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史记·资政>晚清风云晚清风云
甲午战争中的六张面孔
甲午战争 资料图
正值甲午战争120周年,随着史料的挖掘和研究的精进,对于甲午战争中一些人物的看法,史学界有了巨大的变化。现就择其要者,略加阐述。
李鸿章:
以前,李鸿章一向被视为“奸臣”,说他在甲午战争中“避战求和,保存北洋实力”。作为总指挥,李鸿章奏报说,北洋海军仅有八艘主力军舰可资海战,且装备过于落后,后勤保障不足。若与日本海军决战,胜负难料。因此他主张舰队“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作为战略威慑来牵制对手,使日军在海上活动始终存在顾忌,并寻机歼灭弱势敌舰。简单地说,李鸿章对北洋海军的判断是,攻固难胜,守则有余。事后看,这个判断是相当客观的。
对中国陆军,李鸿章知道能派上用场的并不多。以淮军为主体的、担任北洋边海防卫的陆军只有5.4万人,其中机动兵力2.5万人。这些为国戍边的勇营部队,却不在国家编制之内,一应吃穿用度均由地方自筹,身份类似民兵。大清的正规军是八旗、绿营,虽近百万却不堪使用,每年还要花掉清廷2000万两白银。这笔钱相当于北洋海军建军购舰的全部费用。
与之相比,日本陆军的机动兵力有12万人,几乎全部投入了中国战场,战时任何一个兵团均在3万人以上,超过中国机动兵力的总和。甲午之战,日本是举国总动员,中国却只是北洋地区总动员。这个是皇帝定的,怪不得李鸿章。
事后来看,李鸿章如果能在自己掌管的洋务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和研发力量,自主生产出像日本那样的重火器、开花弹,或许战场上的胜算能大一些。
翁同龢:
此时光绪皇帝极为信赖的,乃是军机大臣、帝师翁同龢,亦是清流党的领袖。清流党以清廷中枢的京官为主,虽饱读诗书却不谙时务,仅凭道德标准议论时政,任何对外妥协的官员,都会遭到抨击甚至被指为“汉奸”。后世对李鸿章的负面评价,往往是从清流奏章中找到的“史料”。
李鸿章当时的职务是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洋大臣负责北洋(即环渤海地区)各通商口岸的对外交涉以及海防,直隶总督的权限仅及于直隶一省,是地方官员。李鸿章驻节天津和保定,不仅无法直接参与清廷的讨论,甚至未经皇帝召见,都不得擅自入京。
翁同龢为首的清流党,早就对李鸿章等洋务派心存不满,必欲除之而后快。翁任户部(相当于财政部)尚书时,1891年全力推出了外购军火的禁令。甲午战争期间,清流对李鸿章及其海陆部将的无端参劾滚滚而来。这些参劾不管事实是否准确,只看是否惊世骇俗,因此往往极尽编造、夸大之能事。如果编造的故事过于离奇,以致君怒罢官,言官反而感觉十分骄傲,认为自己强项敢谏,满朝清流还会以之为榜样。
因为弹劾者只承担有限责任,奏章的杀伤力甚至超过了日军的炮弹?;淳蠼廊旯笤┧赖断?,海军统帅丁汝昌险交刑部治罪,均拜清流所赐。有篇弹劾李经方(李鸿章之子)甘当日本人驸马的奏折,极为荒诞,翁同龢却大为赞赏,称其写得“绝妙”。将政见之争看得比国家利益还重,这是翁同龢之过,也是他最终被慈禧和光绪弃用的原因。
编辑:曾珂
关键词:甲午战争 李鸿章 丁汝昌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