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孙寿龄:20载刀笔不辍“复活”西夏文化
原标题:孙寿龄:20载刀笔不辍“复活”西夏文化
新华社兰州1月16日电(记者王艳明、程楠)“西夏文化是我国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夏时期就诞生了泥活字印刷术。”头发花白的孙寿龄擦拭着刻有西夏文的泥活字印版说。尽管已74岁高龄,但孙老还经常熬夜工作。
冬日的西北干燥寒冷,时光回溯到900多年前,同样是寒冷的季节,西夏景宗李元昊命大臣创制了复杂的西夏文字。西夏覆灭后,西夏文化也随之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上世纪80年代未,文物工作者在清理甘肃武威亥母洞寺遗址时,发现了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等一批西夏文物。时任武威市博物馆副馆长的孙寿龄对西夏文十分关注,经研究发现,《维摩诘所说经》具有“行距不直、笔画变形、着墨不均、偶有断笔”等活字印品独有的特征。
当时,作为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印刷术,只在《梦溪笔谈》中有文字记载,而没任何文物可佐证。那时国际学术界对我国发明了活字印刷术提出质疑。
根据孙寿龄的重要研究发现,1998年,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主持召开了“西夏文维摩诘所说经印本鉴定会”,专家一致认为,该印本是中国12世纪早期的活字版文献,至于到底是否为泥活字印本,尚待进一步研究确证。
为证明自己的观点,孙寿龄决定亲手复制泥活字。根据《梦溪笔谈》的记载,运用其中记录的方法,反复摸索实验,3年后,他终于成功烧制出泥活字,并复原了有6400多字的泥活字印本《维摩诘所说经》下卷。
“我用反证法证明了毕昇的活字印刷术是完全真实的。”孙寿龄坚定地说。
随后,孙寿龄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文物专家和西夏文化研究专家的高度评价。我国知名西夏研究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史金波称他是“近代西夏文泥活字第一人”。孙寿龄的《泥活字的制作方法》还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被聘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西夏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
为了进一步挖掘西夏文化的奥秘,孙寿龄终日潜心钻研,几十年如一日,担起历史文物研究者的责任。
“目前在国内外,有木版画、铜版画、铅版画,却一直没有泥活版画。关于泥活版画,史书上也没有任何记载,如果能够制作出泥活版画,是对泥活字印刷术的进一步诠释。”孙寿龄说。
为制作泥活版画,孙寿龄又摸索了很多年,直到2013年才正式着手。“泥活版画不同于制作文字,工艺比较复杂,先要用发酵了一年以上的泥制版进行雕刻,通过烘干、加温和烧制才能做成。”孙寿龄说。
经过不断努力,截至目前,孙寿龄制作了40多幅泥活版画,包括宋、明、清及近代的一些人物简笔画。为了让更多人认识和了解活字印刷和泥活版画,孙寿龄还创新性地把字和画结合起来,印制了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除了“泥的东西”,近些年来,兴趣广泛的孙寿龄还开始研究“瓷的东西”,“复活”了西夏瓷器独特的“剔刻釉”制作工艺,成功烧制出了包括酿酒器具、生活用品、文化用具、军事用品等100多件风格独特的西夏瓷器。“武威古城瓷窑遗址属西夏官窑之一,出土的西夏瓷器,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国内罕见。”孙寿龄说。
研究西夏文明必须先了解西夏文字,但西夏文是仿汉字创制,总共流传下来的有6000余字,其结构行体方整,但笔画繁冗,单字较少,书体有楷、行、草、篆四种,目前国内能识读者并不多,会书写的更是寥寥。
“我已经70多岁了,下一步,打算出一本西夏文-汉字的草书字典,进一步丰富西夏文字的研究,让更多人了解中华民族的多彩文明。”谈起复兴文化,年逾古稀的孙寿龄仍激情饱满。(此稿配有图片)(完)
编辑:巩盼东
关键词:孙寿龄 刀笔 西夏


夏威夷火山周边已有19条裂缝 不断冒出有毒气体
阿尔及利亚诞生世界最大草莓派 长度近50米
“巨型发光人偶”亮相沈阳
巴勒斯坦“灾难日”巴多地再现冲突
世界最大无轴式摩天轮正式投用
中国医疗队获赞比亚政府“医疗合作勋章”
国家京剧院推出优秀武戏展演
奥地利国家美术馆举行免费开放日活动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