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端午时节,画家告诉你为什么我们要纪念屈原?

傅抱石《屈原渔父图》
公元278年的今天,被驱逐出国境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得知国家灭亡之后,万念俱灰,行至汨罗江畔,遥望祖国边境的同时,也有了轻生的念头。
这时,一位渔父见了他,并问道:“你不就是那位三闾大夫么?怎么竟成了这般模样?”
屈原道:“普天下都混浊,只有我还清白;所有人都醉了,只有我还醒着。所以被君王流放啊?!?/p>
渔父道:“我听说圣人能够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既然举世混浊,为何不随波逐流?既然众人皆醉,何不自己也人醉我也醉的哺糟啜醨,为何握着美玉而不丢,导致自己被放逐呢?”
屈原道:“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
渔父微微一笑,拍打着船桨离去,不再与屈原说什么了。
随着渔夫的远去,绝望的屈原抱着石头投江而死。
这段载于《史记 屈原列传》中的对话,展示了中国人两种截然不同甚至相反的价值观!一个主张以死殉道,呼唤人们的觉醒;一个主张自然逍遥,浪迹江湖游戏人间。
这两种价值观谁对谁错?还是都错,或者都对?是该弘扬谁呢?还是都该或者都不该弘扬?
于个人而言,渔夫的无疑可以让生活更加幸福;但于国家而言,屈原的选择则可以让民族之魂永驻。
所以,在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百姓们纷纷拿出饭团、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以免鱼龙虾蟹啃咬屈大夫的身体。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以药晕蛟龙水兽。故此,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宋元:屈原是文人画家政治理念的再现
作为古代文人崇高的精神偶像,屈原也渐渐成为艺术家描摹的典范。自古至今,不少画家都画过屈原像,据统计,自南北朝到清代,以屈原为题材的画作有48种404图,其中屈原像有18种18图,现仅存9种9图。
根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记载,早在南北朝时期就有画家绘制过屈原像,但留存至今最早的是疑似出自宋人之手的《历代帝王名臣像》,图中屈原面带微笑,既不严肃,也不愤懑,颇具平民之风,与后世我们所看到的画像差异非常大。

屈原像(宋?)《历代帝王名臣像》
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屈原像多以宋代李公麟《九歌图》中的屈原为范本,作为首创屈原经典图式的画家,他的《九歌图》一直是屈原题材的典范,元、明、清、现代的诸多画家在绘制屈原像时多有参考,例如元代画家赵孟頫、张渥,现代画家张大千等。虽然现存的李公麟《九歌图》中没有屈原像,但我们能从后人的摹本中一窥其风貌。
元代画家赵孟頫和张渥都曾创作过《临李公麟九歌图》,他们笔下的屈原初看有许多相似之处,都是身着长袍,蓄发长髯的长者形象,但他们的表情却迥然不同。赵孟頫笔下的屈原神态平和安详,模样忠厚,古意有余而忧思不足。张渥笔下的屈原则面容凄苦忧虑却不失坚定之色,是一个忧国忧民的士子形象。

楚屈原像 (元)赵孟頫 《临李公麟九歌图》册页
之所以产生这样的差异,与他们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赵孟頫一生官运亨通,功成名遂,创作于晚年的《临李公麟九歌图》更多的是他政治人生的体现。与赵孟頫受统治者重用的经历相反,张渥虽多才多艺,但屡试不第,遂绝于仕途之心寄情诗画,以白描人物著称于世。

楚屈原像 (元)张渥《临李公麟九歌图》1346年 吉林省博物馆
他的《临李公麟九歌图》卷首为屈原像,后根据《九歌》内容依次绘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场面共计20人。其中东皇太一是一派帝王景象,云中君象征忠君之臣,湘君、湘夫人有天朝王后之端庄,大司命、少司命似朝中文官,东君似武将,河伯掌管水世界,山鬼俯瞰山乾坤,最后的国殇表现的是普通的士兵……这分明是屈原政治理想的展现:君明臣忠,女仪天下,将士效国,野兽驯化,职责分明,井然有序,民心所向,万物臣服。这不仅是爱国诗人屈原的政治抱负,也是封建社会礼制下文人画家们的政治理念。
明清:屈原更加“世俗化”
明代是屈原画像创作的高峰,吴伟、郑思肖、文徵明等都创作过屈原肖像,此外,书籍、印刷品、纺织品上也出现了对屈原的描绘。
其中陈洪绶创作的《屈子行吟图》,继李公麟《九歌图》之后,成为另一个屈原题材的典范。1616年,时年19岁的陈洪绶到姻亲来凤季家学习《楚辞》,随后花了两天的时间创作了《九歌图》组画,而《屈子行吟图》是这组组画的最后一幅。22年后,来凤季《楚辞述注》刊行,就将陈洪绶的这组《九歌图》作为插图一起出版,并流传至今。

明末,陈洪绶《屈子行吟图》,1616年,上海图书馆等藏
《屈子行吟图》中,屈原面部憔悴,身体羸弱,然而神情刚毅、步履坚定,挟长剑带危冠着宽衣沿河岸喁喁独行,沉浸在内心的孤独和痛苦之中。这样的描绘符合《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的描述。这一屈原像,也被大家奉为经典,后人大多通过这幅画,来想象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虽然陈洪绶的绘画一贯主张以古人为师,他也的确表现了一位充满忧患意识的爱国士大夫形象,但《屈子行吟图》与之前的屈原像相比,人物更加“世俗化”,这显然受到当时民间版画、年画的影响。
明末清初画家萧云从的系列版画《离骚图》,其第一幅《三闾大夫卜居渔父图》描绘了屈原见郑詹尹和渔父的情景。图中屈原面目苍老,垂须髯髯,戴高冠,配长铗,阔袖长衣,双手持拭巾,面左而立,作询问状。渔夫慈眉善目,与郑詹尹并立,面右对屈原。
作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萧云从作为明代遗民,面对江山易主,国不复存的现实,深感悲痛和愤懑,因此才创作《离骚图》,借屈原抒怀,以劝后世。
现代:以屈原像表达爱国之情
傅抱石:借屈原唤起国民的战斗精神
现代画家中,对屈原题材最为热衷的当属傅抱石,据统计,傅抱石至少创作了七幅《屈原像》,南京博物院藏有两幅作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屈原像》;傅家也曾藏有一幅1953所作的《屈原行吟图》;50年代的另一作品则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另3件为私人收藏。

傅抱石 《屈子行吟图》 1930年

傅抱石《屈子行吟图》1944年,镜心,设色纸本,84x113cm
这些作品尽管每件的风格都有所不同,但皆以屈原《楚辞·渔父》的前五句诗文为刻划基?。骸扒确?,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这也是屈原投江前的状态。对于其形象的塑造,傅抱石主要参考郭沫若的考证:“在一般人的脑海中,觉得屈原很年轻,其实他的年龄并不年轻,而是因为他的精神年轻。我们断定他的年龄六十二岁并不过份……他的死因,并不是像一般轻薄者的怀才不遇,而是忧世愤俗,不忍看到祖国沦亡,人民流离无告?!?/p>
1942年,正值日本侵华的黑暗时期,很多知识分子将屈原作为爱国主义的象征。郭沫若在重庆撰写了五幕剧《屈原》,与他同住金刚坡下的傅抱石很认同郭沫若的观点,并以此创作了一系列屈原像,以此来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并希望借此唤起国民的战斗精神。
张大千:屈原是一个庄严的儒学者

张大千 1939年作 九歌屈原 镜心 92×40cm
同样以屈原表达爱国情怀的还有画家张大千,1939年冬,张大千看到了赵孟頫的白描《九歌图》,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九歌屈原》,画中屈原身着长袍,蓄发长髯,立于泽畔,初看似乎是一个安逸而庄严的儒学者,只有眉宇间的忧郁可以体会其“行吟泽畔”的心境。
朱乃正:屈原的魂,是永世不灭的希望
与傅抱石不同,朱乃正并没有表现 “屈原既放、行吟泽畔”的代表性场景,而是描绘了屈原之魂从汨罗江中腾空而起的瞬间,“如果简单地画张屈原的肖像,再现当时楚国人穿什么衣服或什么鞋子就显得笨了,‘魂’可以比较自由地体现一个精神上的形象?!?对于自己的屈原形象,朱乃正说到。

朱乃正《国魂——屈原颂》190×190cm 1984年 布面 油画
1984年,朱乃正选择屈原这个崇高且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作为国魂的代表,创作了《国魂——屈原颂》,将自己的人生经历与民族命运相联系,通过作品强调“我们后人感怀凭吊的,是屈原的魂,魂非渺迹,而是永世不灭的希望?!?/p>
编辑:杨岚
关键词:屈原 画家 创作


埃及阿斯旺的旅游市场
伊斯坦布尔:春回大地百花开
都柏林庆祝圣帕特里克节
春茶采摘正当时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上海开展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攻坚整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