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争鸣 争鸣
甲午战争120年 当以何种精神致远
同样甲午年,120年前,7月25日,丰岛海域,异国不宣而战,袭击中国运兵船,触发“甲午战争”。
中国近现代史看似不那么复杂,但完整读、认真读、仔细读不容易。甲午战争,不止海战、还有陆战,以异国获胜、中国惨败结局。
近现代史,甲午战争不是中国第一次蒙羞、不是最后一次。
大家如今之所以情绪胶着于那一个东邻异国,部分因为自甲午战争开始,它对中国危害最厉。
1894年8月1日,中国和日本正式宣战。中方在宣战诏书中指认对方“不遵条约,不守公法……专行诡计,衅开自彼”,而对方“天皇”在宣战诏书中声称中方“狂妄已极”,因而准备以战争方式“维持东洋全局之平和”且“宣扬帝国之荣光”。
对方这种口吻或笔调,以后多次出现,作为侵略借口,直到1945年、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那年。
我这一辈人,迄今看过两部电影故事片,以甲午海战为题材,一部《甲午风云》,1962年出品;另一部《1894·甲午大海战》,2012年出品。第一部,现在没有太多印象;第二部,留下深切印象。
留印象情节之一,是北洋水师“致远”号巡洋舰管带、或称舰长邓世昌严守条例,即使和平时期、即使战舰停靠码头,坚持住在战舰上。
情节之二,9月17日下午,大东沟海战3个小时后,“致远”号中弹起火,邓世昌决意冲撞敌方主力舰“吉野”号,意图与对手同归于尽……失败,他落水,不接水兵抛来救生圈;爱犬试图救他,他与爱犬一同沉海。
电影画面以外,据记载,邓世昌那天有言:“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那场海战,“致远”号官兵大约250人,获救7人。
电影情节或许出自虚构,身边故事却真实感人,同样留印象、落眼泪。
与《1894·甲午大海战》出品同年,涉及中国第一艘航空母舰,一位教官告诉我:为改装那艘航母,他有两位朋友,担当分系统主设计师,连续几年不回家、出差在外地、吃住在战舰。那位教官说,朋友不会讲述自己那些故事。
历史与现实,虚构与真实,似乎遥远,其实切近。原因在于,过去120年,几辈人、几代人有相同情结,更有相同意志、相同毅力、相同付出,以至生命付出,包括第一艘航母所配备舰载机研发项目主管罗阳。一定程度上,或许精神层面上,罗阳之所以是罗阳,是他所作所为,以至殉职,不孤独。
第一艘航母,或者其他军事项目,可以为中国人提气,更应该为国人立志。
与10年以至20年前相比,读中国近现代史,重温1894年甲午战争或者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沦陷、1937年北京卢沟桥抗战或者同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我不愿意收获一种悲情,而愿意感悟一种激情。
如果说120年前甲午战争与77年前抗战相比有什么本质差别,那就是:面对同一个敌国,前者是中国军人保卫清帝国“皇土”,虽然有邓世昌等义士,依然与全民无关,所以最终以《马关条约》割让疆土和利益;后者是举国动员,全民抵抗,保卫家园。
120年后,共和体制,国民觉悟;民意分量,前所未有;国力体量,经济和军事,在中国东邻之间,已经逆转:不是中国把对方当假想敌,而是对方把中国当头号假想敌。
现在这个阶段,国人对历史带着深沉认知、带着感悟自省、带着梦想憧憬、带着振奋行动,远比对东邻保持愤恨、对争议依然纠结更有益,更能看清自己前行方向,避免停留在历史悲情中。
邓世昌那艘战舰,名为“致远”,寓意在今日。
民族致远、国家致远,不可以指望异国,包括东邻理解、赞同和支持。致远,依仗国人全体合力,理应可以做到,足以告慰120年前英烈。
编辑:曾珂
关键词:甲午战争120年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