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用仪式为时间贴上标签
购物可以在网上瞬间完成,吃饭可以通过点外卖送到家里,阅读可以通过手机随时获取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我们从一些琐事中解放出来,可以专心从事纯粹的工作和精神生产,然而,这种状态也在某种程度上钝化了我们对生活的触摸和感知。在现代都市快节奏的洪流之中,人们越跑越快,心灵却也难免焦躁不安,离生活内在的充实与宁静渐行渐远。
面对这种困境,最好的办法是让身体回到生活的日常,而一个办法,就是适当的“仪式”。周末时,和家人一起说笑着去菜市场买菜,回来给老人孩子烧一顿美味的午餐;带着孩子一起去书店寻觅书香,对孩子的读书习惯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甚至,只是在家里慢慢沏一壶热茶,让茶的香气慢慢氤氲在整个房间……这些带着仪式意味的行为,促使我们放慢脚步,回归生活,仔细品味生命的美好和温暖。
心灵需要减负。仪式最大的功能,就是通过身体的参与,让自己更加专注,归于平静、重回主体。例如在完成重大工作任务之后,人们常常一起聚餐,庆祝任务完成。在这种仪式性的庆祝中,多日来的紧张和压力得以宣泄,心灵如紧绷的弹簧放松开来,为继续完成新的工作做好准备。在一次采访中,一位专家告诉笔者,他习惯在每天上班前,利用十分钟的时间将自己的文件和资料分门归类、按序整理,同时烧好一壶茶备用,正是这些简单的准备工作,使他为一上午的高强度工作做好了物质和心理的双重准备。
然而,有人认为仪式感强的人很“作”,还有人认为搞仪式是浪费时间。一分钟就可做好的事情,为什么非要那么多步骤呢?殊不知,仪式的意义就在于过程。生活大多数时候是平淡无奇的,今天和昨天、明天很少有质的不同,但是因为有元旦、春节这些节日的存在,因为有节日的仪式存在,让时间多了一个节点,以此沉淀岁月、感恩生活、沉思生命,在仪式中开始一段新的征程。
仪式往往就是这样,它利用一系列或简约或繁琐的步骤,帮助我们为时间贴个标签,让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在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导演陈晓卿利用食物制作的仪式,充分表达了对“食物的敬意和感情”。他用大量镜头讲述了作者如何通过身体的劳动寻找原料、加工食材,将食物的制作、享用过程变成一种仪式:在窑洞里吃着面片汤的老黄,载满芋头的归舟上哼着小曲的老夏,沏一杯浓茶就着紫菜的老李,在这里,食物超越了它本身的温饱功能,以采集、加工、食用的仪式,成为凝聚着无数中国人情感的乡愁,成为中国千年积淀的美食文化的象征。
因此,对于个体来说,仪式是安抚灵魂、放松身心的好方法;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仪式是沉淀文化、形成民族认同感的重要途径。惟有保持生活中的仪式感,才能使得我们在现代化的快车上不迷失、不盲从,形成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路 畅)
编辑:刘小源
关键词:仪式 时间 生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