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人物志人物志
潘公凯:道行之而成的艺术探索与人生实践
作人
自幼得到父亲(潘天寿)的言传身教,潘公凯耳濡目染,笃信中国文化关于修身养心、作人为艺的教导,艺术在他看来既源出于人生又汇归于人生,人生才是活生生的大艺。置诸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脉络,艺术形式从来与人世生活密切相关,而人的艺术才具本来就生发于人生共在之整全生命的感知与表达,并且需要整全生命之修持来加以培育与浇灌;这就不能脱离文化修养与心性修炼,甚至不能与德性完全无关,尽管狭义的伦理道德并不决定艺术质量。
潘公凯先生
中国艺术就根本而言,应当通达天地万物并育协和的大道,为艺之人到此境界方始获得最高意义的生命充实、心灵自由。这样一种观照方式与实践路向,千百年来已融入诗文书画乐舞诸艺,融入诗品书论画品乐论诸多评鉴著述,活化为历代为艺之士的身体力行、心领神会,自然构成中国传统文化之习焉不察的生活氛围。
成长于这样的氛围中,潘公凯极其仰慕父亲在艺格与人品上都获益极深的老师李叔同先生(弘一法师,1880~1942),这既是精通书画、金石、音律、诗词文章、戏剧表演的艺术典范,更是把作人看得比为艺重要得多的人格典范。成长环境中有这些先贤的潜移默化,潘公凯从来不把艺术看作一门与人生无关之技术,而是以复其本源的态度观照艺术的源初形象:来自生命并反哺生命的教养之道、践行之道,其实质是作人之道。潘公凯明言自己的看法与父亲完全一致,作人比为艺更难,作人比为艺更重要、更根本。
本着作人之道,以全面发展为目标,潘公凯立足于美术创作,并且保持科技的兴趣、理性的态度,以致善为支柱向着审美与求真的领域不断拓展,探询古今新旧之历时演替,观照中西内外之同步弥散,从时间空间的交织中寻找生成与重建的契机。作为艺术家、美术理论家与美术教育家,潘公凯不仅跨越美术领域不同门类的界限,更转换身份于艺术、学问与行政之间,所有这些,都是其整全存在的充分实现与多维表现,也是其不断进行生命历炼与精神转化的人世修行。
 
	潘天寿与潘公凯,1961年摄于杭州灵隐
写意
画格与人格,在潘公凯这里完全一致。不屈不挠地顽强伸展,承受压力、历经曲折而绵延不断,画如此,人亦如此,这在艺术追求上也得到反映。
传统水墨画在当今面临时代挤迫,潘公凯接过了父亲的衣钵,也继承了父亲的责任感,不仅如实领会传统的形式语言、审美标准,更继承历代前辈在其处身情境中拓展新局的愿力与志向,以期重构适应时代条件的新形式、新气象。
大幅写意画具有的强大冲击力,在现代大型展览场所里体现得最充分,其展示形式亦符合现代欣赏者的审美习惯;全幅画面一举呈现,扩展了观众对于水墨画的视觉感受;作品巨大的尺幅、浓重的笔墨,使其与重彩油画、前卫艺术同台并置,气势分毫不让。这就要求画家具有非凡的掌控与驾驭能力,对于墨色的浓淡分布,笔线的疏密间杂,都要有通盘协调,如统帅指挥战阵、灵活调度,千军万马随其令旗挥舞而盘旋奔突。曳笔游走于巨幅之内,画家全身投入画面舞台,恍若进入自发的周旋运转状态,心随笔运、身与笔化,身心之运作完全契合笔与纸之协同运化,而共同应合于天运,亦即物我浑然同体的自行运动。
	
2014《高秋图》98cm×180cm
	
2007年《新放》180cm×180cm
投入这样大规模调动的身心纸笔一体联运之墨舞,潘公凯实际上在践行一种心性训练与生命能量的训练,既实施对于超大画面的控制,又进行自我控制与自我提升,他在自由抒泻情兴的同时,也在挑战水墨书写的极致。
潘公凯一直认为,传统水墨画在当今时代的生存环境、呈示条件,已与古典时代截然不同,因此需要引入他者的角度与多元的视野,适当吸收新技术、新手段,促进传统文化的转化与创造,既传承其一脉相通之神,又拓展新貌、寻觅生机。潘公凯的一系列尝试,都可以说是一种“创造性的转化”(林毓生)、“转化性的创造”(李泽厚),他以自己的家学与新知、天性与功力,创造性地把古今鸿沟转化为可以沟通的资源,从而为古老传统创造出一条潜含生机的新路。
	
2005 《晨》 34x136cm
究理
潘公凯高度重视中国画的笔墨,尤其注重其精神性。笔墨是中国文化在视觉方面独有的精神表达方式,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传统绘画的文化精神与文化含量。这套独特的视觉语言能有如此重要的文化作用,又要归因于中国绘画很早就启动的精英化进程。
文人画家在汉代就已出现,魏晋南北朝更有顾恺之、戴逵等一批属于士大夫阶层的杰出画家,而且出现了精深的绘画理论与批评专著;唐代及以后,王维、苏轼等人以大诗人兼大画家的身份,有力促进了中国画的文人化进程。文化精英把思想领域的最高成就带入到对艺术的理解之中,直接影响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与绘画艺术的理论深度,这在艺术本体演进中具有重要意义。
潘公凯重点指出,在对艺术的理解与研究中,“理”非常重要,笔墨的独立与之直接相关。“理”涉及主体与客体的互动,既包含主体的意向、意念,也包含客体的内在结构与潜在态势。简言之,从主客协同运作中涌现出来的运行规律,就可称之为“理”,以它为依据去爬梳、归纳那些无常形而有常理的对象,就形成了简练而稳定的程式化语言。“程式”的侧重方面不在于外观特征、类别区分,而在于内部理路与主导关系。笔墨正是在程式化的演进过程中愈益获得独立,逐步成长为中国绘画独有的视觉语言,反过来又不断推动程式化的演变进程。笔墨独立之后就形成了不依附于客观对象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符号自身的审美趣味、甚至是一种意趣,它以富有中国文化精神含量的方式,为人类视觉结构的精致、视觉功能的复杂、视觉感知的敏锐、视觉经验的丰富,作出了无比巨大的贡献。中国传统绘画在艺术本体论意义上的历时推进,其实就是笔墨程式、审美意趣的推进,也是中国历代文化精英通过亲身实践对人类视觉审美能力的推进。
笔墨并不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语言的全部,此外还有中国画特有的章法、造型以及意境等等,但笔墨居于关键、枢纽的地位,并与所有这些组成部分共同具有“书写性”的特征。潘公凯认为自己的作品其实与传统中国画差别极大,但有一点却忠实继承下来,那就是对“书写性”的重视。书写性是笔墨的基本特性,笔墨把书写之美体现得最为充分。独立于客体形象之外,笔墨自身的书写节奏、韵律正是中国传统水墨画的精髓所在,它关系到毛笔的制作与运用、绢帛宣纸的制造与使用,更密切关联于画家执笔书写的身体动感、心灵知觉、情意感受、学识修养、精神气质。书写过程体现为手眼心的协同运作,这是极富美感与愉悦感的生命律动前行。在本质上看,笔墨体现文化内涵与人格精神,画与人统一于知识精英群体的人格理想。作为艺术形式语言,笔墨必然要承载、表达精神内涵,具体说来就是以儒学为主、佛道为辅的人文传统、人格理想,这涉及中华文化深层次的精神追求与价值标准,亦即人如何作人,如何成其为高尚的人。
	
2015《君子见雅图》69cm×420cm
	
2013《残荷如石图》970cm×360cm
问史
“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的提出,源于潘公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对中国画出路问题的思考,具体来说就是针对当时美术界的全盘西化主张,提出了中西两大绘画体系两端深入的学术策略。
九十年代初,潘公凯前往美国考察当代西方主流艺术,深入了解其存在形态、内部结构、现实困境与潜在发展空间,探寻艺术与生活的界限,并以此为参照思索如何建构中国美术的现代形态,如何以中国自身经验为根基,生长出不同于西方现代主义的艺术形态。从1999年课题正式启动到2012年结题出版,潘公凯率领课题组成员先后开展数十次研讨活动,全面考察中国美术现代转型的历程与线索、性质与形态、标准与趋势,把他对1840年以来中国美术发展史的整体把握,对中国现代性经验、问题的理解与反思全部联系起来,使理论构想在反复探问中逐步深化。课题最终成果体现为数十万字的艺术史专著《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北京大学出版社),上千张图片的大型文献图集《中国现代美术之路图鉴》(高等教育出版社),以及由前后九次相关主题研讨会构成的四大本会议论文集(人民出版社)。
潘公凯明确提出:自觉,是判断中国现代美术史上诸种主张、方案之现代性的基本标识;传统主义、融合主义、西方主义、大众主义,合称四大主义,是中国现代美术的基本形态。“自觉”与“四大主义”,构成了“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的基本框架。
为中国现代美术“正名”,这在潘公凯看来是20世纪中国美术研究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必须完成的任务,否则中国现代美术就只能游离于全球性话语之外,最多作为西方美术现代性的边缘例证,成为西方中心之外围的“多元”特殊性表现而已。“中国现代美术之路”课题自觉承担起“正名”的任务,其理论根据已大大超出美术领域,拓展到现代性反思的层面。根据“一切从事实出发”的态度与方法,潘公凯以社会史、社会心理为基础,搁置西方现代性既有的标准模式,提出了未来视野之下的事件突变本体论,以完整容纳、解释中国20世纪的历史进程,使其中涌现的事实、经验、理论得到合适的位置。
	
《融》综合材料装置 尺寸可变
观世
人类文化的异质趋同、高端降解、浓度稀释的大趋势,潘公凯以“弥散”概念来予以总括。
狭义的“弥散”,指的是以欧美为中心的西方文明率先进入现代社会,在世界范围加速扩散,以科技、军事、经济为支撑确立起人类文化体系中的主流地位。广义的“弥散”,一方面包括以中日为代表的东方文化的西传,但在西方中心论笼罩全球的大局势下,影响非常微小;另一方面更为重要,即后发国家经济力量的崛起,带动其文化实力的增强,开始从各个层面影响先发国家,有望逐渐在全球造成受益与反馈的联动态势。
就目前情况看,欧美仍然处于世界文化的领先地位,尤其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借助信息网络的迅猛发展,其文化成就与体系性的知识快速扩展到世界各个角落。潘公凯高度肯定西方对人类文化的伟大贡献,但对当前的某些趋势表示担忧,并借用物理学概念“熵”来形容全球文化的弥散状态。物质、能量、信息在某个场域中的扩散,具有从高阶位向低阶位流动的趋势,这就是“熵”的增值,在文化弥散现象中表现为文化特色削弱、精神价值拉平,等等。随着弥散的波及,历史性的思潮、流派演进就转变为共时性的多元因素杂存;体系性的知识与地域性的文化环境互动,进而与原子化的个体认识混融,形成碎片化、拼贴化、扁平化、匀质化、通俗化的全球性景观。在目前这样加速弥散的处境中,曾经具有开拓精神、精英价值的实践及理念,很快会被低劣琐屑并且没有意义的复制所瓦解。因此需要不断寻找、建构“负熵”的涌流,才能对这种片面性的主宰、同质化的泛滥,构成必要的平衡与补充。深入“弥散”的大趋势,从中探寻新的生长点,这就是潘公凯提出的“生成”,也就是在增熵的洪流中寻求负熵,在趋同于混杂纷乱的无序状态中创造秩序。
	
南极科考站方案设计
编辑:陈佳
关键词:潘公凯 艺术探索 人生实践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贵阳机场冬日为客机除冰 保证飞行安全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保加利亚古城欢庆“中国年”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河北塞罕坝出现日晕景观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尼尼斯托高票连任芬兰总统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第30届非盟首脑会议在埃塞俄比亚开幕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保加利亚举办国际面具节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叙政府代表表示反对由美国等五国提出的和解方案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洪都拉斯首位连任总统宣誓就职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