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清明上河图》题跋惊现天机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共有金元明三朝13家的14段题跋,其中曝出许多惊天鉴语,值得深究。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共有金元明三朝13家的14段题跋,其中曝出许多惊天鉴语,值得深究。尤其要注意的是:早在650年前的元末,李祁就告诫人们不要“嗟赏歆慕”该图,图中“犹有忧勤惕厉之意”,更有被切割掉的明代邵宝跋文尖锐地指出该图是“触于目而警于心”。





 《清明上河图》中表现的“百姓劳作之苦”的场景
《清明上河图》中表现的“百姓劳作之苦”的场景 ①
① ②
② ③
③ ④
④《清明上河图》中的交通险情:串车失控左上(①);船桥欲撞(②);惊马闯市(③);御林军马车横冲直撞(④)。
近日,《故宫博物院藏〈石渠宝笈〉书画特展》展出了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以下简称该图),这一次十分难得地展出卷后的全部题跋,共有金 元明三朝13家的14段题跋,其中曝出许多惊天鉴语,值得深究。尤其要注意的是:早在650年前的元末,李祁就告诫人们不要“嗟赏歆慕”该图,图中“犹有 忧勤惕厉之意”,更有被切割掉的明代邵宝跋文尖锐地指出该图是“触于目而警于心”。因题跋作者的思想和宦途经历的不同则结论亦不同,他们对该图的内容有着 两种截然不同的思想感受和认识结论。这些被淹没了数百年的思想认识,在相互比较中将会加深我们全面、客观、深入认知该图的本质内涵。
金人题跋的“升平观”
幸亏有了金代第一位跋文作者张著的记述,我们才知道张择端的基本情况,如他的名和字,东武(今山东诸城)人,他幼好读书,曾游学京师,后来擅长 界画等。题跋者张著(生卒年不详,约活动于12世纪中后期),字仲扬,永安(今北京)人,他能诗文、善鉴赏。金泰和五年(1205),他因写诗出了名,名 声传到了宫中,被喜欢诗文、书画的金章宗召入内廷,赐官监御府书画,负责管理金朝的内府书画藏品。
接下来的4位金代文人用题诗的方式对《清明上河图》卷进行了相似的解读。他们看完该卷后产生出的是怀古和伤感之情,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毕竟他 们看到的汴京旧宫是一片废墟,他们都是汉族文人,很容易责怪起北宋的亡国之君宋徽宗。张公药、郦权和王磵等都是来往密切的朋友,他们有可能是在一次文人雅 集的时候碰了面,几人依次题写了诗句,题写的地点距旧都汴京不会远,大约作于1186年清明节之后到1190年之前的三四年。最后一位金代文人张世积的跋 诗则是在此之后另外题写的。这4位金代题跋者,均没有在北宋徽宗朝的生活记忆,北宋灭亡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他们完全是主观臆测画中的景物的位置,丝毫没有 考虑张择端为什么要画这张画。
张公药(生卒年不详,主要活动于十二世纪中后期),字元石,号竹堂,滕阳(今山东滕州市)人,北宋宣和年间,其祖父张孝纯(?-1144)是太 原的降金大臣,官做到汴京行台左丞。张公药受荫入仕,官至昌武军节度副使。他主要活动在今河南南部一带,到过开封。他连着题写了三首七绝诗,推定该卷的绘 制时间在徽宗朝宣和年间,画的是东水门到隋渠一带,表现出当年的“升平风物”“好风烟”“繁华梦”,今人据此确定该卷的绘画主题是表现“太平盛世”和“政 治清明”中的“繁华”景象。
郦权(?-约1190)是第三段跋诗的作者,字元舆,号坡轩居士、漳水野翁,临漳(今属河北)人,他父亲郦琼(1104-1153),早年曾随 南宋初军事将领宗泽抗金,后来降金,官至归德府尹。郦权没有当过什么官,实为金朝的一个名士、诗人。他崇尚苏东坡,喜欢书法,常常与友人结伴到宋宫遗址和 废墟去吟诗怀古。他的跋诗说到“东南最阗溢”,想起北宋灭亡,不禁骂起了宋徽宗。张公药等人的跋诗也感染了第四段跋诗的作者王磵(约1125-1203) 和第五段跋诗的作者张世积(生卒年不详),他们或是抨击了蔡京、童贯,或是感叹旧城不在。
元人跋文的“忧勤惕厉观”
元代三位题跋者都不用题诗的方式,而是撰写跋文,由于他们与北宋没有直接的关系,惆怅之感渐渐消退了,特别是见识广博的杨准、李祁以其独特的社会敏感开始探寻作者张择端真正的画意是什么。
杨准(生卒年不详),字公平,号玉华居士,泰和(今属江西)人,擅长文章,当时的文豪虞集、揭傒斯、危素等人都非常钦佩他。元亡后,他就不想做 官了。至正十一年(1351),他得到该卷,就带着图回到了江西老家。至正壬辰(1352),他在故里泰和(今属江西)首次记录了该卷的状况:“卷前有徽 庙标题”,这些,金朝文人根本不提。杨准记述了该图流出元宫和自己入藏的经过:至正辛卯年(1351),他寓居大都(今北京),到处购求古今名人字画。有 人将此图推荐给杨准,说该图原来是元朝内府之物,宫里的裱画师以一幅摹本偷梁换柱,将真本偷出来卖给某个权贵,这个权贵后来镇守真定(今河北定州),帮他 管理书画的人偷偷卖给了杭州人陈某,陈某人占有数年后,因家事急缺钱,又听说这个权贵要回家了,担心东窗事发,想转手卖给懂画的文人。杨准听后,立即倾囊 买下,速返故里。杨准在跋中也痛斥了“权奸柄国”的祸行,更重要的是,他开始对《清明上河图》卷的动机进行了揣摩,他的跋文认为:张择端作该图的目的是将 当时的社会景象记录下来,以便于传给后代,这超出了许多史学家的能力,画家画得如此之精到和完美,为此竭尽了全部心思和才华,这可不是一天两天才能完成 的,其用心良苦?。⊙钭嫉乃捣ㄋ淙徊灰欢ㄉ羁?,但实际上开启了后人对张择端作画动机的研究。
画家和鉴赏家刘汉(生卒年不详)在至正甲午(1354)年题写了第二段跋文,只是赞赏了该图的细部刻画。
最先觉察到该卷不是寻常之作的人是第三段跋文作者李祁(1299-?),其字一初,号希蘧,又号危行翁,茶陵(今属湖南)人,元统年间 (1333-1335)进士,官翰林应奉,后因母亲年老多病,回到了江南任职,开始了他的地方官生涯,后来任婺源州同知,累迁江浙儒学副提举。母亲去世 后,他隐居到永新(今属江西)。这个时候的元末江南大乱,战争频繁,他不得不躲入云阳山中,饱尝了世事艰辛。入明后,他仍不失忠元之志,不肯侍奉明朝,自 号不二老人,活了70多岁。李祁长于行、草书,好诗文,著有《云阳集》十卷。他在该卷的跋文题于旃蒙大荒落年(1365),他大约是在江西隐居期间到静山 周氏文府看到了这幅图。他在跋文中认同是图描绘了北宋政和、宣和年间的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之充和财货之盈,更重要的是,他以一个地方官员的目光敏锐 地看到了汴京城繁荣的反面,提出不要以“嗟赏歆慕”心态对待该图,首先断定该图“犹有忧勤惕厉之意”,他认为,老百姓生活过得很辛苦(即“勤”),不是好 事情,是令人担忧的,街头出现那么多的险情(即“厉”),一定要引起警觉,张择端画这些就是要让当时的人们为此担忧、引起警惕。李祁在跋文里还提到了《无 逸图》,他认为,应该将《清明上河图》卷与历史上的劝诫类名画《无逸图》相类比。“无逸”的意思是不要安于逍遥享乐,这个词来自《尚书·无逸》:“周公 曰:‘呜呼!君子所其无逸。先知稼穑之艰难,乃逸则知小人之依。’”唐开元年间(713-741),宰相宋璟抄录了《无逸》全篇,记载了周公劝成王不要忙 于享乐的历史故事,并绘成了《无逸图》献给唐玄宗。宋璟借此告诫唐玄宗要励精图治。唐明皇将《无逸图》挂在内殿,进出宫都要看一看,记在心里。此后,朝廷 确定了《无逸图》的规谏作用,后世朝臣经常向皇帝进献《无逸图》。
李祁将《清明上河图》与《无逸图》都视为劝诫一类的图画,至少看出了该卷对朝廷社稷有着特殊的警示作用,这是元人看待《清明上河图》卷的一大转折,这越来越接近张择端的作画目的了。
明人题跋中两种对立的观念
该卷拖尾的明代题跋为5家6跋,即吴宽、李东阳(两则)、陆完、冯保和释如寿,此外还有被裁去的邵宝的跋文。由于明代中后期的朝野盛行颓废了的 享乐主义,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其背景与北宋张择端的时代有些相像,明代题跋的作者们对该卷的认识越来越对立,个人的感受也越来越鲜明。
明代第一个书写跋文的是鉴藏家吴宽(1435-1504),字原博,号匏庵,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殿试获第一,是 一个状元郎。入翰林后,他一直侍奉宫中,官直至礼部尚书。吴宽长期在朝廷做官,脱离社会,远离民情,他看不出该卷所涉及的社会问题,对此,他是十分麻木 的。他关注的是《清明上河图》卷的稿本问题:他认同大理寺卿朱文徵的话,说该图的稿本在张英公家。
李东阳(1447-1516)是第二、三段跋文的作者,字宾之,号西涯,茶陵(今属湖南)人,他是前面提到的元代李祁的五世从孙,李东阳继承了 李祁“忧勤惕厉说”。天顺八年(1464),18岁的他登进士第,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他于平素关注朝政得失,曾多次上疏谏言,如孝宗弘治五年 (1492),他借《孟子》七篇大意,累数千言,批评时政得失。弘治十七年(1504),他上疏天津旱灾、江南、浙东饥荒,亲自查访受灾区域,指出国家吃 闲饭的人太多,对老百姓来说,差役频繁,苛捐杂税太重,对比之下,京城土木繁兴,亲王之藩,供亿至二三十万。
他在该图后连书两跋,可见他对该卷的深爱之情。由于他热衷于谏言甚至极谏的个性,渗透到观览该卷之中。他看到该图的感受是“独从忧乐感兴衰”, 他深感守住社稷江山是很难的,但失去实在是太容易了;一幅画,可以看出时代的兴衰、家业之聚散,这可真值得关注和借鉴??!在李东阳的跋诗里提到了《流民 图》:“……丰亨豫大纷此徒,当时谁进流民图……”那是神宗朝旧党的安上门监守、光州司法参军郑侠差遣画工李荣作《流民图》,奏报给宋神宗,以此来证明王 安石变法之弊,要求废止新法。显然,李东阳由《清明上河图》联想到了《流民图》,可知他更多地看到并思考着该图中的负面景象。
李东阳记录了宋徽宗的“瘦筋五字签”和“双龙小印”(已轶)。他第一次否定了前人关于该卷作于政和、宣和年间的定论,认为“当作于宣政以前,丰亨豫大之世。”这个考证是十分重要的,只是没有引起后人的重视。
陆完(1458-1526)是现存第四段跋文的作者,字全卿,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成化丁未(1487)进士,正德四年(1509),陆完兼 右佥都御史提督军务,他直接指挥镇压了河北刘六、刘七的农民造反队伍,为大明朝立下了汗马功劳,官做到吏部尚书。他曾收受宁王朱宸濠的巨贿,宁王作乱被 抓,明武宗查出陆完与朱宸濠有书信往来,陆完在此之前已得到消息,提前将《清明上河图》卷等财物藏匿在友人处。后来,陆完全家被抄,深受株连,老母死在狱 中。朱厚熜继位后,念陆完剿灭刘六、刘七有功,免他一死,贬谪到福建靖海卫,最后死在那里,《明史》有传。陆完在《清明上河图》卷后题写的跋文是他在临终 前两年在京师所作,此时他刚刚获释。陆完的官宦生涯特别是他残酷镇压揭竿而起的刘六、刘七的暴行是不可能与底层百姓有感情交流的,他在劫后余生、心灰意冷 之时也不可能替朝廷感慨江山社稷之艰难。其跋文主要是以收藏家的认识来解释《宣和画谱》不载张择端的缘故,陆完认为是张择端因受苏轼、黄庭坚的牵累,被蔡 京所忌恨,故被蔡京剔出了《宣和画谱》。他将自己的党祸之难推测到张择端的身上,以此来论定《宣和画谱》不载该卷之由。这种说法并不为今人所接受,因为在 《宣和画谱》编撰之前,徽宗就将改卷赏赐出去了。
冯保(?-1583)是现存第五段跋文的作者,字永亭,号双林,深州(今河北深县)人,嘉靖年间(1522-1566)入宫,万历年间 (1573-1620)官司礼监掌印太监,死后家产被抄,《明史》将他列在佞臣之列。冯保早年净身入宫,没有接触过社会底层,浑然不知稼穑之难。他在侍奉 万历皇帝的空暇时,读到了御藏的《清明上河图》卷,他看到的是“人物界画之精,树木舟船之妙”,给他带来的仅仅是十分肤浅的“心思爽然”而已。
被裁剪掉的邵宝跋文道出天机
常常有人问起《清明上河图》是不是完整,总觉得后面还应该有一些更热闹的场景,那是在欣赏时产生出的意犹未尽之感所造成的错觉。事实上,《清明上河图》除了卷首约有一尺受磨损在明末被裁去之外,画幅基本上是完整的,真正遗缺的是卷尾的题跋。
根据《清》卷拖尾纸张的颜色、材质和跋文的顺序,《清》卷拖尾曾经三次接裱过尾纸,第一次是在北宋崇宁年间末徽宗初裱时按惯例接裱尾纸,后来, 留下了金元8家文人的题跋;第二次是在元代杨准处,因宋人的接纸用完,继续接裱尾纸,留下了刘汉、李祁等元人的跋文;第三次是在明代李贤那里续接尾纸,留 下了明代5家文人的题跋。另根据纸张的长度出现缺损以及后人著录的已佚跋文,接纸有可能被裁剪过三次。
经笔者在库房查验,第一次装裱的拖尾是金代张著至元代李祁8家跋文,接纸是由四张同类纸拼接而成的,装裱师纵剖两张纸(各纵50余厘米、横80 余厘米),成为四张接纸,是奇数,金元第一段接纸长50厘米;第二、三、四段接纸长皆为80厘米,显然,金元跋文的第一张纸的长度短了30厘米。
第二次接纸,发生在元代,只是一小段,仅70厘米长,前人通常在接裱尾纸时会接上一长段,以备后人使用,不会只接一小段,意味着这一小段跋文的前后被后人裁剪过。
同样,明代部分接纸也出现了不正常的现象:第一、二、三、四段接纸长分别为60、133.4、、61.6和107厘米,可以推定,明代接纸的单张长度为133.4厘米,另三张接纸的尺寸长短不一,不足此数的接纸必被裁短了,其中定有跋文被裁掉。
金元明共有9段接纸,金元五段接纸处均有明代李贤“翰林”骑缝章,金元明接纸的所有接缝处都钤有“毕沅秘藏”、“毕”和“毕泷审定”的骑缝章, 说明明代段被裁剪是在毕氏兄弟手里或之前在重裱时完成的。裁去的目的主要是接在《清明上河图》赝品的后面,以增加赝品的欺骗性。
其中裁去最重要的是邵宝的跋文,他的跋文原来就在其师李东阳跋文的后面。邵宝的跋文后来被抄录到清代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吴兴蒋氏密均楼 藏本)画卷十三“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卷”著录后的空白处,被刘渊临、戴立强等学者发现,兹录于此:……若城市、若郊原、若桥坊第肆,无不纤纤悉悉摄入乎其 中。令人反复展玩,洞心骇目,……但想其工之苦,而未想其心之犹苦也。当建炎之秋,汴州之地,民物庶富,不继可虞,君臣优靡淫乐有渐,明盛忧危之志,敢怀 而不敢言,以不言之意而绘为图。令人反复展阅,触于目而警于心,溢于缣毫素绚之先。於戏!其在斯乎!其在斯乎!二泉邵宝识。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十三吴兴蒋氏密韵楼藏本,鉴古书社影印本
清·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画卷十三吴兴蒋氏密韵楼藏本,鉴古书社影印本邵宝(1460-1527)在明代是一位有政声、有气节的重臣,其字国贤,一字文庄,号二泉先生,无锡(今属江苏)人。他3岁丧父,19岁时, 在江浦庄昶处苦读,宪宗成化二十年(1484)考中进士,官许州知州,此后他长期任职地方官,深入体察民情,关注民生,体恤百姓。曾有农夫耕地时犁出了商 周时期的甲骨片,当地的巫师蛊惑人心,说其中必有灾祸,吓得农夫们都不敢下田,邵宝当庭焚毁甲骨,还痛打了一顿巫师,督促百姓正常春耕。当时江西还有一种 陋习,就是家里人去世后入棺不葬,将棺材摆放在祠堂里。邵宝颁布了一条法令:必须尽快安葬,不服从的家庭,其后代不得参加科举考试!这一招果然灵,读书人 家纷纷安葬了亲人。邵宝对权贵则是毫不畏惧,宁王朱宸濠向他索要诗文墨迹,被他拒绝了。后来朱宸濠犯上作乱,宅邸被查抄,查出他与乱党来往的信件和礼物, 那些攀附朱宸濠的人纷纷入狱,邵宝却平安无恙。武宗正德四年(1509),邵宝进京提升为右副都御史,总管监督水路运输。太监刘瑾独揽朝政,诱逼邵宝陷害 原水运长官平江伯陈熊,邵宝看出刘瑾的诡计,绝不干违心事,于是陈熊和邵宝一并受到弹劾,刘瑾强迫他们辞职,还把他们赶出北京。后来,刘瑾被处死,邵宝才 被重新起用,一直晋升到南京礼部尚书。邵宝连续两次上奏请辞,终回故里。据《明史》卷二百八十二记载:他为官的格言是:“吾愿为真士大夫,不愿为假道 学。”他雅好诗文和收藏,是“茶陵诗派”盟主李东阳的得意门生,李东阳为《清明上河图》卷题写跋文后,邵宝接着题写,进一步阐发了他们的共识。
邵宝不同意金代张公药的“升平观”、明代冯保的“心爽观”,就该图的画意提出了相反的意见:他“反复展阅”张择端在铺展汴京城清明节商贸繁华的 景象,发现了使他“洞心骇目”和“触目警心”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吹秸庖磺?,邵宝是不会从中得到愉悦的,他很自然地将日常的从政观念带到了绘画赏析中,与 400年前的张择端产生出共鸣。他认为该图的主题是“明盛忧危之志”,邵宝进一步发现了这个秘密,他的内心十分激动!遗憾的是,该卷后的邵宝跋文被裁去, 以至于他的观点在今天几乎被埋没了。
元明清三朝文人在该图的题跋里留下了各自不同感受,这已不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视角问题,而是“喜者见喜,忧者见忧”的观念问题,即不同 执政观、不同精神世界和不同宦迹的文人官僚,对该卷所绘的一系列景象产生出不同的思想判断。张择端是一位忧患之士,与他有相同心境的后人才能产生共鸣。总 而言之,金代文人官吏的跋文主要是追忆繁华的宋都,形成了金人十分感怀的“升平观”,在元代开始出现了转折,这是以李祁的“忧勤惕厉观”为标志的。在明代 文人中分野出两种截然对立的结论:其一是冯保浅薄麻木的“心爽观”,其二则与冯保截然对立的李东阳沉重的“忧乐观”和邵宝深刻的“触目警心观”,这是长期 在宫中养尊处优的佞臣太监冯保、权奸陆完等人无法感触到的。大凡体恤民情、敢于谏上者(如李东阳等)、或长期任职地方的亲民之官且富有正义感者(如李祁、 邵宝等),都能在不同程度上感悟卷中的“忧乐”或“警心”之意,特别是邵宝的跋文,深刻地揭示出该卷的“盛世警言”,帮助今人打开了重新认识《清明上河 图》卷的视窗。
我们是认同冯保的欣赏感觉呢,还是肯定邵宝的认识深度?如果跋文还能续写的话,相信还会有更多的认知……自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新的跋文已经转化成研究论文了,在中国大陆和港台、在欧美日,已经发表了数以百计的研究论文,读者只要有心,答案不难解决。
本文选编自余辉《隐忧与曲谏——清明上河图解码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7月版。
编辑:陈佳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 题跋 惊现天机
 
   
 

 海南南海明珠生态岛完成泛光照明工程
海南南海明珠生态岛完成泛光照明工程 三月?;?#32;武大?;ㄊ兹沼蛉嗽ぴ脊凵?/ins>
三月?;?#32;武大?;ㄊ兹沼蛉嗽ぴ脊凵?/ins> 法国总统候选人菲永被正式立案调查
法国总统候选人菲永被正式立案调查 西藏武警交通部队抢通受降雪阻断的中尼公路
西藏武警交通部队抢通受降雪阻断的中尼公路 美国务院:寻求与中国建立结果导向的建设性关系
美国务院:寻求与中国建立结果导向的建设性关系 沙尘暴袭击多哈
沙尘暴袭击多哈 美国东北部遭遇暴风雪
美国东北部遭遇暴风雪 法基就任非盟主席 表示将致力于改革
法基就任非盟主席 表示将致力于改革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