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讯息书画讯息
赝本的力量:明清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原标题:赝本的力量:明清时代的《清明上河图》

提到中国绘画史中最著名的作品,应该大多数人都会想到《清明上河图》。然而,现如今家喻户晓,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般被认为是张择端真迹的这本《清明上河图》,北宋时却未入《宣和画谱》,我们也无法在其他同期文本中找到关于它和它的作者的只言片语。从这个角度上说,《清明上河图》在其初创时,很可能不甚重要,至少不像现在这样是一件公认的名家名作。
那么,《清明上河图》在何时,又如何声名鹊起呢?

《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绢本设色,24.8×528.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清明上河图》的声名鹊起,大约是明代中期以后的事情,这一点可以从文献中《清明上河图》出现的频度得以推知。相比早期文献中只有零星的记述,从明中期,大约嘉靖朝以后开始,涉及到《清明上河图》的文献爆发性的增长,而这种骤然而起的热度,一直持续到清末还未退却。
明清时代,许多生平并不一定与书画有涉的文人士大夫,他们的诗作中,却常能见到《清明上河图》相关的意象和典故。譬如朱茂昞(生卒年不详)《清明日过高梁桥》有“那得丹青寻好手,清明别写上河图”;赵翼(1727-1814)《湖上》有“堤上香车堤下舫,清明一幅上河图”。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甚至于清初官修教人写诗用韵的《佩文韵府》,谈及“图”字韵时,所举例子正是“上河图——画苑宋张择端有清明”??杉?,明清时期,至少在知识阶层中,《清明上河图》是为人们再熟悉不过的了。
更有趣的是,与一般名家名作往往只出现在严肃文本中不同,《清明上河图》在明清时代还常常出现在一些极为世俗化的语境里。譬如小说《金瓶梅》就与《清明上河图》扯上了关系。明清时有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大致说《金瓶梅》实为王世贞(1526-1590)所著,王世贞之父王忬(1507-1560)曾献赝本《清明上河图》给严嵩(1480-1567)严世蕃(1513-1565)父子,因被唐荆川(1507-1560)揭发而生死,王世贞便著《金瓶梅》涂毒药其上,毒杀唐荆川为父报仇。这个故事当然不是历史事实,吴晗先生已经雄辩地证伪了。但是当红小说、权柄人物以及文坛领袖,《清明上河图》能与它们摆在一起,正说明它也如它们一样在明清时已是一个知名度极高的存在。小说《金瓶梅》以外,戏剧《一捧雪》和《焦山鼎》也与《清明上河图》有所牵扯,它们同样说明《清明上河图》在明清时人心目中的位置。
明中期以后开始至于清末《清明上河图》的热度让我们疑惑:一般认为创作于北宋时的《清明上河图》,为何流传至于明代中期以后才获得这样的声名?一般认为的张择端真迹,尽管在多位私人藏家手中流传和传承,但在没有公共展示平台和缺乏现代传媒的古代,能够目见它的人毕竟少数,那么明清时的人们又通过什么去认知《清明上河图》呢?
这便要从明中期以后,所谓真迹以外的另一类《清明上河图》说起。这类《清明上河图》无论是绘画风格还是画面内容都与所谓真迹存有明显的差异。它们通常为绢本大青绿设色,画卷开始处常见山峦,虹桥为石质,城门楼带有瓮城和水门,画卷结尾处往往可见所谓“金明池”的宫殿和龙舟。它们的画风近仇英(约1498-1552)一路,也多见仇英伪款。学界一般将它们视作是明代中期以后“苏州片”一类民间作坊生产的赝品和伪作。

《清明上河图》(大仓集古本),(传)仇英,绢本设色,25.5×615厘米,大仓集古馆藏(局部)

《清明上河图》(大都会艺博旧本),(传)仇英,绢本设色,28.5×589厘米,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局部)

《清明上河图》(赵浙本),赵浙,绢本设色,28.4×576厘米,林原美术馆藏(局部)
需要明确的是,这类《清明上河图》数量非常惊人,童书业先生曾非??湔诺厮担骸翱赡芤郧蚣啤?。韦陀(Roderick Whitfield)先生和古原宏伸先生都曾对现存此类《清明上河图》做过统计,但都未能穷尽。笔者曾做过调查,仅藏于全球各大博物馆和其他收藏机构中的便已逾百幅,私人藏家手中的更不可胜计。现存的数量就如此惊人,可以想见在明清社会,它们会是怎么样的保有量。
惊人的数量使得这类《清明上河图》得以在明清社会中广泛传播。从明清时期的文献来看,许多著名的文士,其所藏或所见的《清明上河图》事实上都是此类。譬如,李日华曾于《味水轩日记》中兴致勃勃记载,他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万历四十二年(1614)两次得见的一本《清明上河图》应是张择端“真本”。然而从他描述的“沙柳远山”开端,及画卷有“赐钱贵妃”句,卷后又有苏舜举、戴表元、李冠等人跋文来看,这个本子应该是非常接近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清明易简图》和东府同观本的版本,即也是这种明清时期生产的青绿设色的面目。(图5、6)

《清明易简图》,(传)张择端,绢本设色,38×673.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清明上河图》(东府同观本),(传)张择端,绢本设色,39.7×60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局部)
从文献记载来看,沈德符(1578-1642)、钱谦益(1582-1664)、彭孙贻(1615-1673)、查慎行(1650-1727)、吴荣光(1773-1843)、裴景福(1854-1924)等人收藏、目见,并记录下来的《清明上河图》,其实也都如此。甚至如邵圭洁(1510-1563)、张凤翼(1527-1613)、王士祯(1634-1711)、翁方纲(1733-1818)等人还都至少见过两本以上。
虽然按照目前学界的看法,这类《清明上河图》的生产基地应是以苏州为中心,然而这却并不妨碍这类图画传播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苏州、北京、南京等等当时的文化中心城市自不必说,明代王象晋(1561-1653)有一篇《张襄宪公远虑传》,记载说哪怕在偏远的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县)也曾有过一本《清明上河图》。此外,赵荣祏(1686-1761)《观我斋稿》、朴趾源(1737-1805)《燕岩集》、伊藤东涯(1670-1736)《绍述先生文集》、斋藤谦(1797-1865)《拙堂文话》等等日韩文献中的记载还佐证,这一类《清明上河图》在17、18世纪时,还传播到了朝鲜和日本。
如果系统考察和比对便会发现,明清时期生产的这些《清明上河图》,它的广泛传播,与《清明上河图》知名度的发展是共时的。真迹当然也在流传,然而相形之下,这种具有绝对数量优势的图画,才是明清时人真正能够看到的《清明上河图》图像,是他们能够直观认知到的《清明上河图》。当这类《清明上河图》投向市场,进而进入到收藏和赏鉴体系中,必然地,人们需要一整套关于它的解释。于是便产生了大量讲述它的文本、生成了大量相关它的知识,甚至还演绎出关于它的传奇。当然这些文本、知识和传奇,也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图像的生产和传播。两者间是相辅相成、相生相长的关系。
一般认为的真迹,艺术成就固然高妙,然而在没有公共展示平台和现代传播媒体的古代,它的影响力是局限的。而那些现如今被斥为赝品、伪作,一般认为艺术水平不及真迹的图画,却好像今天的印刷品一样,以其惊人的传播力作用于当时人的认知。在当时许多人那里,那就是《清明上河图》的样子。图像伴随知识,如今并不受到重视的所谓赝品和伪作,恰恰代替真身早早于明中期以后便成就了《清明上河图》的声名。
编辑:杨岚
关键词:清明上河图 赝本的力量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