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同志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文化文艺工作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进一步指明方向。本版即日起刊发系列文章,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艺术繁荣发展。
——编 者
核心阅读
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能看到历史发展的大势所在,也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有责任通过形象塑造,凝聚精神上对当下时代、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将广大人民从精神上团结起来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无论是刚刚踏上漫漫长路的初学者,还是已然在这个领域深耕细作有年的“老手”,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这是文艺创造的根本性问题,它直接决定创作者的出发点、格局和境界,也从根本上决定其将沿着什么样的方向开拓自己的艺术道路,甚而决定能走多远。
面对这个问题的作家、艺术家应该认真聆听习近平同志的谆谆教诲。3月4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时,习近平同志强调,“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毕敖酵驹谖囊展ぷ髯富嵘系慕不埃谥泄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等一系列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的根本性质、宗旨和道路,也关乎对中国文艺在新时代面临的根本问题的判断和把握。
人民是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根基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一个文艺创作者必然不能与时代隔绝。只有置身时代之中,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就仿佛置身于快速行驶的列车,窗外的景色迅速切换。这就为作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东西”是什么呢?换句话说,我们时代的根底又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站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才能看到历史发展的大势所在,也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习近平同志关于文艺和人民关系的深刻论述,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和方法,对当代中国文艺创造具有高屋建瓴的启示意义。
心中有根,有身份和情感认同,才有伟大艺术创造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上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属于谁的问题。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在认识生活、面对世界时,心中是不是有根,有没有可靠的、根基牢固的看待世界与生活的立场和路径。一个艺术创作者,如果本身五心不定、随波逐流,不知道“我是谁”,在精神和内心里没有“根”,连发表意见都是破碎的、任意的,又如何能创造出伟大的、具有深刻说服力的艺术作品?
创作者心中的这个“根”,必然涉及其身份和情感认同。任何一个严肃对待自己事业的作家、艺术家,对此都不能无视,更不能采取轻浮随便的态度。以文学为例。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80年代那批经历了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他们内心都是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和某一个村庄、某一个人群,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感关系。在各自的生命中,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让他知道自己是谁,也时刻在提醒着他、告诉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大的人群休戚相关。英国作家拉尔夫·??怂苟杂谧骷摇⒁帐跫液腿嗣竦墓叵?,有这样一个说法——“作者和群众的关系,是特殊而且复杂的,跟单纯的作者和读者关系不同?!尤褐谥?,作者既可以找到他的读者,也可以选择他的人物。在这儿,他同时发现他的题材和他的批评者。凡是最伟大的小说,都有一个介于作者、人物和读者之间的活的联系。只要缺少这一种和谐,只要作者和他的群众隔离,忽视群众,或者不了解他的群众,那么就很容易患贫血症,就很容易使得想象的化学中缺少某种重要的因素。这使得作者的思想变得贫乏,或者使他失去了力量?!蔽矣任尥氖?,创作者和人民的关系,绝不等同于作者和读者的关系。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闪耀德性光芒的精品奉献人民,照亮人心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今天,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新时代为艺术提供广阔空间和无限可能,我们要倾力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 把人民生活和实践中最深刻、最能体现一个时代理想和创造的部分提炼出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一“满足”绝不仅仅是市场意义上的。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有追求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身为文艺工作者,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对我们当下时代的认同,是与时代同步伐、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同频共振,将广大人民从精神上团结起来。
如何创造出具有强大感召力、足以凝聚广大人民的精品呢?习近平同志指出,“要坚持用明德引领风尚”。“明德”一词,语出《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nbsp;就像植物会执着地朝着有光的地方生长一样,人必然会被那些善好的、明亮的价值和事物所吸引。就我个人的阅读经验而言,那些让人一见难忘,读后还久久回味,并愿意反复重读的作品,一定蕴含着充沛的善与美的力量,给人以希望,并鼓舞人的精神。读这样的作品时,我常常会遥想作品背后站着的那个“人”。那个“人”一定有着崇高的理想、宽阔的心灵和对未来坚定的信念。他把自己看成人民的儿子,热烈赞颂劳动和创造的人们,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我想,当读者或观众在心底为这样的作家、艺术家画像时,他同时也在雕塑自己,让真、善、美成为自己人生的底色。
我也会常常想起前苏联作家肖洛霍夫的话。他说,“艺术具有影响人的智慧和心灵的强大力量。我想,那种把这一力量运用于创造人们灵魂中的美和造福于人类的人,才有权称之为艺术家?!彼顾?,“我愿我的书能够帮助人们变得更好些,心灵更纯洁,唤起对人的爱,唤起积极为人道主义和人类进步的理想而斗争的意向。如果我在某种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我就是幸福的?!蔽乙担挥姓庋淖骷?、艺术家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学和艺术,才会像灯,照亮人心,照亮思想的表情,也照亮和雕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作者为中国文联主席、中国作协主席)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人民 时代 作家



也门饮用水供应严重短缺
美国纽交所“换装”迎接李维斯上市
江苏盐城化工厂爆炸已救出31人
圆月
纳米比亚举行独立日庆典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山东:春雨润花
当中国京剧遇上意大利歌剧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