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进口食品≠安全食品”应成生活常识
食品安全一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关注的重点话题,而为了确保吃得放心,越来越多的人不惜花更高的价钱购买相比之下似乎更“安全”的进口食品。然而近年来,出现质量问题的进口食品数量呈上升趋势,“进口食品”的标签不再是那样光鲜亮丽,“洋包装”之下也可能埋藏着食品安全隐患。(4月24日新华社)
澳大利亚蛋白粉、印尼天然燕窝、比利时巧克力……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以及“互联网+”的盛行,让每一个人与世界,都是联通的。哪怕是地球上另一个角落有自己喜欢吃的东西,也总是可以找到购买的途径,这就是现代社会的便利。而据WTO的数据统计,2011年我国就已成为全球第一大食品农产品进口市场。这样的现实,并不意外,第一,中国人口众多,市场需求旺盛;第二,不否认一些人存在崇洋媚外的情结。
俗话说得好,民以食为天。国人钟爱于“进口食品”,也没有问题。甚至可以说,这还是对国产食品安全问题形势严峻的一种无声抗议。不过,国产食品的安全问题存在隐患,那么进口食品就一定安全吗?未必!根据国家质检总局2016年发布的《“十二五”进口食品质量安全状况》白皮书显示,2011至2015年,各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共检出不合格食品12828批、6.8万吨、价值1.5亿美元,来自109个国家和地区。这样的现实,令人心痛。
是的,因为国产食品引发了一些?;缓蟾恍敖谑称贰笨沙酥?。通过正规渠道获得的“进口食品”,一般来说,问题不大。但问题是,“互联网+”时代能带来一定的便利,也能带来一些隐患。比如,一些人就瞄准了“进口食品”背后存在的巨大利润,然后各种钻制度的空子、监管的空子,只为赚得盆满钵满,至于食品是不是符合标准的,是不是安全的?则不得而知。此外,一些“进口食品”也因为各国标准的差异,同样存在安全隐患,让人防不胜防。
事实上,无论是“进口食品”也好,国产食品也罢,其实没有必要过分地去区分它们。对消费者来说,不管你是“进口食品”还是国产食品,都只有一个要求,也只有一个规范,那就是安全的,对身体是没有危害的,这就够了!这就是说,无论是“进口食品”还是国产食品的不安全,归根到底,都是监管的乏力与不作为。对于问题食品,不能依靠消费者当福尔摩斯,而必须依靠监管部门当“守护神”。
在相关部门做好底线的监管工作之外,还应及时普及常识:“进口食品”从来都不等于安全食品。若是一些人过于盲从与盲目,便很可能吃亏。对待“进口食品”,还是应与对待国产食品一样,保持必要的警惕性与鉴别性,唯此,才能避免成为不安全食品的受害者。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食品 安全 进口 进口食品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