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解密《清明上河图》身世传奇
中国画里,哪一幅最有名?相信绝大多数人都会同意,就是《清明上河图》!
日前,湖南衡阳退休老人冯树元历时12年雕出樟木立体镂空《清明上河图》。事实上,围绕《清明上河图》的各种再创作几乎每天每时都在发生。而作为创作源头的真?!肚迕魃虾油肌?,本身就是一个传奇故事。
1、 数不清的《清明上河图》
你知道吗?这世界上不知道有多少幅《清明上河图》,仅仅是全球各大博物馆中收藏的,称得上是文物珍品的《清明上河图》,就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之多。
在由北京故宫研究人员参与编纂的《清明上河图:珍藏版》一书中,列出了这样的清单:中国大陆有十件、中国台湾有十件、日本有十一件、美国有六件、欧洲有六件,其他去向不明的有五件。
而这些都是有名有号的文化珍品,实际上,历朝历代中,以《清明上河图》为名的画作,更不知有多少幅!
热爱《清明上河图》研究的日本作家野岛刚说:“画卷的形式,以东西向的河流作为主体,描绘两岸繁华的街景。比较夸张地说,只要是符合这样的条件,什么样的画都可能冠上《清明上河图》的名衔?;谎灾肫渌怠肚迕魃虾油肌肥堑ヒ换婊拿?,不如把它想成这是一种绘画的类别,更容易理解?!?/p>
《清明上河图》是描绘一条河两岸的情景。其实,《清明上河图》画作本身也是一条河,历朝历代中,无数同名的作品形成了一条河流,它事实上成了古老中国的一种文化现象,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
那么,这样一条河的源头在哪里?也就是说,《清明上河图》最早的画作在哪里?它的作者是谁?它还在不在世间?如果在世间,它又经过了怎样的传承经历?
2、 “没有错,就是它!”
很久以来,人们对这个问题不甚了了。很多人甚至认为,这个源头早已失传,它已不在世间了。
这原本也很正常,中国有很多名画,它的原本都已不在,留下来的只是后人的摹本或仿本。
1950年8月的一天,位于沈阳市中心东北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的前身,于1959年改名)的仓库里,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文化处研究室研究员杨仁恺,像往常一样进行他的工作。
那是新中国成立不久,战争刚刚结束,新成立的人民政府得以腾出手来整理长年战乱中遗散的文物。而东北是一片富矿,当年在伪满洲国政府垮台后,从伪满洲国政府流出了大量绘画和陶瓷到市场上,甚至有“东北货”之称。而杨仁恺的工作,就是鉴定、甄别人民政府搜集上来的这些“东北货”。
这天,杨仁恺的面前摆着三个画轴,收集它们的工作人员用文字注明,它们都叫《清明上河图》。
这毫不奇怪,正像我们前面所说,中国的《清明上河图》太多了,杨仁恺见这类东西也见得多了,丝毫不会给他的内心带来什么波澜。
打开第一幅,一看就是低劣的赝品,几乎毫无价值。
打开第二幅,杨仁恺内心兴奋起来,有点血液上冲的感觉,“一看就是好东西”。杨仁恺凭借丰富的书画鉴定经验,认为这是明代的作品,品质相当好,有可能是明代大画家仇英的真迹!当然,这还不能马上判定,先选到“收藏”这一边吧。
第三幅,还会有惊喜吗?画面徐徐摊开,杨仁恺突然“背脊感到一阵凉意”,他不由得大叫一声“就是这个!”
各个时代的中国绘画具备了各自特色,因为每个时代都有偏好的笔法和颜色。杨仁恺一眼看出,这是宋代的绘画。直觉告诉他,这很可能是《清明上河图》的真迹!
当然,判断《清明上河图》真迹,绝不是一个人的直觉那么简单,要经过很多专家的大量考证、论辩。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我们就只把结论告诉读者吧。
如果非要钻牛角尖,大约还不能百分之百地说这就是《清明上河图》的源头真迹,但是专家们已经获得一致意见了,“没有错,就是它!”
杨仁恺那一天的工作也因此名留青史。
3、 为什么会在这里?
很显然,这个真东西是从清宫里流出来的。
知道一点近代史的人都清楚,1912年清政府倒台,中华民国政府为了避免增加情势的混乱,允许末代皇帝溥仪留在紫禁城宫内。
旧宫廷的费用开销相当大,溥仪采用了和很多破落子弟相同的办法,就是“变卖家产”。
不过,这些所谓“家产”,是不是溥仪的私有物,存在很大的疑问。现在公认的意见,溥仪当年的这种做法就是“盗窃”。
溥仪用“恩赐”的名义,把宫中的很多珍贵文物交给弟弟溥杰,偷偷地一点一点拿到市面上卖。依据后来发现的《恩赏目录》,至少有一千件以上唐代到清代的贵重字画由溥杰运出去。目录中也包括数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这些文物先是运到天津,除了被变卖的部分外,溥仪就任“满洲国皇帝”的时候,都带到东北长春新的“皇宫”中去了。日本战败投降的时候,溥仪仓皇奔逃,随身一直不忘携带一些珍品文物以作“资本”,逃难路上,这些文物也一路散失,最后仅存的一部分,也在沈阳机场和溥仪一起做了苏军的俘虏。
这是1945年的事情。战乱之中,直到5年后的1950年,《清明上河图》真迹才进入杨仁恺的视野。
5年里,这件稀世之宝经历了怎样的命运?是当年一直带在溥仪身边直到被苏军扣押,又被苏军移交给东北民主联军?还是散失在民间,后来被人民政府收缴?兵荒马乱的年月里,没有留下任何记载,以致这段空白全不可考。
其实,这只是这幅《清明上河图》遭遇的最近一次劫难,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这幅名画在它诞生后的900多年间,经历了不知多少更大的劫难。
4、 第一次入宫和遭劫
在现存的这幅《清明上河图》题跋当中,能见到最早的是金代人张著的题跋,这样写道:
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按:今山东省一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嗜于舟车、市桥、郭径,别成家数也……
这是关于这幅画唯一流传下来的作者介绍。从中可以了解到,张择端乃北宋翰林院的翰林。
与此相对照,明代著名的文人董其昌曾在其《容台集》中,对《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做了如此推断:“乃南宋人追忆故京之盛,而寓清明繁盛之景,传世者不一,以张择端所作为佳。”看来,当时的人们多半以为张择端是南宋人。
中国有很多著名的大画家,然而中国第一名画的作者,却是一位名不见经传的人物,除了寥寥这几条文字,史书上找不到关于他的任何记载,也没有任何他的其他作品流传下来。
现在的人们,多半采信金人张著的第一手材料,认为张择端是北宋人。
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作为翰林毕竟有接近皇帝的便利条件。据说张择端把这幅画献给了当时的皇帝宋徽宗。
宋徽宗对这幅画的评价是什么,不知道。不过据说他用他著名的瘦金体,在画轴的开端上,写下了“清明上河图”五个字,并印上了双龙小印。
倘果真如此,不但可以说明宋徽宗对这幅画的喜爱和重视,也可以确证这幅画的作者年代。但遗憾的是,现存的这幅画中,并没有宋徽宗的题名和印记。有人说,这可能是在数百年的流转中,遗失了。
从金人张著题跋可以推测,1126年,金兵大举南下,直抵汴京。金兵破城以后,把宋徽宗、宋钦宗二帝,以及各种文物、图书、档案、天文仪器和技艺工匠等全部掳掠而走,史称 “靖康之变”?!肚迕魃虾油肌反蟾乓簿褪窃谡飧鍪焙蛟说搅私鸬氖锥佳嗑ㄏ衷诘谋本?。
不过金朝统治者对这幅画卷兴趣不大,它第一次流落到了民间,并被官阶不很高的张著占有过,留下了这幅画上的第一段题跋。
5、 第二次入宫后被调包
蒙古人灭金吞宋,建立元朝之后,统治者到处搜刮财宝,《清明上河图》再次进入宫廷,为皇家所有。
不过,元朝统治者喜欢“弯弓射大雕”,对书画这类雕虫小技并不太在乎,管理上也没那么上心,这就给鸡鸣狗盗之辈留了空子。
元代后期的至正年间,宫内有一个装裱匠看上了它,趁装裱这件作品的时候,使了个调包计,用一个临摹本把真本偷换出宫,悄悄地卖给了某位贵官。这位贵官后来被派到真定(今河北省正定)驻守,负责保管这幅画的家臣,又偷偷把它卖给了杭州人陈某。陈某保存了数年,因为家里窘迫,想得到一笔钱用,并且又听说这位贵官快要从真定回来了,害怕事情败露连累到自己,因此急急忙忙要找一个买主,将其秘密卖掉。恰好这时寓居北京的江西泰和人杨准,是个博雅好古之士,在京搜访古名家笔迹,得到这个消息,倾囊中所有,以重金买了下来。
杨准得到《清明上河图》是在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杨准不久即回到老家?;菜嫠搅四戏?。杨准得到这一作品,不胜自喜,第二年在家乡,就把得到这一名作的经过详详细细地记录在图后的尾纸上。《清明上河图》第二次从皇宫里被偷盗出来的细节,就这样清晰地被记载了下来。
元朝很快灭亡了,天子换了,而这幅《清明上河图》仍然在民间流传着。
6、 被大奸臣严嵩惦记上了
明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清明上河图》转到兵部尚书陆完的手里。据说,陆完死后,他的妻子王氏知道丈夫深爱这幅《清明上河图》,就把这幅画藏在枕头中,每晚睡在这枕上,视如身家性命,连亲生儿子也不得一见。
陆夫人有一娘家外甥王彪,擅长绘画,更喜欢名人书画,便挖空心思向夫人央求借看《清明上河图》。反复恳请后,夫人勉强开出条件说:“只能看,不许带笔砚进来?!?/p>
王彪欣然从命,往来两三个月,看了10余次以后,凭着记在心中的印象,竟也临摹出一幅有一定水平的《清明上河图》。
当时专权的大奸臣严嵩正四处搜寻《清明上河图》,都御史王忬为了巴结他,就花费五百两白银从王彪手中购得这件仿品,当作真品献给严嵩。
心中大悦的严嵩开席宴客,并向宾客展示《清明上河图》。但是装裱匠却在宾客面前爆料说这幅是赝品,泼水在图画上,洗掉伪装古色的药剂。
王忬本意是要巴结人,谁知却得罪了人。后来王忬因为打仗战败而被处死,不知是否也和这段与严嵩的过节有关。
此时,画已被陆完的儿子卖至昆山顾鼎臣家,但严嵩终于还是顺着这个线索,如愿从顾鼎臣那里索来了真画。
7、 第三次入宫和再失窃
隆庆皇帝时,严嵩父子失势,家产被查抄?!肚迕魃虾油肌吩僖淮伪皇杖肓嘶使?。
现存的《清明上河图》中,在明嘉靖三年(1524年)陆完题跋后,紧接着就是明万历六年(1578年)太监冯保的题跋,两跋相距54年。在这54年中,《清明上河图》已五易其主,即从陆完家到顾鼎臣家,再到严嵩家而入内府,然后落到冯保手里。
然而,太监冯保是如何得到这幅珍品的呢?如果是得自皇帝赏赐,冯保一定会大加宣扬,然而冯保对此却一字不提。专家们的一致意见是,冯?;竦么嘶⑻獍?,一定是来自于他的偷窃!
从冯保的人品及职位便利看,都支持他偷窃的假说,这里不及一一细说。冯保后来也因作恶太多,被皇帝查抄了家产。但是,在查抄的冯保家产中,并没有《清明上河图》这幅画。
很显然,在被查抄家产之前,冯保就把这幅画秘密脱手获利了。而且很可能为了掩人耳目,冯保在盗窃这幅画的时候,也编造了这幅画因事故损毁的谎言!
此后二百多年的历史上,这幅画就像是消失了一样,不知流转在何人手中,而正是这二百多年中,社会上的伪本《清明上河图》广为流传。
二百多年后,这幅《清明上河图》浮出水面,再次出现题跋,已是清朝乾隆时的进士陆费墀所题。很快,这幅画被曾任湖广总督的毕沅购得。然而,此画给许多人带来的厄运再次降临到毕沅头上,毕沅死后被抄家,《清明上河图》最后一次被收入皇宫,此时的皇帝是清朝的嘉庆皇帝。
再以后的故事,就是本文开头所讲的了。
延伸阅读
《清明上河图》是描写清明景象吗
看见画的名字,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认为,这当然是一幅描绘清明时节景象的画卷。
事实上,有很多专家学者也仍然肯定这样的看法。
但一直以来,也有很多人提出了疑问。从画面的内容上,很多地方与清明的节气不符。
比如, 孔宪易先生在1981年《美术》杂志第二期上发表《清明上河图的“清明”质疑》一文,列举了八项理由,认定《清明上河图》上所绘是秋景。
一、 画卷右首有驮负10篓木炭的驴子。若说清明节前后进暖炉炭,则违背了宋人生活习俗。
二、 画面有一农家短篱内长满了像茄子一类的作物,更有几名孩童赤身嬉戏追逐,这些都不可能是清明时节的事物。
三、 画面上的人物拿扇者有十多人,有扇风状,有遮阳状。常识告诉人们伏天用扇,初春用扇者极少见。
四、 草帽、竹笠在画面上多处出现。草帽、竹笠是御暑、御雨的东西,图中既然不下雨,这当是御暑用的,清明节似无此必要。
五、 画面上酒肆多处,酒旗上写着“新酒”二字。宋代新谷下来要酿酒喜庆丰收,不然无新酒可言。
六、 画面上有一处招牌上写着“口暑饮子”这样的小茶水摊。如果“暑”字不错的话,这足以说明它的季节。
七、 河岸及桥上有好几处小贩的货桌上都摆着切开的西瓜,宋时古都汴梁的早春乍暖还寒,不大可能有西瓜一类鲜果。
八、 画面上乘轿、骑马者带着仆从的行列,虽然有上坟扫墓的可能,倒不如说是秋猎而归更恰当些。
也许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疑问,因此有人提出,《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二字,可以指的是“清明坊”的地名,或者干脆就是“清明盛世”的意思。
(本文写作参考野岛刚《谜一样的清明上河图》、郑建斌《解密传世国宝》、孔永《不朽的北宋风俗画卷》等,特此致谢。)
编辑:陈佳
关键词:解密 《清明上河图》 身世传奇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