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一点一评一点一评
那些著名大学的校训?(一)
马相伯(左)和李登辉(右)
复旦大学校训
博学而笃志 切问而近思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作为复旦大学的校训,最早确立于1915年,即复旦成立十周年之际,由老校长马相伯选定。
说起复旦,不得不提马相伯先生在1903年创办的震旦学院。震旦,即梵文“中国”,又意寓东方、光明,不难看出,震旦学院从一开始就担负着在危难时局中以教育开启中国曙光的使命。然而,1904年,教会“尽废旧章,别定规则”,其试图加强对震旦学院控制的举措,强烈地刺激了中国师生敏感且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他们相继离校,以示抗议。
1905年,马相伯在于右任、邵力子等人的拥戴下,在吴淞创办复旦公学。
1905年至1911年,复旦在吴淞办学,6年间换了5位校长,依次为马相伯、严复、夏敬观、高凤谦、马相伯。当时复旦在困境中度日如年地求生存,无暇考虑校训之类的事。
1913年1月,李登辉在马相伯等人的推荐下,出任复旦校长。上任伊始,他雄心勃勃,依托校董会,打算募款在郊区购地,筹建永久校园。然而,刚刚起步且又豪情满怀的复旦,却只能在徐家汇李公祠内办学,门外便是繁华租界,声色喧嚣,极不利于学生的修习。有感于此,校长李登辉决意寻找一片安静的校园,立志把复旦办成“东方的耶鲁”。为此,他登上“三岛丸”号远赴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地,反复向当地华侨演说教育救国的理念,历尽艰辛,募得数十万元捐款,归沪办学。至此,原本荒冢累累的虹口江湾,迎来了复旦新校园的奠基典礼。又历数年经营,江湾校区已初露生机,彼时的《复旦纪念刊》写到奕柱堂前的几株老梅“南枝初绽,瑞雪纷飘,开窗遥望,几疑玉宇琼楼前遍植玉树”,可谓风光无限。
1915年,适逢复旦建校十周年,李登辉仿美国名校制度,为复旦规定了校训、校标(徽)等?!安┭Ф浦?、切问而近思”的校训就是在这时由国文部的教师从《论语》中挑出来的(其他条目尚有“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等)。当时,李校长从海外归国不过10年,自知古汉语不如马相伯,便请马相伯选定(马相伯曾助其弟马建忠著中国第一部语法著作《马氏文通》,古汉语造诣颇深)。
这句古朴典雅的校训,出自《论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意为引导求学之人广博学识,坚定志向,矢志前行;而在具体的学习中又要切近实际去认真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格。
关于校训,马相伯老校长这样说过:“中国人不但懒于行动,更懒于思考,偏重记忆,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莫不如此。也就是说,我们只知道照样子画葫芦,却不愿创造。”由此,这则校训除了激励学子们勤学之外,更像长鸣钟一样,警醒着一代代复旦人思考着学问的真谛,思考着民族的命运,思考着人生的方向……
从此,“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的校训便成为复旦学生的座右铭。此后李校长还陆续规定了复旦的校旗、校歌、校庆日和校花(白玉兰)等。文/程晓峰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著名大学 校训 清华 北京师范大学 复旦 南开



“超级月亮”现身堪培拉
特朗普发表其执政以来的首次国情咨文演讲
保障春运
“欢乐春节”挪威首演闪耀北极光艺术节
靓丽海冰
春运路上有了“列车医生”
阿富汗官员:应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到访武汉大学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