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首义枪声首义枪声
20世纪初广州招收快递员要考试 懂英语身价倍增
上世纪初岭南大学里的邮局。
送快递先得考试 懂英语身价倍增
要说当时广州官办邮政开拓起业务来还是蛮拼的,第一家邮局开办不久,就将营业时间拉长到了晚上10时,以便人们收寄邮件,起初它只收寄普通信函和包裹,但很快就将业务拓展到了汇兑银钞、国际信函、代订书籍、快递邮件等各个领域??斓萦始某鱿?,在当时确是一大突破,人们既可以在家坐等“快递哥”上门揽件,也可以在出门时随身带着邮件,在路上遇见身着制服的“快递哥”,就把邮件给他,顺便再给一角银币就行了,连邮票都不用贴,于是“民咸称便”,邮局的业务渐渐旺了起来。
1899年,广州邮政总局在华宁里开设了老城分局,到1914年,城里城外已经有了十几家分局,分布于高第街、四牌楼(今解放路)、第十甫、双门底(今北京路)、潮音街、兴隆大街、河南洪德大街等商业旺地。
新式邮政蒸蒸日上,自然要招收更多的“快递哥”。上文说了,当时在邮局工作,拿的是公家的“铁饭碗”。不过,要想端上这个“铁饭碗”,先得通过一个严格的入职考试,这也是赫德当年立下的规矩。邮局内的文员职位固然要有大学学历,且要考算学、英文、地理等多门课程,连信差、邮差这样的职位也必须拥有小学学历,能够读书写字,略通英文者,薪酬更要加倍。
说实话,那时底层平民使用邮件的机会并不多,常跟邮局打交道的不是官宦,就是商人,其中洋商也是邮局看重的客户群体之一,邮政总局高薪聘请会说英文的“快递哥”,就是为这群客户准备的。
读者你或许要问了,招个“快递哥”,要求还那么高,真有那么多人愿意去干吗?所谓时移世易,当时,每次广州邮政总局的招考广告一出街,前来迎考的人总会踏破门槛,其热度与今日的“公务员考试”有得一拼。要知道,那时几乎每个行业入行都要介绍人,贫寒学子往往苦于没有门路,可邮局的职位是不需要介绍人的,而且必须公开招考,不能暗箱操作。能考上坐办公室的文员固然好,做不了文员,哪怕先当个“快递哥”,靠着每个月二三十个银圆的收入,足可温饱度日,更何况做好了还可以升职加薪。于是,在就业前景惨淡之时,常有青年学子藏起大学文凭,冒充小学生应考信差之位。
1917年9月19日的《广东劝业报》刊登了一篇题为《愿做邮差者须知》的文章,文中提到,若想做邮差,必须“体魄强壮、并无嗜好、熟悉省城道路、通晓文理,以及由两间殷实商店作?!钡榷嘞钐跫庑┨跫诮袢丝蠢纯赡苡行┛量?,但当时应考者众,官方有足够的底气精挑细选。
上世纪初的邮局步差肖像,他们送信基本靠走。
捧上“铁饭碗” 公汽免费坐
随着广州城内邮局渐渐增多,广州通往四邻八乡的邮路也在渐渐扩展。根据相关统计,到1917年为止,广州开通了至从化一线的自行车邮路,同时又在江高、沙河、石牌、康乐、沥滘、石井等地设立村镇信柜,不过,后者是步班邮路,“快递哥”们只得一根扁担在肩,一头一个沉重的邮件筐,一站站地走,一路走,一路分发收揽邮件,每天总要走上100多公里的邮路,才算完成任务。当时有一首流传甚广的民谚,说的就是这一群“快递哥”的辛苦。民谚是这样说的:“一根扁担两条绳,一盏马灯一串铃,肩肿足破苦难言,差字压头心更酸”。他们虽说捧的是铁饭碗,可一天天日晒雨淋的辛苦,也只有自己知道,如果是读了十几年书的贫寒学子,为免冻饿之馁才入了这个行当,更不知要如何自怜自嗳了。
上世纪30年代,广州近郊开始有了长途汽车,这才改变了这些“快递哥”的命运,按照当时官方的规定,他们只要身着制服,手上拿着邮件,就可随时随地,免费搭车。这则通知刊登在第370期《市政公报》上,紧随其后有一则题为《各机关人员乘车搭船均给全价案》的通知,读者你将这两则通知对比一读,是不是也觉得挺有意思呢?
编辑:曾珂
关键词:20世纪初招收快递员 20世纪初快递员 邮差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