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中国书的流变:最早的中国书是简策
原标题:中国书的流变
(本文写作参考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来新夏《中国图书事业史》等,特此致谢)
不久前的“世界读书日”,让读书这个古老话题再次被人们热议。
世界在进步,新的电子媒介形式的出现,让读书这件事变得更加容易。而在历史上,书籍形制的进化其实是十分艰难的,可以说,它和人类文明的发展同步而行。

居延竹简

长沙马王堆帛书

宋版孤本《锦绣万花谷》
1. 最早的中国书是简策
简书是指写在竹木材料上的文字记录,又称简策,它也是我们已知的最早的正式图书形式。我国古代的奠基著作当时都是写在简策上的。
将竹木进行加工以后制成的竹、木片称为简。但是作为书写材料,单片的简是不能容纳许多文字的。因此,一篇较长的文字或一部著作必须连续写在许多片简上。为了防止散乱,以便有次序地阅读,必须将这许多简有顺序地编连起来,这种编连起来的简就成为策(通“册”)。
制简的材料有竹、木两种(产竹的地方用竹,不产竹的地方用木)。用竹制的称为竹简,用木制的称为木简。不过木的体积比竹大,它还可以制成版,每一块版上较之竹简,可以容纳更多的字,不必编连,可单独使用。版,又称为方。写上文字的版,则称牍。所以古代的许多文字记录称为“版牍”或“方策”。
由于写信用的木板,通常是一尺长,所以信札又称“尺牍”。古代的地图也是绘在木板上的,所以至今仍把一国的疆域称为“版图”。
在简书实物发现以前,人们根据古书上“笔削”的记载,曾误认为简上的字是笔写后再刀刻上去的,实物证明是用毛笔写上去的,而非刀刻。所谓“削”是将写错的字,用刀削去错字以便重写,故有“笔削”之说。
简牍起源于何时?据郭沫若的推测,可能在殷代已经出现。不过,从现代考古发现的实物来看,只限于战国和战国以后,而且相沿很久,从上古直到公元3或4世纪,一直作为书写的主要材料和图书的载体。直到东晋末年(公元400年后)才逐渐为纸所替代。
由于年代久远,直接流传下来的简策实物,只能从考古发掘中获得。
古代的发现,原物已不存,有文献可征的共有九次,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次:
第一次发现是在西汉武帝末年,鲁恭王破孔子宅,在宅壁中发现了一批战国时代的竹简。内容是战国时期人们抄写在竹简上的儒家经典,即用古文写的《尚书》《礼记》《论语》《孝经》等数十篇,因与当时的传本不同,故称为“古文经”。从而引起了一场长期的经书今古文经的争论。
晋太康二年(281年),汲郡(今河南汲县)人不准发魏襄王墓得竹书数十车,统称“汲家书”。流传至今的有《逸周书》《竹书纪年》《穆天子传》《琐语》四种,但都不是原本。
当然,以上两次所发现的竹简都未能流传至后世。
近代从19世纪末到1949年共有八次发现。多是汉晋时期的木简,地址均在西北地区,其内容多为古文书、信札及簿册等,图书有《论语》、《尚书》及日历、方书等。其中值得特别一提的是,1930年西北科学考察团在今甘肃额济纳河流域黑城附近,发现汉代木简1万多枚,因该地区原属汉代张掖郡居延县,故称居延汉简。这是1949年前出土最多的一批,内容涉及西北边塞地区的行政、边防、邮驿、屯田及戍卒的日常工作和生活等许多方面。这一实物现存放在台湾。
1949年后,出土的古简更多,除原西北一带之外,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均有所发现,而且数量比以前发现的多得多。仅1996年9月至11月在湖南长沙走马楼22号古井内清理出十几万枚三国时期的吴国简牍,其总数就超过全国历年出土简牍的总和。不过主要是档案文献,不包括图书。
2008年7月,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被称为“清华简”。这批竹简由校友赵伟国从境外拍卖所得后捐赠给清华。至于这批竹简的出土时间、流散过程,如今已不得而知。竹简上记录的“经、史”类书,大多数前所未见。
编辑:杨岚
关键词:活字 发明 印刷术 中国书的流变 中国书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