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黎族阿婆传承千年烧土陶技艺 传女不传男的制陶工艺
近日,西城区铁树斜街116号的老窑瓷博物馆里举办了一场以“火的秘密”为主题的公益讲座。在本次讲座中,主讲人王学强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为大家讲述了各种陶瓷器具的烧造工艺以及不同地区陶瓷烧造工艺的区别。在谈到黎族烧土陶这门独特的传女不传男的制陶工艺时,引起了现场听众极大兴趣。
黎族烧土陶技艺传承数千年

海南省昌江县石碌镇保突村,一个风景秀丽的黎族自然村。至今,保突村村民仍保持着黎族的传统生活方式,仍保留着世代传承的黎族古老制陶工艺。
黎族制陶工艺有着一个古老而专业的名词“泥条盘筑制陶”。泥条盘筑制陶技艺是黎族非常原始的制陶技艺,据考究黎族的制陶技术是存在于史前的制陶史上,到现在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
曾经,村子里大部分人都会制陶。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大多数用上了各种铝制用品,多年前这里的村民就不再制陶,只有一位阿婆羊拜亮还在做这种古老的陶制品。

羊阿婆从13岁开始,就跟其母亲学习制陶技艺,嫁到保突村时,羊阿婆制陶的技艺已很高了。那时候保突村很穷,因此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人会制陶,以换取粮食和食盐等。羊拜亮嫁到黄家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在制好陶后,她就挑着陶皿走村串寨地叫卖。
如今,已年过八旬的羊拜亮一般也不会再做陶器了,除非是有人定做,羊拜亮阿婆才会做。因为现在制陶的粘土不好找,保突村只有一块地方有这种粘土,取多了以后村民有意见。
传女不传男的制陶工艺

黎族制陶技艺向来有“传女不传男”的传统。因此,羊阿婆把这种制陶工艺传给了自己的儿媳妇和女儿。

过去,妇女制陶时甚至不允许外人或男子观看。所谓“女制陶男莫近”。黎族制陶从挖土到制陶坯、烧陶,通通由妇女来做,男子只是砍木柴、挑陶器等杂活。据说是因为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妇女的地位很不稳定。黎族地区为了使妇女在生活贫困或男人遭遇不测时能有一门手艺维持生计,于是把制陶变成女人特有的手艺。
2006年,黎族泥条盘筑法制陶工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羊拜亮被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黎族烧土陶制陶工艺特色
烧土陶制陶用的泥土是一种灰色黏土,挖回来后要先晒干,然后放在石臼里捣碎,再用筛子筛,反复多次把土筛到只剩下细细的粉末才能用。在泥上倒点水就在木板上臼起泥土来,接着拌成泥团,像和面一样把土和匀。

土和好后,取出一块泥团拿到板凳上,铺压成薄饼状,再移到已铺好布的方凳上,用一根削尖磨薄的竹棍把薄饼划成圆,陶底就做好了。再取一块和好的泥团搓成条状,沿着陶底粘好,再捏扁。这样一层层绕粘了四圈后,一件形似钵状的陶皿就有眉目了,然后再压实、抹平、抹光。抹光的时候是用了一片蚌壳,做好的陶坯还要晒上6至8天,完全晒干后,才开始烧陶。在地上先铺上一层木材,把陶坯放上去,然后生火烧,当木柴烧成炭时,再把干稻草铺在陶坯上面,要2到3个小时才能烧好。

为增加陶器的坚硬度,黎族妇女用一种黎语叫“塞柴涯”的植物树皮捣烂后,取其汁液与一种黎语叫“柴构仁”的植物放在一起浸泡,并用树叶淋在刚出火的陶器上,使之起到加固作用。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黎族阿婆 千年烧土陶技艺 制陶工艺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