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艺术博物馆如何面向未来
原标题:艺术博物馆如何面向未来
近日,“首届国际博物馆馆长论坛”“艺术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分论坛”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
中国已经进入了艺术博物馆的黄金时代,在这样一个文化繁荣的形势之下,如何将世界各国的美术馆资源融汇在一起,形成美的洪流,成为当今时代艺术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次论坛由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吴为山担任学术总主持,江苏省美术馆馆长徐惠泉担任会议总主持。来自英国、法国、加拿大、比利时、新加坡、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25家海外艺术博物馆的馆长、策展人、学者,与中国的同行们齐聚南京,围绕“艺术博物馆的演变”和“在艺术、民族学与文明之间”两个议题,交流分享了彼此在运营中的宝贵思考和成功的展览案例,为中国美术馆行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外国嘉宾参观“借古开今”江苏省美术馆馆藏明清绘画展
从物品主导的认识论迈向人文的凝聚力
吴为山在论坛的主旨发言中反复提及了中国政府基于文化层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决心与展望,这也是本次论坛的核心议题:艺术博物馆如何面向未来。作为会议主持之一的法国奥赛博物馆前总策展人尚塔尔·乔尔杰尔(Chantal Georgel)指出:艺术博物馆也同艺术品一样,都经历了诞生、衰落甚至死亡又重生的过程。只有了解到它从哪里来,才会看到它将到哪里去。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来自西方古老博物馆的各位馆长,首先向中国的后辈们传递了博物馆学的百年历史,以及围绕馆藏品早已发展成熟的研究、展览机制。
艺术博物馆在诞生之初,作为展示建造者财富并使其合法化的珍宝库,如波旁王朝之于卢浮宫博物馆、哈布斯堡王室之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美第奇家族之于乌菲齐美术馆、威廉·布瑞尔之于布瑞尔博物馆、约翰·博斯之于博斯博物馆、埃米尔·吉美之于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等,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馆长萨宾·海格(Sabine Haag)在发言中将之称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19世纪20世纪之交的世界博物馆公共化潮流中,以物品为主导的认识论让艺术博物馆第一次成为知识生产的载体,成为创造和整理知识的重要场所。借助物品的能量,博物馆通过传递出一种条理清晰的世界观而获得了权威地位,这种世界观长期以来一直也是支撑人类社会知识领域的权威秩序。
然而随着城市公共空间的进一步开放升级,以及由科技带来的获取新知途径的多样化,艺术博物馆的地位开始受到冲击,其知识生产的过程也被迫发生变化。英国牛津皮特里弗斯博物馆的劳拉·万布鲁克芬(LauraVan Broekhoven)馆长面对当今多极化的世界格局表达了自己的忧虑:即便大家都非常喜欢博物馆,也不得不承认已产生了一定的审美疲劳。因此,艺术博物馆急需重新定位自己的身份,通过新的知识生产方式,帮助人类社会寻找到能把我们重新团结在一起的凝聚力。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在中国的美术馆界较早关注到这一问题,馆长张子康在发言中表示,今天的美术馆已不能被看作是艺术标准的仲裁人,我们正向着一套用以服务社会的“智识系统”进化。徐惠泉也认为,艺术博物馆已经从重视“物”逐渐转向关注服务“人”。关注人与美术馆、人和艺术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观念上的很大转变。正如国际博物馆协会的报告曾指出的,博物馆的未来是“与大众更接近”。
科技时代的转型与传承
正是为了看到更好的未来,我们才要重新审视传统。世界上最大的殖民时期的博物馆——比利时王立中部非洲博物馆,已有着近120年的历史。在近期完成了长达5年的翻新之后,这座博物馆已将自己重新定位为流行文化博物馆,并对曾经的殖民系统进行了深刻的谴责。卢浮宫阿布扎比博物馆则是一座2017年才建成的新馆,曼纽尔·拉巴泰(Manuel Rabaté)馆长向大家展示了国际资本与旅游业对传统博物馆重新包装后的惊人效果。那里既有通过编年史布局呈现出的世界文明的面貌,也有对当代艺术的观照,成为人类文明合作交融面向未来的范本。英国国立美术馆的策展人科林·威金斯(Colin Wiggins)为此分享了一段成功的展览案例,阐释了关于象征权威的经典艺术与传统,是如何面临体制外的质疑;女性艺术家是怎样介入为老牌美术馆带来了全新的欣赏视角,让当代艺术从中得到启发,也为传统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在中国,湖北美术馆尝试把当代艺术的创作、研究同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楚地漆器工艺相结合,并举办了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当代漆艺展。馆长冀少峰将此看作是“讲好中国故事,彰显文化自信”的一个绝佳注脚。
既与传统抗争,也期待着传统的回归,这是参会的多家海内外艺术博物馆普遍面临的问题。法国兰斯市博物馆总馆长乔治·马尼耶(Georges Magnier)忧心于法国的年轻一代文化修养的降低,可以说全球的文化工作者都惧怕年轻的观众远离美术馆,远离传统文化。这就迫使我们要吸纳新兴的人文思维与科技手段,与观众之间形成更为有效的互动。法国贝桑松市博物馆总馆长尼古拉·秀拉皮尔(Nicolas Surlapierre)则把策展人比喻为“设计师”,他认为更具故事性的策展线索,能让博物馆的叙事语言成为一个全新的有机体。为了不在年轻人心中显得过时和老化,我们必须更新自己的表达方式。瑞士纳沙泰尔民族学博物馆馆长马克·奥利维·孔塞(Marc-Olivier Gonseth)也重点介绍了正在他们馆里举办的新展如何采用了各种杂糅与唯美化的展陈设计,打破时间空间的局限,形成了诗意的叙事风格。当下中国的美术馆也越来越依赖策展人的“设计”,让展览变得更具可视性与可读性。广东美术馆馆长王绍强与浙江美术馆执行副馆长应金飞也在之后的嘉宾讨论环节,重点提到了美术馆策展团队的建设,他们表示,这是一个需要几代管理者苦心经营才能开花结果的人才工程。
不过很幸运,我们目前正处于科技的盛世,总有新技术能够拉近与年轻一代的距离。加拿大蒙特利尔美术馆馆长娜塔莉·邦迪尔(Nathalie Bondil)和魁北克文明博物馆数码项目负责人安娜-罗拉·巴兹(Ana Laura Baz),与大家分享了北美的先进经验。包括心理学研究与传感器对观众欣赏习惯的收集研究,数字化对博物馆文明传播途径的新实践等。山东美术馆馆长张望也提出“美术馆+”的概念,让美术馆的展览同时出现在线上与线下,更深入到社区、乡村、学校。无论是虚拟现实还是3D化、游戏项目还是手机应用,所有这些改变,都影响着每一层的文化能量。发挥美术馆的教育功能,靠的不是精英化与灌输,只有真正从年轻观众的需求出发,才能把艺术的魅力传递下去。
编辑:杨岚
关键词:博物馆 美术馆 艺术 中国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