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报刊亭里的尘世故事:保留着一座城的温度和味道
报刊亭里的尘世故事
曾经,报刊亭是城市的风景:干净整洁的马路旁,《读者文摘》《知音》《ELLE》,一帧帧漂亮的杂志封面立体妆点着小亭门脸,《北京晚报》《法制晚报》《北京青年报》,横台上是一摞摞的报纸。如今,人们获取信息知识的方式在变化,传统报刊亭生存空间越来越窄,面临着要么转型升级要么彻底消失的抉择。
小小一座报刊亭,容纳了多少尘世故事?城市报刊亭又该如何走下去?
寂寞 为了读者的坚守
经营报刊亭14年的北京摊主张洪武说:“我刚干的时候,晚报一天能卖150份,现在少多了?!币晃幌赂?0年一直在北京崇文门经营报刊亭的女摊主感慨:“从前,报纸一到要排队,现在可看不见这样的景象了?!?/p>
还依靠着报刊亭的几乎都是老人。不擅长使用手机的他们,利用报纸了解新闻。他们有的因为住家不在报纸投递范围,不得不跑到很远的报刊亭买报,还有一些不订报,更喜欢去报刊亭买报,顺便锻炼身体,还可以找老友聊天,体会“存在感”。
太阳炙烤下的盛夏下午,厚重的热气让人难以呼吸。一位老先生慢慢走到北京金台路街道报刊亭前,发现当天报没到,就和笔者聊了起来。他叫孙蜀光,80岁了,每天下午,他都会坐公交车来这里买《北京晚报》,“要是老不来,我就坐在旁边快餐店里,透过玻璃看着,送报的一来就出去,第一时间买?!北ㄖ剿偷搅?,递去1块钱后,老人把报纸小心翼翼地折好,放在布袋中说:“买完就踏实了?!?/p>
谈起报刊亭越来越少,老人很担心:“如果这个也停了,那我就没晚报看了?!辈坏?0岁他就开始看报,几十年已经成了习惯?!澳鞘焙蚱锍德虮ɑ乩?,全家老人小孩都等着看新买的报纸?!毕衷冢幢ǖ闹皇O滤退习?。

太原写着“公用电话”的报刊亭,王全根已经经营了20年。宁若鸿 摄
王全根在山西省太原市老军营东巷经营报刊亭已20年:“现在光靠卖报纸,连一个人的饭钱都挣不下。”一些年纪大的读者过来买报时常和他说:“你可坚持住??!”他答应一句:“行!我给你挺住哇。”有些岁数大的老人订报,家人没时间取,他还会每天送到家里,“但送着送着,有些老人就不在了,”他语气变得落寞。
这个写着“公用电话”的报刊亭是他最熟悉的生活,坚持不卖水不卖食品不卖玩具,只卖报刊,他在这间亭子里“挺住”了。
情谊 “和自己亲人一样”
像一位深夜食堂的老板,报刊亭静静坐落在路旁,看人来人往,款待着每一个买报、问路、换零钱的读者或是旅人。

同仁医院旁报刊亭,摊主李勇和读者。宁若鸿 摄
在北京同仁医院旁经营报刊亭的李勇,和一对老夫妻很熟。女儿结婚另过后,老头每天早晨到公园打完拳,回家路上会和摊主说起年轻时当兵的经历和转业后的工作,老太太每晚遛狗时也会到报刊亭找李勇聊家常。老夫妻每周要看电视报,李勇会专门留一份给他们,“其他卖完了也不会卖这份”,颇有一种替自家父母着想的自豪。在这窄窄的巷子里,三人构成了稳定的三角形,支撑着相互的生活。
在朝阳公园旁经营报刊亭的刘洪武谈起认识了十几年的一位读者,眼神很温暖:“有个男孩,从初中就开始买《游戏机》。现在他估计有三十五六了,家也搬到郊区,但还订着这本,每个月开车来取。时间长了,就和自己亲人一样了。”从山东来北京的这些年里,这些每月一见的老顾客也是他的依靠和陪伴。
更多时候,买报人与卖报人的默契都在不言中。读者一掏钱,摊主已递上他要的那份报纸,一气呵成,“不用说话就知道他要买什么?!?/p>
读者 “承载青春的回忆”
刚刚大学毕业的付堞在四川南充当小学语文老师。从5岁到如今的22岁,去报刊亭买杂志的习惯从未改变。高中时有时忘带钱,她会让报刊亭的阿姨帮忙留一本《故事会》和彩版《青年文摘》,“阿姨会一直给我留着,她知道我肯定会来的?!本」苣嵌紊钜丫咴?,但和阿姨对话的情景依旧鲜明。
在石家庄读书的王伊(化名)最近想买本时尚杂志,可以前熟悉的报刊亭不见了。最终,她费了很大劲才找到另一家。王伊不禁想起儿时的憧憬:“小时候我一直觉得老了以后开家报刊亭很惬意,下雨的时候看着街边的人匆匆而过,特别有感觉。今天我觉得报刊亭的存在更有意义,可以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做一个缓冲,比如等车、下雨或者等人时买一本书看,而且抬头就知道最近上新了哪些杂志,流行什么?!笨傻北晃实狡绞钡脑亩料肮?,她坦言还是喜欢网上买书,相对实惠。这次也是因为那本杂志在网上售罄了,才想到找报刊亭。
社交媒体上,不少人感慨报刊亭“承载着青春的回忆”“代表着逝去的时光”。陪着一代人长大、变老的报刊亭,不仅收藏着人们的青春和回忆,也保留着一条街、一座城的温度和味道。
畅想 报刊亭未来在哪里

朝阳公园旁,刘洪武和他的报刊亭。宁若鸿 摄
在朝阳公园旁经营报刊亭的刘洪武感觉,现在导航普及,问路的人少了,但买水、换零钱的人越来越多?!坝械墓暗降靥诼飞厦皇裁幢憷?,如果报刊亭没有水,人们一路渴着回家,挺难受?!?/p>
夏天,对于在烈日下口渴的路人,报刊亭是绿洲一般的存在。看来,报刊亭自身附带便民功能。
现在,北京的报刊亭都挂有“报刊亭便民服务”和“北京旅游咨询”的标识,摊主们也有了统一的蓝色制服,很规范。李勇在回答为什么会做报刊亭时,真诚自豪回答说:“这是一种文化?!?/p>
逐渐变少的报刊亭让家住北京的作家荦平买报不方便,她认为:“我们不应轻易放弃这经由多少从业者历经艰难而形成的、来之不易的文化传播渠道。提倡纸质阅读,就应该有售卖纸质刊物的渠道。看报是中老年人多年养成的阅读习惯,不要小看他们持守的这一习惯,它甚至会成为整个家庭日后的阅读传承?!?/p>
“报刊亭的衰落,并非由于经营的产品内容陈旧落后,主要是因为数字信息化浪潮的逼迫以及经营层面转型、升级不够造成的。”国际关系学院文化与传播系教授高玉昆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数字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城市传统报刊亭出现衰落。但报刊亭是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营造了市民读书看报的学习氛围,应该努力使这些载体发挥作用,进而增加城市的人文味道。
未来,报刊亭应该如何走下去?高玉昆提出,政府方面应制定优惠政策,加大资金的扶持力度,报刊亭自身应努力跟进网络化、电子化进程,进行更高层面的优化组合,如组建连锁店经营模式,标准统一,丰富服务内容,店面设计上更吸引人们眼球。“我们应将报刊亭打造成为以信息化、便民化、标准化为特色的综合公共服务平台。”高玉昆说。
报刊亭是文化空间,如能将纸媒和数字媒体相结合,文化和文创产业结合,“立体”的报刊亭或许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叶晓楠 宁若鸿 谭贵岩)
编辑:付振强
关键词:报刊 经营 报纸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