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食品谣言的背后是情绪焦虑
还记得朋友圈流传甚广的“棉花肉松”吗?肉松蛋糕在水里清洗后,会留下不溶于水的棉絮状纤维,这是“肌肉纤维”,跟棉花“木质纤维”是两码事。不过,有些网友可不这样认为,最近山东青岛就有两人编造传播“棉花肉松”视频,结果被公安部门行政拘留了。
舌尖上的谣言通常是网络谣言的重灾区。除了“棉花肉松”,还有“塑料大米”“塑料紫菜”等,它们往往图文并茂,有些甚至用视频详解,其中不乏名词和数据,因此能传得神乎其神,煞有介事。不过,谣言经过再多包装,也抵不过科学与常识的戳穿。比如“塑料大米”就不合逻辑,因为颗粒状塑料的成本比大米还要高,“塑料紫菜”则属于无视常识,紫菜可吸水、塑料不能吸水,放到水里就知道了。若要较真,有些谣言恐怕并不高明,但谣言的特点就是死而不灭,不管你如何辟谣,它总能卷土再来。所以“谣言止于智者”是非常中肯的看法,不传谣才是辟谣之道。
谣从“口”出,“口”也最容易生谣。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曾推出一期《微信“谣言”分析报告》,结果显示排名靠前的谣言主题是:健康养生、疾病、金钱、人身安全、政策相关、社会秩序、呼吁求救,其中以养生、食品安全等情绪焦虑为主题的谣言占55%。若细分来看,食品谣言还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知识类谣言,比如“小龙虾有毒”“木耳猪血是清肺食物”“木瓜丰胸”等,结论简单粗暴,但又难以证伪,多数人选择“宁可信其有”。另一类就是一些无脑谣言了,比如“甲醛泡香蕉”“吃酸菜鱼感染”等,往往是凭空臆想和捏造,故意夸大和渲染,虽然破绽明显、漏洞百出,但却总能在朋友圈带起一阵阵喧嚣。
一些无脑谣言并不高明,为何总有人轻信它?这里有个人智识的原因存在,比如面对同样的信息流,有些人的甄别和判断能力比别人高,但更重要的,恐怕是一种群体性的焦虑情绪所致。当前,已有很多的心理学实验表明,谣言就像是一种“精神口香糖”,当我们因为信息缺口而生出焦虑时,谣言就有填补信息缺口、缓解内心焦虑的作用。正如罗切斯特理工学院谣言专家尼古拉斯·迪方佐所说,我们通过传播信息,化解恐惧和未知。即便交流的信息是荒诞的,交流本身也能给人一种知晓事态的感觉,来平抚不安。这种信息的缺口、情绪的焦虑,有时候并不止关于谣言本身,而是与整个食品环境有关。
“棉花肉松”在逻辑和常识上讲不通,但并不能让人一下子释怀,你可能选择相信它是谣言,但会倾向于避开食用肉松。表面看来,这是出于对自身的关切,更深层次,原因可归咎到“信心问题”。在今天,仍然时不时出现的食品安全乱象,足以说明市场上还存在部分不良商家和失序行为,这让人无法树立起足够信心。拿部分食品谣言来说,它如果是可行的,会不会就有商家这样做?如果有人这样做,我是不是有可能中招?食品环境说到底就是个信任问题,只要有一个人失信而行,就会造成信息缺口、情绪焦虑,我们只能证明已拆封的是安全的,而不知道下一步会遇到什么。
谣言止于智者,但在一个信息流通充分、信任感爆棚的社会,谣言将有可能减少,至少一些无脑类谣言将会大幅减少。因此,要破解食品谣言,不能光指望辟谣,否则它变的只是包装,不变的还是那股“谣味”——“谣味”何在?它正深嵌在整体的食品安全大环境下,与不安和焦虑为伍,等在寂静处伺机而动。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谣言 食品 焦虑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