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名家健坛名家健坛
如何安度“多事之秋”? 专家:以“收养”为原则
一场秋雨一场凉。进入10月,随着暑夏炎热的褪去和寒露节气的到来,连日来的几场秋雨让人们感受到秋的清凉。同时,由于气温变化不定,一些秋季常见病、多发病也频频造访,使得人们意识到秋季养生防病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平稳度过“多事之秋”呢?日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黄李平教授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指出,秋季养生要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调摄皆须以“收养”为原则。
1
秋季要警惕这些常见病
在我国,秋季是指农历七月至九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开始进入落叶纷飞、万木凋零的季节。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秋季也是个容易患病的季节。
黄李平教授介绍,秋季的常见病有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秋季过敏性疾病等。
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当前正是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对儿童,尤其是6~24个月的婴幼儿来说,要特别警惕秋季腹泻。”黄李平教授指出,小儿秋季腹泻有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患病初期,患儿多有感冒的症状或发热,接着出现呕吐腹泻,排水样便,一天可能拉三到五次,严重的时候十几次。此时家长要注意给患儿保暖,多喝水,多喝果汁或者是含有水分的富有营养的食物,提高患儿抵抗力。也可以煮些绿豆水、薏仁、莲子、赤小豆给患儿吃,以提高脾胃的抗病能力。此外,用紫苏、马齿苋煮水给婴幼儿喝,能够预防小儿秋季腹泻的发生。
对有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来说,秋天是个令人担忧的季节。确实,每到秋季,到医院就诊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咳嗽等病的患者明显增多。据黄李平教授介绍,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疾病的病因,要么是由感染燥邪、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要么因肺气虚弱、感受风寒、肾气不足导致。防治秋季过敏性疾病,日常生活中,患者要避免接触过敏源如花粉、粉尘、皮毛等,忌食寒凉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慎食鱼、虾、蟹类等海产食物,注意规律作息,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补充水分,戒烟及避免吸二手烟,并尽量避免出入空气污浊的地方。
秋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这是因为,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的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因此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要对疾病进行干预治疗,把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同时要备好急救药品,预防危险疾病突然发作。
据黄教授介绍,从五行来说,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气为秋季当令主气。肺的生理特点,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为秋天主气,燥邪伤人容易耗气伤津?!霸镄耙咨朔巍?,在干燥的环境下,人体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给病菌提供可乘之机,极易患呼吸道疾病,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哮喘等。此外,肺与大肠经络相联系,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犯肺,不但出现口鼻干燥,干咳少痰,还可出现大便干结。
2
秋季养生健体要顺应时令
“从中医角度来说,秋季养生的重点在于养阴防燥,润肺益胃。”黄李平教授介绍说,秋季养生健体,应从饮食、起居、运动、精神等多方面做起。
从饮食上来说,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养生原则,秋季阳气内敛,阳热相对较旺,饮食原则是要多喝水,减辛增酸,尽量少吃太温热的食物如油炸、酒类等,以及刺激性较大的食物如大葱、生姜、辣椒、芥末等。平时可选用生津养阴、滋润多汁的食品如小麦、荞麦、小米粥、牛奶、豆浆、果汁,多吃白萝卜、西红柿、西洋菜、莲藕等蔬菜,以及梨、橘子、葡萄、枇杷、猕猴桃、桃子、马蹄、甘蔗、罗汉果等。另外,适当食用百合、银耳、山药、莲子、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药膳也可以生津养阴、润肺益胃。
“在秋季进行药膳食疗,供给身体需要的营养,能为‘冬藏’做好充分准备?!被评钇浇淌诒硎?。
在起居方面,黄李平教授提醒,秋季昼夜温差较大,早上起床及晚上起风时,要及时添衣,防止秋凉感冒。另外,秋季早睡早起有利于收敛神气,使肺不受秋燥的损害。而秋季适当的户外运动,可改善肺功能,提高气道防御能力,保养肺脏,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运动还能活血化瘀,改善心脑血管的供氧,增强能量消耗,有助于减肥健身。
同时,黄李平教授也提醒,由于秋季阳气内藏,因此要顺应阳气内藏之势,运动量不宜过大,锻炼应选在早上,而晚上阳气开始内藏,应该减少活动??梢愿葑约旱纳硖迩榭龊驮硕氖奔?,选择不同的锻炼项目,如登山、慢跑、快走、做操、太极拳、郊游等,接近自然,吸收天地精华,使气血通畅、舒筋活络,以适应气温变化,增强人体抗病能力。
3
秋冻和贴秋膘不宜盲目
我国自古以来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谚语。“这里的‘秋冻’,意思是说秋季添衣不要过多过快,应顺应阴津内蓄、阳气内守的养生需要,循序渐进地添衣,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气候变化的抗寒能力?!被评钇浇淌谥赋?,“秋冻”虽好,但也有讲究。
据黄教授介绍,一般来说,最适宜“秋冻”的时节是初秋,此时适当“冻一冻”有助于提高机体对气温变化的适应性。但到了晚秋时节,气温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大,此时若再一味“秋冻”,就会适得其反。尤其是寒露节气之后不提倡“秋冻”,而应注意适当添衣,特别要注意肩颈、腰背和脚部的保暖。
而患有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风湿病、糖尿病的人群,以及年老体弱之人和婴幼儿,也应注意防寒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不宜盲目“秋冻”。
我国传统有“贴秋膘”的习俗?;评钇浇淌谥赋?,这一习俗源于以前我国农村生活水平低时的做法。在物质丰富的现代社会,还是要提倡秋天要注意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养成均衡饮食的生活习惯,否则可能对健康有害。
另外,“贴秋膘”也要因人而异。天气转凉后人们普遍食欲增加,对那些身体瘦弱的人来说,适当进补是必要的。但对于本身就肥胖的人来说就不宜大吃大喝,在秋季更应注意减肥。
访谈中,黄李平教授强调,中医养生的一个重点原则就是“顺时养生”,就是说人体五脏的生理活动,必须适应四时阴阳的变化,才能与外界环境保持协调平衡。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啊荷?、夏长、秋收、冬藏’是一年四季生物的规律,人体也不外如此。”她表示,秋季养生要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调摄皆须以“收养”为原则。
本版采写 黄翠巧 通讯员 蓝飞燕
编辑:赵彦
关键词:多事之秋 秋季养生 收养原则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