热棒、保温板、综合防排水体系等措施,保障了铁路修建。青藏铁路穿越可可西里、三江源、色林错等多个国家级自然?;で?,为保护藏羚羊等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铁路全线建立了33处野生动物专用通道;为?;ぱ叵呱肪常扇×松澈χ卫?、植草绿化、草皮移植等一系列生态?;ご胧?。青藏铁路建成运营后,多年冻土保持稳定,铁路两侧生态得到持续恢复,局部区域已接近甚至优于周边自然状态。青藏铁路建设成就在国际上获得高度评价。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第四次和第五次《气候变化评估报告》认为,青藏铁路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建设适应于气候变化的绿色铁路提供了成功案例。美国《科学》杂志2007年4月27日刊文指出,青藏铁路终将提升中国西部生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不仅是一个铁路工程,更是一个生态奇迹。“青藏铁路工程”获得2008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三江源区退化生态系统的治理过程中,科学技术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三江源“黑土滩”草地恢复技术体系,使“黑土滩”治理取得突破,相关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牧草品种的原种籽栽培技术,为典型退化草地治理和人工种草提供了优质草种。
藏医药是维护高原人民健康的宝贵财富,也是青藏高原发展特色经济的重大优势资源。为促进藏医药标准化、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科技部门大力推动藏药材人工种植及野生抚育等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积极开展藏医药基础及应用研究,不断完善藏医药标准和检验监测体系。在疾病防治、药物研发、养生保健等领域培育了一批创新型企业,打造了一系列藏药品牌产品。
六、 生态文化逐渐形成
随着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ど肪尘褪潜;っ篮眉以耙丫晌缁峁彩?,生态文化自信日益增强。
生态文明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青藏高原诸省区通过加大环境?;ば⒔ㄉ栉幕∩枋?、开展教育培训、提升民众参与度、表彰先进人员、创建生态节日等,使生态文明理念逐步普及?!翱可匠陨健⒖克运钡拇彻勰钪鸾ケ弧扒嗌铰趟墙鹕揭?、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的新观念取代;尊重自然、顺应自然、?;ぷ匀坏睦砟畹玫酵瞥?。
编辑:曾珂
关键词: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高铁实战演练迎接十一黄金周
改革开放40年:香港精耕国家金融“试验田”
肯尼亚国家图书馆设立中文图书阅览区
八月十八潮
世界上最贵的鞋子亮相 镶数钻石价值1700万美元
探访空客天津总装线
今年秋粮有望再获丰收
中欧班列架起中波青少年友好交流平台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