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出土文献的语料价值
出土文献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档案,即文书;另一类是典籍,即古书。出土文献时代地域明确、保持语言原貌,对于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古代汉语各学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而应该重视对这种语料的整理和运用。
所谓出土文献,是指出土文物上的文字资料,如甲骨文、金文、简牍文字、帛书、玉石文字、货币文字、玺印文字、封泥文字、陶文等。这些名称,大都是按照文字所附着的材料来命名的,如甲骨文是指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金文是指青铜器上的文字。
出土文献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档案,即文书;另一类是典籍,即古书。前者如包山楚简的《集书》《集书言》《受期》《胥狱》等编、云梦睡虎地和龙岗出土的秦代法律文书;后者如郭店楚简中的《老子》、上博楚简中的《周易》等。
出土文献对于汉语史、古代汉语的研究具有特别重要的价值。
首先,出土文献的时代地域是明确的。
研究汉语史和古代汉语,首先要弄清楚汉语发展史中特定时代、特定地域的语言面貌,所以要求所使用的语料要时代地域都明确。不少传世古书的年代和地域存在疑问,学术界争议很大,使用这样的语料难以达到研究的目的。
讨论出土文献的时代问题时,会涉及到三个时间,即文献的形成年代(即文献是在什么时代写成的)、抄写年代(即该文献是在什么时代抄写的)、墓葬年代(即文献是在什么时代埋入墓葬的)。在这三者当中,最为明确的是墓葬年代,这是该种文献的时代下限。
就文书类出土文献而言,其形成年代、抄写年代、墓葬年代都比较接近,有些甚至是同时的,如遣册类文献(随葬品清单)。
而古书类出土文献的时代问题则较为复杂,这种文献的形成年代、抄写年代、墓葬年代往往相隔较远,也就是说其形成年代往往早于抄写年代,而抄写年代往往早于墓葬年代。但是,由于这种文献的墓葬年代明确,所以确定这种文献的时代也不太难。即以楚简《老子》为例,它的墓葬年代是战国中期偏晚,这是时代下限。而《老子》一书不大可能为老聃所亲著,而应为老聃的弟子或再传弟子所编成,其形成时代很可能在战国早期。这样楚简《老子》从形成年代到墓葬年代有一百几十年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老子》有可能被改动,但是改动的人只能是战国早期到中期偏晚的人,而不会是此后的人。这样,就不会有战国中期偏晚以后语言要素的掺入。
讨论出土文献的地域问题时,也会涉及到三个地域,即出土地域(即墓葬所在的地域)、作者地域(某种文献作者所属的地域)、流传地域(文献所曾流传过的地域)。在这三者当中,最为明确的是出土地域。
文书类出土文献的地域问题不太复杂,其作者地域、流传地域、出土地域往往是一致的。有些文献写成后没有经过流传即进入墓葬,如遣册类文献;有些文献在进入墓葬之前可能经过流传,但不会超出一国的范围。
古书类出土文献的地域问题比较复杂。有些文献的出土地域和作者地域可能是一致,如楚简《老子》是从楚墓中出土的,老子是楚人,他的弟子、再传弟子可能多数也是楚国人。有些文献出土地域和作者地域就可能不一致。如楚简《缁衣》是从楚墓中出土的,但其作者很可能是鲁国人,是从鲁国流传到楚国的。再如睡虎地秦简《日书》是从秦墓中出土的,但其作者可能是楚人。从楚国流传到秦国后,可能还被改造了。
其次,出土文献保持语言原貌。
研究汉语史和古代汉语,要求所使用的语料要保持语言原貌,而不能有错误,不能有后代语言现象的掺入。传世文献,如《尚书》《诗经》《左传》《墨子》等等,经过长期流传、反复传抄、屡经???、多次刊刻,难免失真。而出土文献,长期被掩埋在地下,未经流传,能够真实地保留当时语言的面貌,具有珍贵的语料价值。
我们拿楚简《老子》和今本《老子》(用的是王弼本,即王弼的《老子道德经注》)做比较,来看看传世《老子》在流传过程中的失真情况。仅比较两个本子中的部分文字。
楚简甲本《老子》:江(海) 所以为百?。ü龋┩?,以其能为百浴(谷)下,是以能为百?。ü龋┩酢Jト酥牛ㄔ冢┟袂耙?,以身后之;其才(在)民上也,以言下之。其才(在)民上也,民弗厚也;其才(在)民前也,民弗害也。天下乐进而弗詀(厌)。以其不静(争)也,古(故)天下莫能与之静(争)。辠(罪)莫厚(乎)甚欲,咎莫僉(憯)(乎)谷(欲)得,化(祸)莫大(乎)不智(知)足。智(知)足之为足,此亙(恆)足矣。
王弼本《老子》: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进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瞿笥诓恢悖棠笥谟?。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第一句(每句以句号为界,下同):今本在“为百谷王”前加“能”,在其后加“者”,把“能为百浴下”,改为“善下之”,把“是以”改为“故”。第二句:楚简本先说“前”“后”,后说“上”“下”。今本则相反,先说“上”“下”,后说“先”“后”(把“前”改为“先”)。今本又在句子前加了“是以”。第三句:楚简本说“民弗厚”,今本说“民不重”;楚简本说“民弗害”,今本说“民不害”。第四句:今本在“天下”前加“是以”,而且把“弗”改为“不”。第五句:今本“不争”下脱“也”字。第六句:今本脱掉“辠(罪)莫厚甚欲”一句,而且后两句还颠倒了次序,先说“祸”句,后说“咎”句。楚简本用“乎”,今本用“于”;楚简本用“僉(憯)”,今本用“大”。第七句:今本“知足”前加“故”,“知足之”后脱“为”,后一小句前今本脱“此”字,又把“恆”改为“常”。
可见,与传世文献《老子》相比,楚简《老子》更接近其原貌。
最后,出土文献对于古代汉语各学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
用出土文献能够纠正《说文解字》中的一些错误,从而能对文字的形义做出正确的解释。例如“王”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字从三横画,代表天道、地道、人道,中间一竖代表通达,能够通达天道、地道、人道的,就是王。但是这种解释是错误的?!巴酢弊直鞠穹嫒邢蛳碌母嵝危崾峭跽呷ㄍ南笳?。又如“古”,《说文解字》的解释是:本义是故,从十从口(十口相传是前言,所以有故旧的意思),为会意字。但是从甲骨文来看,它是坚固的“固”的本字。字的上面像盾牌,下边的“口”是区别性符号。出土文献的发现和研究,还推动了文字学理论研究的进展,如文字起源理论、汉字结构理论、汉字字体发展理论的研究都有新的进展。
出土文献能够解决音韵学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推动汉语音韵学的发展。例如以“去”为声符的字,有两种并不相近的读音,一是属于鱼部,如“呿”“袪”等字, 二是属于葉部,如“劫”“怯”等字。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是小篆把两个读音不同的字混在一起了。一个是从大从口,会意字,表示张大嘴,是“呿”的初文,也就是离去的“去”;二是像器盖和器身之形,“盍”的上部即是如此,这个字应该读为“盍”。出土文献为音韵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专家们利用出土文献研究古音,取得了很多重要成果,如研究了东冬的分合、宵谈的对转等等。未来音韵学要想取得更大的发展,利用出土文献是途径之一。音韵学的出路在于出土文献。
出土文献能够纠正《说文解字》对于本义解释的错误,为某些词的本义提供例证,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区别古代同义词。例如“庶”字,《说文解字》的解释是“屋下众”,但是从古文字来看,此字是从石从火,本义是煮。在上古时代,陶器出现以前,人们或者以火烧热石头烙烤食物,或者以热石投于盛水的器中煮熟食物,“庶”字正是这种生活方式的反映。又如“自”字,《说文解字》认为其本义是“鼻子”,但是并没有举出例证来。不过这种例证在甲骨文中却比较常见,甲骨文中有“疾自”一语,正是说的鼻子有病。再如“追”和“逐”是一对同义词,这两个词的区别如何?原来并不是很清楚。但是根据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这两个字的区别是很明显的,即追人为“追”,追动物为“逐”。通过对出土文献中词汇的深入研究,能够推动古汉语词汇学的大发展。
出土文献对于古汉语语法学的研究意义更为重大。如果没有甲骨文,对殷商时代语法根本就无法进行研究。而运用甲骨文,我们可以描绘出殷商时代语法的基本面貌。如我们现在知道殷商时代的宾语前置句有三大类。一类是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所涉及到的否定词是“不”“勿”,其代词是“我”“余”“尔”。第二类是“唯+宾+动”式和“惠+宾+动”式的宾语前置句。“惠+宾+动”式不见于古文献,“唯+宾+动”式只在《尚书》等古文献中偶尔见到。第三类是名词宾语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但要符合两个条件,一是要与“惠+宾+动”式句构成对贞,二是在名词宾语前要出现否定副词“弜”或时间副词“其”。
总之,出土文献时代地域明确、保持语言原貌,对于文字学、音韵学、词汇学、语法学等学科的研究都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因而应该重视对这种语料的整理和运用。
(作者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出土文献 语料价值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