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闻 要闻
日经新闻为何大手笔收购《金融时报》?
原标题:日经新闻为何大手笔收购《金融时报》?
新华社记者许缘 乐绍延
?。玻橙胀恚毡揪眯挛派纾ㄈ站挛牛┬家裕保叮埃耙谌赵ǎ泵涝己希保玻橙赵┦展号嗌牌煜隆督鹑谑北ā?,这是日本媒体集团最大规模的海外收购案之一。日经新闻为何大手笔收购《金融时报》?原因当然不是后者报纸版面颜色与日本人爱吃的三文鱼相似这么简单。
英国《金融时报》创立于1888年,是全球知名财经媒体,2014年日发行量为72万份。日经新闻是日本最大的媒体集团之一,主要发行《日本经济新闻》等报刊。
从两者的财务报表来看,2014年日经新闻销售额达3000亿日元,但净利润仅为102.9亿日元。截至2014年底,日经新闻现金储备为1030亿日元,加上有价证券等资产也不足1400亿日元。而《金融时报》去年利润约为46亿日元。由此可见,日经新闻的现金流还未充足到购买《金融时报》的地步,同时收购价格也远超《金融时报》的实际盈利能力。
既然如此,日经新闻为何还要收购《金融时报》?分析人士认为,日经新闻主要是考虑到其全球化战略以及新媒体时代扩大数字业务的需要。在这两方面,《金融时报》能够为日经新闻带来的潜在价值远大于直接的现金收益。
作为日本最大的财经类报纸,《日本经济新闻》在本土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日本商界几乎人手一份。日经新闻还拥有超过50家持股份额逾50%的子公司和约10家持股份额20%以上的关联公司,经济实力不容小觑。
不过,这样的优势地位却仅限于日本国内。作为一家日本企业,日经新闻使用的主要语言是仅在日本通行的日语,主要发行地也集中在日本本土。随着日本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和读者数量减少,日经新闻本土销量下滑,亟待开拓海外市场。
日经新闻近年来不断尝试全球化,包括2013年创办英文杂志《日经亚洲评论》及2014年9月向美国硅谷创新企业印象笔记注资2000万美元等,但这些举措收效并不明显,对欧美市场也未产生较大影响。
来自英国的《金融时报》虽然订阅量和销售额均无法与日经新闻相提并论,但它超过三分之二的付费用户来自英国以外,不仅在英语世界用户远远多于日经新闻,而且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也更为深远。收购《金融时报》将有利于日经新闻打开欧美市场,寻求新的增长点,符合其全球产业布局战略。
此外,《金融时报》中文网在中国的本土化相对成功,接受度和知名度均高于日经新闻中文网,这对一直未能广泛打开中国市场的日经新闻来说也十分具有吸引力。
移动互联网时代,人们获取新闻的途径越来越多样化,这使得全球各大传统媒体面临严峻的经营环境和痛苦的转型过程。在应对数字化趋势方面,《金融时报》走在了日经新闻的前面。该报于1995年推出电子版,截至目前数字订阅用户占其总用户的70%,免费注册会员也达到240万人。而日经新闻2010年才开始运营电子版,在今年6月份约273万份发行量中,仅有43万份为数字订阅。
根据日经新闻的数字,在收购《金融时报》完成后,该报电子付费用户将大幅提高至93万人,令该报有望超过《纽约时报》的约91万人成为全球电子付费用户最多的媒体。同时,日经新闻的报纸发行量也将超过《华尔街日报》两倍以上。
早稻田大学商学院教授根来龙之评论说,这是一起“左右日经新闻未来”的收购。他认为,《金融时报》成功推进的电子版收费模式正是日经新闻期待的理想模式,为日经新闻未来推进电子版提供了参考。
不过,对于日经新闻来说,收购《金融时报》也并非没有风险,首先感受到压力的将是其资产负债表。收购《金融时报》的价格超过了日经新闻去年净利润的15倍,能否拿出如此巨额的现金以及在收购完成后如何应对现金流压力将是日经新闻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另外,虽然来自亚洲的日经新闻与来自欧洲的《金融时报》结合可以产生全球效应,但后续的过渡与整合等管理问题以及报纸内容的分配和设置,特别是如何维持《金融时报》的高品质和客观性等问题,都将考验日经新闻高层。三文鱼粉色的《金融时报》究竟能否为日经新闻带来好运,未来还有待观察。(完)
编辑:玄燕凤
关键词:日经新闻 收购 《金融时报》


球迷风暴
毕业啦
斯里兰卡“螃蟹部长”的美食故事
格鲁吉亚新总理和内阁赢得议会信任投票
美商务部批准首批钢铁产品“232”关税豁免申请
联合国总部举行“国际瑜伽日”活动
中国美食节在特拉维夫举行
匈牙利国会通过“阻止索罗斯”法案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