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让甲骨文书法回到甲骨文

出门驱马联(甲骨文) 盛军
甲骨是古代占卜遗物。在商代,先民们遇到疑难之事往往求神问卜,烧灼龟甲或兽骨,观察其裂痕,借此以定吉凶。贞人把占卜过程的记录契刻于龟甲或兽骨之上,其内容角称为卜辞,其文字称为甲骨文。虽然甲骨文并不是最早的汉字,不过毫无疑问,应该是现存最早的系统文字,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要素,形成了完备的系统,在笔法、结体和章法方面都已经较为完善。
对于甲骨文的研究,形成了专门的“甲骨学” 。最有影响力的雪堂罗振玉、观堂王国维、彦堂董作宾、鼎堂郭沫若被称为“四堂” 。20世纪20年代初,罗振玉首先用甲骨文进行书法创作,自此开始,甲骨文书法就成为书法界一种喜闻乐见的创作形式。稍后,简经纶、集卜辞为联并创制卜文印,其后沿习者日众,名家辈出,如叶玉森、丁佛言、丁辅之、董作宾、容庚、商承祚、潘主兰、徐无闻、刘江、刘顺等。
迄今所能见的甲骨文单字共有4500多个,经过许多专家学者考释已经能认识的有1000多个。尽管这些字的写法不尽统一,笔画有多有少,有繁有简,但从文字构造上看,已经具有一定的规律,艺术魅力令人折服。甲骨文的独特之处,首先体现在其形体的象形性——甲骨文字形保留的图画意味较多,因为甲骨文的功能决定了对客观事物的象形,必须抓住客观事物的特点,用简约的笔画来造形。再者,甲骨文的结体和章法极具灵活性。甲骨文不像后世书体那么规范化——笔画多少、形体长短、结构位置、正反相背都相当随意,绝大多数的字都有几种或几十种写法。甲骨文亦具有写刻的融合性,甲骨文基本都是用刀契刻而成——或先用毛笔书写后用刀刻成,或直接用刀刻成。既有单刀刻就,也有复刀而成,行刀自然,锋颖显露,尖起尖收,率意天成。
甲骨文书法的创作难点主要是选内容难,因为可释之字太少,仅有1000余字,常用的仅600多字,创作时用其他篆书代之又不伦不类,所以对对联、组句、成文有很大困难,大大制约了可书写性。不但内容难见新意,形式也很难求新,所以常出现雷同内容。作品以楹联最为多见,其次是条幅、中堂、斗方、扇面等形式,少数字的形式多,多数字的形式少。章法基本上有常见的先例,很难突破。
甲骨文是写在龟甲、兽骨上的,面积较小,所以不可能写大字。现代书法的尺幅一般远较龟甲、兽骨大,如今的甲骨文创作主要也有四类笔法:一是甲骨笔法,笔画以尖起尖收为主,笔中见刀,刀中见笔,瘦硬挺拔,风神高古,呈现甲骨文的基本面貌,是甲骨文书法创作的主流风格,最具代表性,尤其适合书写字形较小的字;二是小篆笔法,点画圆起圆收,粗细均匀,结体平稳匀称,圆润畅通;三是金文笔法,点画凝重,厚实壮观,结体宽博,气韵轩昂,适于写较大的字;四是行草笔法,将行草书的干湿、浓淡、粗细、疏密等变化用到甲骨文中,突出写意性、抒情性,呈现率意天真、自然天成、浪漫怡情的风貌。
我的这件《出门驱马联》作品在技法上进行了综合,尝试一些突破,概括成一句话——追求书写性。没有对点画镌刻形态加以绝对模拟,在结体处理上借鉴一些金文,但篆法极力避免错讹,写出“地道的甲骨文” ,结体保持奇纵之姿,大小疏密强烈对比,笔画有粗细和浓淡枯润的变化。虽然内在对比很多,但整个章法注重保持严密性,最突出最明显就是上下平齐。
不少书法家从前人的甲骨作品中集来“甲骨字”进行自己的创作,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甲骨书法”了,而并不主动去掌握公认的甲骨文字,采用“拿来主义”的办法,绝大多数人甚至习惯于沿袭王襄、罗振玉、董作宾诸前贤“笔画线条粗细均匀”的用笔方法,不免有画地为牢之嫌。殷商甲骨文笔画两头尖的形态是工具材料的限制使然,一些作者为了追求所谓的“刀笔味” ,把甲骨文书法的笔画都写成中间粗、两头尖,如同枣核之形,因为局限于刻意模仿,致使笔画刻板雷同,使人觉得生硬和做作,极不自然。殊不知,在传统观念里,蕴藉、含蓄、自然是十分重要的审美原则。
概而言之,甲骨文书法,应有来自悠远的时空出之自然的精神,追寻商代先民的神采、精髓,荡涤浮躁时俗之气,注重天然、稚拙等不可或缺之美。
编辑:杨岚
关键词:甲骨文 书法 甲骨文书法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鄱阳湖畔的瓜田“跑道”
唐山港一季度吞吐量超1.6亿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