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首义枪声首义枪声
20世纪初广州招收快递员要考试 懂英语身价倍增
上世纪初,都市里的居民已经习惯了邮差的存在。
广州官办邮政上世纪初已提供快递服务 “快递哥”可吃皇粮吸引不少大学生入行
“广州邮政总局现因邮务日益发达,特拟添邮差多名以期派信快捷,昨经邮司出示招考,以体魄强壮、并无嗜好、熟悉省城道路、通晓文理,以及由两间殷实商店担保者为合格云……”亲爱的读者,看了这一段刊登在1917年9月17日《广东劝业报》的文字,你会不会有点惊讶,不过是招聘几个“快递哥”,既要公开招考,还要商店担保,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其实,那时广东官办邮政起步不久,其员工个个端着公家的“铁饭碗”,全无失业之虞,薪水还会连年看涨。因而这个新兴行业引得无数青年竞折腰。竞争者一多,行业门槛水涨船高,连英语都加入了测试科目的行列,虽说官方不要求“快递哥”个个能说英文,但外语流利者,却能拿到诱人的高薪。身为广州最早一批“快递哥”,他们缘何能端上铁饭碗,又为何掌握了英语就能拿到高薪,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采写/广州日报记者王月华
这身短马褂是“吃皇粮”的标志,在百年前的广州城里颇为吃香。
官办邮政第一年 七个信差跑全城
1897年2月的一天,位于沿江西路的粤海关大楼出现了一点小小的变化:大楼底层东北角三个小房间里,多了几个身着蓝色号衣的工友,跑里跑外忙碌着;办公桌前,身穿配有海关纽扣制服的职员正襟危坐,等客上门;再往里看,西装革履的高层人士凑在一起,热烈讨论着上哪儿拓展客户去。这样的场景看来着实普通,但楼前那两个通体绿色、头戴“黄帽”的邮筒提醒着过往行人,此处是广州第一家官办邮局之所在,且头顶“皇家邮政”之光环,众人不可小觑。
读者你或许要问了,广州第一家官办邮局为何要开在海关大楼里呢,这话说起来就长了。其实,中国近代邮政事业的创办,与在中国当了45年海关总税务司的英国人赫德有莫大关系,赫德的是非功过自有后人评说,不过他在衰朽的旧帝国制度中创造出了唯一不贪腐的高效衙门,确是学界公认的事实。从1866年开始,赫德利用海关代寄使馆邮件的制度,逐渐扩展至收发外界信件,整整折腾了三十年,为办理新式邮政攒了不少经验。1896年,“大清邮政”正式开办,接到圣旨的老赫德很是感慨,说道:“奉旨由我开办邮政,三十年的旧话,二十年的经验,最后终于成功了!”
言归正传,咱们既然在讲广州第一拨“快递哥”的八卦,赫德的故事自当点到为止。不过,赫德当时做了一件事,影响了此后几十年内无数“快递哥”的命运,那就是他完全参照英国的文官制度设计了官办邮政的管理体制,从高层的邮务长到最底层的邮差,层层划分等级,同时又规定了详尽的晋级涨薪、休假福利以及医疗保障等制度。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但整套管理制度仍沿袭了下来。
就这样,这些身处底层的“快递哥”们上班有制服,下班有便衣,病了有医生看,累了有假休,独一无二的待遇足令城内其他行当的工友艳羡不已,所以坊间一早就有了“在海关工作是金饭碗,在银行工作是银饭碗,在邮局工作是镶着金边的铁饭碗”的说法。
据统计,广州邮政总局开张营业的第一年,虽然顶着“皇家邮政”的名头,但力量还很薄弱,总共只聘用了7名信差,忙乎全城的投递业务,这7名信差也是广州第一拨吃上了皇粮的“快递哥”。
编辑:曾珂
关键词:20世纪初招收快递员 20世纪初快递员 邮差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