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动态书画动态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大展开幕 一味霸悍与强其骨
与“饮水生涯”相邻的板块是此次展览的第三个板块“一味霸悍”,这一板块看起来很像是一个碑林,重点展现潘天寿作品的笔墨成就。在这里,潘天寿先生的作品,再一次以博大的气势扑面而来,他画的苍鹰、巨石、苍松背后都是博大的,强其骨的精神,画面中的苍松就像钢浇铁铸一般,那样的浓郁,那样的苍劲?;褂谢嬷械木奘?,巨石放在画面的中心是非常难处理的,但是潘天寿先生艺术最大的特点就是造险,巨石放在画面中心造险,通过植物破险,通过动物表现精神。

一味霸悍展览现场

一味霸悍展览现场

《梅月图轴》
比如作品《梅月图轴》,创作于1966年1-2月间,这是这是潘天寿一生最后一幅指墨画巨构,这幅作品中提有一首诗:“气结殷周雪,天成铁石身。万花皆寂寞,独俏一枝春?!迸讼壬鞔嘶币咽恰拔母铩鼻耙?,他似乎感受到了什么?;谐渎讼笳饕馕丁T谡夥负跽叫蔚幕嫔?,一株粗大老梅树的虬枝铁干成S 形横过画面,成为画的主体。潘天寿用了很多笔墨着意塑造了树干的苍老刚劲,而只在树梢上画了几朵小小的淡红色的梅花,很不引人注意。在花的后面,却画了静夜的圆月和淡墨画成的夜空。环境是那样冷峻,然而又有一些温暖,微微淡黄的月色,和稀少而娇艳的几朵梅花。自然力量的不可躲避,冰刀雪剑的严重摧残,从梅树的粗干上强烈地表现出来,而那树梢上的几朵小花,却证明了生命的顽强,也更衬托了生命的美丽。据许江院长介绍,这这幅作品后来被认为是“黑画”,但今天我们仍然可以在这这张画中见到潘先生的笔墨和情怀,尤其可以感受到潘先生冥冥之中感受到的悲怀。

《雄视图轴》作品右下角一枚朱文印为“宠为下”
在比如《雄视图轴》,作品右下角一枚朱文印为“宠为下”。得宠是很低下的事情,这种博大的人格,今天我们更能从中感受到那种钢筋铁骨的分量,画面上灵鹫居高临下,目空一切,仰视的构图增添了灵鹫的崇高感,故体积也作了一定的夸张。呈倒三角形的石岩造型有别于潘天寿以往的方形巨石,虽灵动但更增加了画面奇险的感觉,故又以右侧松针作视觉上的平衡。左侧飞流直下,乃从秃鹫视线所带出,与纸边成平行状态,既增加了稳定性,又衬托出近物的高和险,使之气脉贯通。这样的寓静于动、寓奇险于平衡的表现方法,的确是常人所难以想象和做到的。

猫石芭蕉图50年代设色、指墨237.5×120CM

潘天寿 铁石帆运图 中国画 249.5×242cm 1958
潘天寿把继承前人成果和高难度的基本功训练看成是创新的起点,在本土文化基础上的拓展是其创作的原则。同时,他坚持画家的全面修养,将绘画看成是人的完整人格的外化,重视作品内蕴藏的价值观。
展览的第四个板块是“奇崛明豁”,这一板块在呈现上很像是一个讲堂,用许江院长的话来说,这一板块的作品“特别的干净”,让我们有时间在前几个展览被震撼的情况下,静静的感受潘先生艺术内在的东西,这里的作品很多都是横写的,聚焦潘天寿先生在中国画章法上的创造匠心。比如《江洲夜泊图》,潘天寿先生从上世纪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画了很多张:“他不断的在画面中组几棵树,最终将树组成了井字形,在画面的中央成就了我们今天讲的构成,这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构成,但是他在心里组了几十年?!?/p>

奇崛明豁板块现场

奇崛明豁板块现场

潘天寿 雄视图 中国画(指墨) 347.3×143cm 1960年代

《八哥崖石图》中用粉笔写的“4”
另外一幅作品《八哥崖石图》则有有很重要的文化史意义,因为在画面的中间可以看到一个用粉笔写的“4”,这是文革时期黑画的标记。从这个展厅的作品可以看出,潘先生总结了从画材的搭配安排、取舍组合,到构图中的宾主、虚实、疏密、对比、呼应、交叉、参差、三点关系、三角形的运用、平行线的问题、重心、斜正、画眼、背景、空白处理、四边四角、气脉、开合、不平衡与平衡等等具体的构图规律,以及题跋、印章在构图中的作用,相当全面而具体。明确的秩序,雄阔的力量感,在静态中蕴蓄着动的生命——这就是潘天寿构图的独到之处。

雁荡山花板块现场

雁荡山花板块现场
第五个板块呈现的是“雁荡山花”,在这一板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观景台,从这里我们仿佛可以远望雁荡山,许江院长表示这是五十年代潘先生非常重要的生命体验,到雁荡山接受中国山水的陶养,1961年,潘天寿先生去了一次雁荡,两年之后他创作了两幅伟大的绘画,一幅是《雁荡山花图轴》,中国花鸟史上独画的野花野卉,以双勾和没骨画法结合,笔墨刚健,色泽清新。背景纯为空白,十分单纯;而前排野花,却布置得颇具匠心。疏密交叉,参差错落,章法井然,处处经得起推敲。其中部分花叶用双勾填彩画法,部分则为没骨,却结合得非常协调,并具有装饰味。

潘天寿 雁荡山花图 中国画 122×121cm 1963
另外一幅是《小龙湫下一角图轴》,这件作品是潘天寿50年代中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的融山花野卉入山水画艺术实验中的代表作之一。关于这一实验的动机,按潘天寿的说法是希望“使山水画之布置,有异于古人旧样,亦合个人偏好”。这类实验与传统程式比较有三个突出变化:其一,视觉处理上采用近似于西方写生性风景的焦点透视;其二,采用块状和相对封闭的结构方式,即所谓“四面包围”的造景;其三,使写意性的山石与工笔花卉结合,青绿与浅绛设色处理结合。

潘天寿 小龙湫下一角图 中国画 107.8×107.5cm 1963
编辑:杨岚
关键词:潘天寿 纪念潘天寿诞辰120周年 中国画 潘天寿诞辰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