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甲骨文在篆刻创作中的运用
原标题:甲骨文在 篆刻创作 中的运用
将甲骨文入印,与书写不同,其中还有一个印化的过程,现在很多人用甲骨文作印,大多遗貌取神,难睹甲骨真趣。要表现甲骨文的神趣,印比书优越,因为二者都是用刀。
远古结绳记事及其所用符号,是标明文字发生的萌芽状态,直至黄帝时期“始制文字,乃服衣裳”,说明我们的先祖已告别原始状态的生活,进入了文明时期。甲骨文是中国最古老最成熟最有体系的文字,此次,我们暂且抛开针对甲骨文社会、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学术研究,单就它表现出的那种无拘无束天真浪漫的艺术之美来说。

蔡邕《笔论》云:“书者,散也”,任情恣性,然后书之,是对甲骨文的最好诠释。而王世贞论祝允明草书“变化出入不可端倪,风骨烂漫天真纵逸,结体恣肆修长合度,引领管带疏密成趣”之语,用在对甲骨文的形容上竟也是那么地贴切!甲骨文书刻者的那种自由奔放,那种妙契自然的想象力是后世书家们难以企及的。从斯篆、汉隶到唐楷可以看出多是以法度为主,性情被规矩禁锢乃至泯灭。从秦诏版到汉简乃至颠张狂素的草书,我们才能再次从中享受到甲骨文那股来自灵魂深处的强劲的活泼,毫不做作的情趣。
由最初的各种考古学术研究延伸到书法艺术,学术成果可谓丰硕,然而以此为艺术触发点进行的创作似仍嫌不够,存在诸多不足??缙呶鹗Ъ液鸵恍┳已д?,其中罗振玉首开先河,但他们以金文或小篆的笔法书写,多有金文或小篆的痕迹,这是时代的局限。严格意义上说,当时他们创作的甲骨文书法,是依据所发现的零星残片,凭的是扎实的文字和书法功底。而以沙曼翁、潘主兰为代表的先辈则以甲骨文原生态为主攻方向,颇能体现甲骨文原有神韵。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甲骨文这一领域变得丰富多彩令人流连往返。
随着时间的推移,古文字学研究的深入,今天我们获得了较前人更加丰富而翔实的材料,在这样的形势下,甲骨文书法创作越来越为人关注。我念兹在兹多年,拟在此方面作初步的探索。
甲骨文书法同正草隶篆一样面临着:临摹——创作——再临摹的过程。我在临摹甲骨文时,先通读,再挑出刀味结构佳的进行放大,装订成册,时常揣摩,刚开始时,写出的甲骨文总有很多篆书的影子,中规中矩,不大活泼,而甲骨文最大特点之一就是天真烂漫,劲挺自由——只有掌握了甲骨文的规律,才能登堂入室,渐入佳境。
古人论书有“书贵瘦硬方通神”之谓,这用在其它字体可能会有争议,而用在甲骨文书写却是至论,因为甲骨文是契刻而成,以刀代笔,这就注定了它的鲜明特点,我们看甲骨原作,就不难发现它的线条质量瘦劲有力,绝非是单调无生命力的春蚓秋蛇。
常言道印从书出,这一点不假,我们从邓石如、吴让之、吴昌硕直至齐白石,他们都有自已的书法语言,因而他们的篆刻才有自已的灵魂,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才丰彩多姿,生动感人。反之,查查字典按图索骥,就是刀功再好,人再聪明,也只是工匠一个,哄哄外行罢了。民国年间简琴斋刻的甲骨文印饶有意味,在目前甲骨文印经典之作不多见的情况下,我们也可以从中吸取营养。而先秦战国期间的古玺印更是移植甲骨文最适合的土壤,二者年代接近,文字也相近。时下甲骨文所缺失之字大都可用彼时之字借假。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我们还没发现甲骨文印,那么怎样将天真烂漫的甲骨文印化呢?做旧不是办法,我以为边和框是很重要的方面,甲骨文每字都有其独立的个性,把他们揉在一起,又不使之突兀孤立,就得用好边和框,让他们象战士出操一样,步调一致。这时再加上其他的辅助手段,一方堪称成功的甲骨文印才算完成。我刻甲骨文印先前也还是像刻古玺那样,后来经过实验,尤其是白文我大都釆用齐白石的单刀,这样刻出来的线条更接近甲骨文的原貌。
大家都说甲骨文多字印难刻,为什么?我开始创作甲骨文印的时候也是2至4字的为主,首先是因为文字,优美的句子字一但多,范字便不足,借假时不下功夫就非常容易出错,一旦有误即使刻得再好,也只能是次品。但一印中借假尽量不要超过二字,不然严格算起来就不是一方纯正的甲骨文印。同时所借假的文字还必须要同印中的其他的文字风格协调统一,不能囫囵吞枣,要善于将它融化,使之成为团队的一员。
其次,甲骨文文字大都为象形、会意、指事,每个字都相对独立,字多了,想把它们聚在一起非常不易,好似一支队伍,个个都是能力超强的队员,这指挥官必定得要花一番功夫才行。如“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依般若波罗密多故”二印皆为八字印,安排起来就非常吃力,最后“相”印以齿为中心,其他七字都围绕着他,再加上很好地利用了边的做残,使全印在矛盾中达到了统一。而“依”印因字的疏密关系,将它们放在了一个框里,而同样的另一方文字差不多的“故知般若波罗密多”为避免重复,尽量发挥出边的作用。
我在研习甲骨文入印时,还特別留心同一方印的朱白二刻,如“无尽藏”、“万象在旁”、“复归于婴儿”,通过这几方印去探索它内在的因果关系,力求拓阔创作的路子;而这样的应用在满白或元朱中不太可能,而“旧友相逢强自夸”一印同样的章法布局一方釆用了有框,一方则无框,有框近秦式,无框更像甲骨的残片,相比较而言,有框的较端庄,无框的则比较自由,更能表现出甲骨文的天趣来。
自从甲骨文入印以来,人们一般都是以古玺为模范,所以现在基本也都把甲骨文印归入到古玺范畴,因此我的甲骨文印不管是早年的还是目前阶段的,也都基本上在这范围内游弋。近期看到了古匋文的拓片,勾起了我用古陶文印式刻甲骨文的兴致来,这是二个完全不一样的模式,创作起来很有难度,但也正是这样,激起我的兴趣和勇气,像唐诘诃德似的拿着刻刀冲入甲骨文这高深莫测的大阵中去。
刻印虽说是雕虫小枝,但首先需解决好技的问題,所谓懂轻重知冷暖,只有这样,才能用你手中的刀去体现你的想法,不然一切皆为虚幻。同时,要想有所作为,也还需兼学六艺,融会贯通,前贤典籍和师友都是引导我们前进路上的明灯,自身修为更是不能少,不能偏了航道,古人云: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本文根据讲座整理,有所删减。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国际交流委员会委员、西泠印社社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
编辑:杨岚
关键词:甲骨文 篆刻 甲骨文在篆刻创作中的运用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