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人形机器人提示人类存在的意义
【话剧热评·《变形记》】
当哥哥成为机器人,坐卧在床上动弹不得,全家人围绕着他(/它/她),进行着一场关于人与非人、生与死、存在与不存在的哲学辩证。平田导演用西方演员诉说自身文明(二元)的局限,并以东方宗教中的多元并存观点,来接纳一个机器人的存在。
“战争”是一种根本上质疑人类存在的表现,否则就不会有一群人,抱着莫名其妙的憎恨,去杀戮另一群陌生人。弗兰茨·卡夫卡于一战期间写下的表现主义小说《变形记》,及二战之后欧陆兴起的“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都是小说、戏剧家面对真实残酷的战争后,对于人类存在本质的一种提问。
第六届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国际邀演单元,日本青年团与大阪大学联袂推出的人形机器人版《变形记》,编导平田织佐将卡夫卡的经典同名小说,改编成对于人类未来(2040年,地中海战争,南法某平民家庭)存在的思考,可以说衔接了现代主义以来,文学与剧场对于人类的生存或毁灭(to be or not to be?)的持续追问。
原小说《变形记》中主人公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变成一只甲虫,而今日的舞台上,导演平田织佐让格里高尔变成了人形机器人,意象从原小说的人之“退化”(自然)转变为人之“进化”(科技)。在狭小变形视觉的卧房空间舞台上,机器人主人翁坐卧在床上动弹不得,全家三人(父母、妹妹与医生房客)围绕着他(/它/她),进行着一场关于人与非人、生与死、存在与不存在的哲学辩证。
平田导演以他著名的“日常生活口语”风格,去掉多余的舞台表演,向生活的真实靠近,让演员安静地在舞台上进行对话,并以精巧的剧本布局,利用人物的角色建立的同时,进行着深掘主题的对话。参加工会抗争的爸爸,反映着资本全球化下的工人境遇;到难民非营利组织当义工的妈妈,凸显了当今国界之外的人权差异;被全球连锁企业并吞的法国(可丽饼)小餐馆,因为失业而想去当军人打仗(地中海正在战争)以求温饱的妹妹;还有一位始终不相信人会变成机器人的脑科医生房客;当然还有一夜之间,从人变成床上动弹不得的机器人,而不断提问人与机器人之差别的哥哥。
演出最大的特色,大概就是那非常不表演的表演,甚至需要关掉剧场的空调,才能听清楚演员的对话。这是平田导演在其创立的日本青年团,所实验多年的特色,他认为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已经存在巨大的戏剧性,所以他从日本人的生活中寻找,逐渐找出一种安静进行、意在言下、意犹未尽,还充满停顿的日常对话,这种充满日本人“语言”风格的出现,更重要的是主体性的建立,语言就是思想,特别是在以语言为传播媒介的戏剧舞台上。譬如此次跨文化的法国演员扮演中,我们看到甚至是戛纳影后伊莲娜·雅各布,努力以日本人语言逻辑的方式轻声讲法文,以及地板、小板凳茶几的“低”身体姿态,剧场成为(民族)文化的场所,而文化主体性的掌握,更显现在文本思维上。
当哥哥成为机器人,人类的“感觉”逐渐消失之时,众人从生物、医学、社会学、历史、政治等各种角度讨论人类的定义,却找不出一个确实答案之时,妈妈拿出一个伊朗难民写给她的诗《月亮王子》(印度佛教中的神),诗句中描述,我们无法以“身体”与“心”来定义人类的存在,此时哥哥问妈妈,当圣经中的洪水再来之时,诺亚方舟会让它上船吗?哥哥的答案是悲观的,因为上帝只会救自己创造的人类。以上两个观点,彻底质疑了西方文明的二元论观点,并以东方宗教中的多元并存观点,来接纳一个机器人的存在,于是原来想拔掉插头(死亡)的哥哥,最后以看窗外的月亮,找到了活下去的理由。
平田导演用西方演员诉说自身文明(二元)的局限,而答案却在东方(多元),无疑成为本剧最为深刻,关于人类存在的意义思考。
□谢东宁(台湾戏剧导演)
编辑:刘文俊
关键词:人形机器人 《变形记》


雄安“绿色拆除”10小时夷平8000平米建筑
尼日利亚村庄遭袭事件死亡人数上升至73人
亚美尼亚议会选举反对党领导人帕希尼扬为新总理
第71届戛纳电影节开幕
匈牙利新一届国会成立
马来西亚大选即将举行
强降雨来袭 广东多地暴雨预警
纪念“5·12”汶川大地震10周年慰问演出在四川举行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