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专题>2019精准扶贫在行动>精准要闻 精准要闻
广西: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
本报记者/廖庆凌 徐顺东 谌贻照采写 通讯员/苏航 曹龙 任上腾 记者/廖庆凌执笔
“我们莲花村到今年已种植黄腊李1600多亩,苞谷李800多亩,村民人均收入从以前不到2000元,到现在已经超过6000元,李果产业成了我们村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近日,南丹县城关镇莲花村委副主任韦全吉说。
几年前,城关镇莲花村被认定为贫困村,各类农业产业基础设施薄弱,并属于低丘陵地带,当地村民基本靠外出打工挣钱,干一天就有一天的收入,没活干就没有收入,不仅十分辛苦,收入不多也不稳定?!胺⒄共挡攀歉局?、长久之计?!贝甯刹亢凸愦蟠迕翊锍闪斯彩叮龆ɡ酶骷腋骰兄玫纳降刂种菜?。今年莲花村21户种植李果收入均超过1万元,其中3户为贫困户,最多的一户收入达10万元,苞谷李和黄腊李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致富果”。
自开展脱贫攻坚以来,河池市精心实施“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增强“造血”功能。各县区从“十大百万”产业中选出5个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还可自主选择其他2个作为全县扶贫支柱产业,构建县级“5+2”特色产业全覆盖的格局。这一布局既保障了“十大百万”产业规?;?,又保持各县产业发展的灵活性。
“南丹黄腊李、苞谷李品质好,价格高,发展空间大,是河池市重点发展的‘十大百万’产业之一的‘三特’水果。”河池市副市长李凤云说,“‘十大百万’产业已成为河池贫困群众稳定的、持续的增收来源。”
河池市扶贫产业发展,是全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广西探索构建了“县有扶贫支柱产业,村有扶贫主导产业,户有增收致富产业”的扶贫产业体系,目前全区发展有县级“5+2”特色产业的贫困户占有发展能力贫困户总数的92%以上,
贫困村“3+1”特色产业覆盖了96%以上的有发展能力贫困户;在全区已脱贫的450万人中,有426万人通过产业帮扶,发展产业实现增收脱贫,占脱贫人口的94.67%。通过推进产业扶贫,一批扶贫产业已成长为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优势特色产业;全区糖料蔗产量占全国的六成以上,桑蚕茧产量占全国的一半,多种农林产品产量居全国第一位。
千亩良田,风吹桑浪……在凌云县“泗水缤纷”田园综合体产业核心区平怀村,一片普通的桑园在引入景观创意和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之下,不仅实现了农田高质高产,还成为当地别致的旅游观光景点。
“我们平怀村有桑园8600亩,316户从事桑蚕产业,去年户均养蚕收入5.17万元。现在对桑树品种进行改良后,桑园除了养蚕还能卖桑葚,一年每亩同比增收约4500元。”凌云县下甲镇平怀村党支部书记郁再俭说,“蚕桑+果桑”、“桑枝+食用菌”、“农业+旅游”的发展模式带来可观收益,更坚定了平怀村脱贫奔小康的信心。为了把巩固提升精准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起来。凌云县以下甲镇平怀村为核心,打造连片的万亩桑蚕现代农业产业,构建“桑叶桑蚕-桑葚鲜采-桑果制酒-桑枝育菌-蚕茧制丝-桑园造景”的桑产业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现代产业模式。
“这种带贫机制在全区已经全面推广。”自治区脱贫攻坚指挥部相关负责人说,广西以创建产业示范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模式,采取直接帮扶、订单生产、土地流转、股份合作、务工就业等形式,直接带动了36.48万户贫困户发展生产增收。目前全区5379个贫困村中有5370个贫困村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或产业示范基地(园)覆盖,基本实现“一村一新型经营主体”或“一村一产业示范基地(园)”。
三江侗族自治县八江镇平善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张继存,上有年迈的父母,下有一个未成年的小孩,不便外出务工,只能在家务农,生活比较困难,被识别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来,他到该县的茶业公司就业,主要工作是管护茶叶基地,一家人就业,全家成功实现脱贫摘帽。
就业是民生之本、脱贫之要。近年来,我区在城乡各地扶贫产业链上建立了一大批“扶贫车间”,为大量贫困群众创造就业机会,通过就近就业增收脱贫。
关键词:抓住产业扶贫牛鼻子


湖北迎新一轮雨雪 动物“花式”过冬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