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现场头条书画现场头条
“云中君和大司命”的遐想
傅抱石与郭沫若
郭沫若对屈原的研究或许可以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1933年,在日本留学的傅抱石与流亡日本的郭沫若相识,并成为挚友。二人除了探讨书画史论以外,文学也是重要的共同语言,其中屈原及其作品,更是二人兴趣的焦点。
全面抗战爆发后,二人辗转至重庆,1942年,郭沫若以创作话剧《屈原》激励抗战,鼓舞群众。这部大型历史剧是由1942年1月2日开始创作,至11日正式完稿,只用了10天。
完成后约三个月,即1942年4月3日由中华剧艺社负责,在重庆市中心的国泰戏院公演。该剧将屈原描绘成一位敢于抗争强暴入侵者的英雄,一个敢于用死来维护尊严的勇士?!肚返墓莩?,令众多的爱国青年热血沸腾,深受鼓舞。更是激起了傅抱石的强烈共鸣。他当时也以绘画的形式,共同唤醒国民的抗战情绪与民族精神。
同样在1942年,傅抱石的壬午画展在重庆举行。这次画展对于傅抱石而言意义非常,其总计展出画作百余幅,其中大量与屈原和《楚辞》相关,同样也是紧扣时代的文化宣传。在傅抱石的创作过程中,郭沬若的《离骚今言译》和其它著述成为傅抱石塑造屈原形象的借鉴,自此之后,屈原形象及其辞赋意境开始成为傅抱石艺术创作中的重要题材。
如果说,抗战时期是郭沫若与傅抱石二人创作屈原题材的第一个高峰期,那么,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为纪念中国爱国诗人屈原、波兰天文学家尼古劳斯·哥白尼、法国作家弗朗索瓦·拉伯雷斯、古巴作家何塞·马蒂四位文化名人,决定在莫斯科举行和平大会的消息,则让傅抱石与郭沫若迎来对屈原研究和创作的第二个高峰。
1953年6月,郭沫若的《屈原赋今译》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他在《九歌·解题》里写道:“……第二种是歌者或祭者向女神求爱,如《云中君》《少司命》(这两位都是女神);第三种是男神向女神求爱,如《大司命》(大司命追求云中君)、《河伯》(河伯追求洛神)……”这种解读,也让原本为祭祀神灵时所唱的《九歌》,变为描述人世间的“神曲”。
“不论是时间上的先后关系,还是画中具体描绘的内容,傅抱石无疑是以《屈原赋今译》为蓝本,创作了《九歌图册》及两幅同名的《云中君和大司命》。”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杭春晓认为。这也就是说,傅抱石有关“云中君和大司命”主题的几幅美术作品均与郭沫若对于屈原及其《九歌》的研究与创作有着直接关系。
1954年2月14日,傅抱石在致郭沫若的一封信中曾说:“数月来除研究工作之外,创作方面为《九歌》之经营,系以我公译文(《屈原赋今译》)为主,从形象表现,唯公译最好设计构图,已完成七幅”。
当然,再创作的表现形式,让作者有了更充足的想象空间。比如在此之前的云中君,在诸多研究和创作中,都将其考证、表现为男性,如宋佚名《九歌图》、元张渥《九歌图》,而郭沫若则将其考为女性。这样的考证结果,令熟知历史的傅抱石非常纠结,不过,他还是最终选择《屈原赋今译》:“约自去冬起,遇暇即执笔为之,全部形象均以《今译》为依归,中间亦曾多次遇到困难(如大少《司命》、《云中君》、《国殇》等章),揆之旧图,出入实多。拙作除《东皇太乙》外,均作年轻人形象,盖几经揣摩尊译精神,未审当否耳?”他在1954年10月23日给郭沫若的一封长信中如是说。
编辑:邢贺扬
关键词:云中君和大司命 遐想 傅抱石 屈原 传统中国文人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