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过一个清朗的清明节
清朝人富察敦崇所作《燕京岁时记》中,引用名为《岁时百问》的古书解释清明节,“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虽然来源无法详考,但千年流传中,缅怀先人、寄托哀思,也成了清明节日仪式和社会心理的一部分。
作为“时年八节”的马年清明节,又将如约而至。实际上,上个周末,很多地方已经迎来了第一个祭扫高峰日。接下来的这个大周末,祭扫人群和踏青人流叠加,更会为交通增加不少压力。而在缅怀先人之时,烧纸钱、放鞭炮等传统旧习,也容易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更会带来安全隐患。
凡此种种提醒我们,清明节,可以“清明”之风,表达慎终追远之意。
鞭炮声声、香烟缭绕,固然是自悠远的文化中积淀而来,有着深厚的心理基础。但寄托哀思、缅怀故人,更需要的是静思怀想和心诚意至。孔子论祭,说“祭如在”。意思是祭祀祖先,当如祖先真正在场一样,满怀敬重。思故旧、念亲恩,岂在喧嚣嘈杂热闹?更何况,公共陵园或墓地,仍属公共场所,搅扰了他人的凝思之心,更污染环境、威胁安全,无疑有悖公德。多点敬畏、多点清新,本该是清明文化的一部分。
还有人不忘借清明牟利。年年翻新的祭品市场,今年又出“奇葩”,无线路由器、“马上体”冥币、冥间证件套装等“潮品”,让人先讶异而后无奈。其实,这是对清明文化的一种误读和庸俗化。清明祭扫,实际上是孝道的体现。亲人在世时厚养之、过世则哀思之,清明正是一个表达情感的契机。如若以此炫耀攀比,甚至薄养厚葬,谈何孝道?
祭祀的实质,是心境的传达。扫去一方尘埃,擦亮一张照片,放上一束鲜花,说出一段真心话,就能够达到追远思古的目的。较之于鞭炮和烧纸带来的诸多不便甚至于危害,人们可以选择更健康、更绿色的祭祀方式。献一束花能够寄托哀思、传递怀念之情;植一棵树能够象征家业长青、薪火相传。即便是日渐流行的网上祭祀,也可通过虚拟空间,保存逝者的人生信息,达到更多地了解和缅怀故人的目的,还能够为子孙后代保留一段珍贵的记忆,可谓新颖。
当然,清明要清朗,还需社会管理给力。既需要针对集中的人流,提前预案、做好准备,疏导交通、方便出行;也需针对公众节日行为加强引导,比如用鲜花替代鞭炮、用植绿替代供祭品等;更需要做好节日的安全工作,如北京在空中布置直升机,随时启动空地联勤指挥,在墓地、重点林区等加强部署消防执勤力量,都是想在前面的举措。
“梨花风起正清明”。让清明回归清洁而明净的本色,既是个人情感所盼,也是社会和谐所需,更能涵养文化传统,一举多得,何乐不为?
编辑:于玮琳
关键词:清明节 清明 清朗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