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车让人”和“人让车”应并重
近年来,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增加,各地因为机动车与行人争道抢行而导致的死伤事故频繁发生。据统计,2016年,仅北京市发生的因机动车遇人行横道时未减速行驶或停车让行,导致的事故就达37起。
长期以来,城市道路的斑马线区域一直引发争议:究竟是“车让人”还是“人让车”?
“车让人”观点的拥护者多为行人和各地交管部门。他们认为,在交通参与者中,机动车是强势一方,理应承担更多礼让义务。同时,道路交通安全法对“车让人”也有明确规定。
“人让车”观点的拥护者多为司机。他们认为,行人和汽车在参与公共交通时权利和义务应该平等,不能因为行人弱势就可以不遵守法律法规,或以“中国式过马路”这样的“约定俗成”来获得路权。在国外很多地方,如果行人闯红灯,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拘留。可见,“人让车”符合国际趋势和规则。
两种观点互不相让,导致的结果是斑马线区域的违法行为居高不下。近日,北京市交管部门针对路口交通乱象展开综合治理,仅6月12日零时至19日24时,北京交管部门就处罚了包括机动车不避让行人,行人、非机动车闯灯越线等交通违法行为9173起。
在一些地方交管部门的整治中,还出现了查处“机动车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未停车让行”行为的规定。这种做法的初衷是让一些司机增加对生命的敬畏,本来无可厚非。然而,也要避免这样的“关照”成为行人硬闯红灯的借口。同时,在治理“中国式过马路”时,也要防止一些司机产生侥幸心理。
从根本上说,要解决目前两方“打架”的困境,社会各方在讨论、整治、立法过程中应该有新思维。
首先,“车让人”和“人让车”应该并重,充分保证所有参与道路交通的利益相关方权利,同时对其履行同等义务予以监督。车辆和行人应该平等地享有路权,平等地参与道路交通。无论是驾驶员驾车闯红灯或遇人行横道未减速行驶,还是行人过马路时出现不走斑马线、违反交通信号、跨越道路隔离设施等“中国式过马路”行为,都属于违法或破坏规则的行为,都应该受到严厉惩罚。
其次,相关部门在设计道路时应该未雨绸缪,保证人车分流。例如在香港地区,尽管地少人多、路窄车快,但得益于立体道路网络,尤其是发达的人行天桥系统,行人在香港可以享受极大便捷和安全保障。因此,各地在进行道路设计和改造时,不妨多设计一些跨越干道、连接高楼的天桥,让行人不必和车辆“交锋”,甚至不必“照面”,这或许是减少目前人车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
总之,解决“中国式过马路”问题既需要厘清“车让人”和“人让车”观念的误区和盲区,又需要改善目前道路交通中的客观条件。一边是思维,一边是实践,两者都需要创新,两者都不能偏废。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行人 车让人 人让车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