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金石全形 博古传真 全形拓的传承正当其时
陈介祺的全形拓法
一、 绘图之法更趋准确合理。全形拓法和一般平面拓很大的不同在于,传拓前需先绘出一幅器形的原大草图,在图上勾出细部位置及各处的透视关系,确实无误后,再用铅笔将草图过到拓纸上,按所绘出的部分分若干次上纸上墨。陈介祺《陈簠斋文笔记附手札》中说:“作图之法,以得其器之中之尺寸为主。以细竹筋丝或铜细丝穿于木片中,使其丝端抵器,则其尺寸可准……他人则以意绘,以纸背剪拟而已。”在此之前,绘图或“以灯取形”或纯如陈氏所言多“意绘”,陈氏在绘图技法上的改进,使得其所拓器形大体比例准确,结构合理,与前人比较确实前进了一大步。
二、 多采用分纸拓法。所谓分纸拓即“以纸裱挖出后,有花纹耳足者,拓出补缀,多者去之使合”(陈介祺:《传古别录》)。具体说来,就是将拓纸按照需要分成若干块,逐一放置到器物的相应部位进行捶拓,最后拼成全图。这种方法上纸较容易,但拼接需要一定技术。与分纸拓法不同的是整纸拓,这种拓法原则上要求用一张纸完成整个器形的墨拓。由于拓纸不能做任何裁剪,上纸过程中需随器形变化分段分次完成,十分费工。而且每次上纸不可贪多,移动部位不宜过大,每移一次都要衔接好花纹线条,始终要在所绘出的线内进行,绝不可延伸到线外,否则会失真变形。由于分纸拓法相对简单,易于普及,清末民初,此类用分纸拓的全形拓本时有所见,恐与陈介祺拓法的影响不无关系。
所拓器物门类
全形拓的对象可包括古器物的各个门类,但其中以青铜器最为常见。三代铜器,无论是市场价值还是藏家的重视程度,都远非一般古砖造像、石刻题名等金石小品所能等同,尤其是一些重器,藏家奉若拱璧,不肯轻许传拓,唯恐损器,故拓本难致程度,更有甚于其他古物门类。另一方面,晚清民国初期的拓本馈赠之风又十分盛行,为了应酬之需,藏家往往会将器形画成图后,刻在木板或石板上拓印,或用木板锯成器形,以拓就之花纹罩于板上,拓其边缘而得器形。所以,全形拓的翻刻拓本,在当时就甚为常见。

对凤纹方壶 实物照

对凤纹方壶 全形拓
如陈介祺的藏品中,最有名的当推毛公鼎。据文献记载,陈介祺在世时,此鼎从未示人,所拓全形及铭文虽间有寄贻其至好,亦为数有限,由此推测,陈介祺原拓的毛公鼎铭文存世数量不会太多,全形拓可能更少,像此类名器名拓,尤其需要留心翻刻伪拓。
对于那些结构、纹饰较为复杂的器型,如彝、方壶、钟等,常见用补绘或颖拓的办法,甚至有可能占了很大的比重。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者女觥全形拓本,此拓初看甚精,但如此清晰的效果,似非一般墨拓所能达到。仔细观察后会发现,分布器身各处的细小窃曲纹,显系经过摹描加工而成。又如钟的枚部高突出于钟体,椎拓一般十分困难。
陈介祺《传古别录》曾有专节论述钟的拓法,其中提到“拓钟留孔不拓钲为大雅,斜贴作钲甚俗”。包括陈介祺在内的各家拓片多采取留白不拓,或者涂上墨点的办法替代。
全形拓的难度
全形拓最大的困难,即在于要用传拓的手段,将原本是立体的古器物,表现在平面的纸张上,这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故宫博物院郭玉海即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全形拓(即完全从原器上捶拓)是不可能做到的。他认为,传拓的基本原则是必须紧贴器物进行,脱离了器物本身,虽亦名之为拓,只能归属于“一种更近乎绘画创作的新的艺术形式”。
随着现代摄影与电脑图像技术的发展,全形拓原先保存器形的实用功能已几乎不复存在,因此,它所具有的独特艺术魅力、重要学术与文化价值,无疑更值得我们珍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传拓爱好者,对传拓古器物全形产生浓厚兴趣,积极探索,成果斐然,使得这门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也许便是最好的现实明证。
编辑:杨岚
关键词:金石全形 全形拓 全形拓的传承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