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资讯资讯
苏木这种外来香料曾是海上贸易的宠儿
苏木这种外来香料曾是海上贸易的宠儿

郑和下西洋对中国香料进口意义重大
广州进口史录
对香气的迷恋,是人类一种基于生理舒适而造成的愉悦心理。这种迷恋,也就造成了东西方对采购各种香料的热衷。
当然,东西方社会对香料的热衷有所不同,品种也有差异。古代经广州港进口的香料种类繁多,既有一两香料一两金的龙涎香,也有大宗产品,比如胡椒、苏木。
苏木这种东西,到宋元之后逐渐成为重要的进口商品。围绕着它的,又是怎样的故事呢?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松竹
进口香料量大利高
广东市舶太监铤而走险被抓
苏木原产印度、缅甸、越南、马来半岛及斯里兰卡等地。在今天,我国云南、贵州、四川、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等地有栽培;云南金沙江河谷(元谋、巧家)和红河河谷有野生分布。它是豆科植物苏木的干燥心材,味甘、咸,微涩,气微无臭。中医认为,它具有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淤痛诸证。
明代苏木的进口达到了高峰,其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这一时期海上丝路的高度发展;另一方面,中国人对苏木效用及产地的了解也很重要。当时留下来的史料中,记录苏木的地方非常多。比如,明朝人申时行所著《万历明会典》,俞大猷的《正气堂集》,都写到它。洪武十年(1382),爪哇贡物中,有胡椒7.5万斤;洪武二十年(1382),真腊贡物中,有香料6万斤,暹罗有苏木1万斤;洪武二十三年(1390)暹罗贡胡椒、苏木、降真等17.188万斤。这些香料均是朝廷需要消费的高级珍贵品。据史料,仅太医院一次就需要用香料5170斤。正统初年,内府供岁用香蜡达到3万斤;弘治六年(1488)增至8.5万多斤,弘治十六年(1503年)又增至20万斤。
苏木和其他种类的进口商品一样,主要通过浙江、福建、广东三个市舶司进入中国。其中广东市舶司管辖的广东口岸,又是最大的进口渠道。当时在广东市舶司任职的市舶太监,为了博得皇帝的欢心,大力建设仓储设施,集藏“海外珍异诸物”,以便随时进奉。成化十九年(1483),市舶太监韦眷主持广东市舶司时,就曾有“广东布政司进官库苏木四万四千六百余斤”的记载,量非常大。由于囤积太多,到成化、弘治年间,“椒木、铜鼓、戒指、宝石溢于库”。这种便利条件和高额的利润,令一些人利令智昏。嘉靖元年(1522),广东市舶太监牛荣为获得更多珍异宝物出卖获利,竟然知法犯法,指使家人蒋艺山、黄麟等“私自收买苏木、胡椒和乳香、白蜡等货”,运到南京去卖给有钱人,结果被刑部发现。刑部将苏木39.9589万斤、胡椒1.1747万斤没收,判蒋艺山等人死刑。
最大的香料市场
育出豪富的香料家族
在近现代农业技术大规模推广之前,香料长期是富裕阶层才能享用的奢侈品。所以,唐朝政府把香料划归“禁榷”物资之列,由国家统制。宋代也因香料“利最博,故以官为市”。凡载有香料的船舶进港,“非出于官库者不得私相市易”,即通过官方垄断经营,获取超额利润。有资料显示,南宋时期,香料的进出口额占了整个国家额度的四分之一,可见当时人们用香的繁盛。宋代宫廷中还设有“香药库”,专门负责管理外国的进贡之物以及市舶而来的香药、宝石等奢侈品,其负责官员为“香药库使”,约为正四品官员。
古代进口的香料由于来源地的缘故,阿拉伯商人在贸易中居于重要地位。不少人因为买卖兴隆发了大财,有的甚至因此飞黄腾达。如南宋时曾任泉州市舶司的蒲氏家族,即世代以香料为主业之一。家族先祖据说亦曾在广州从事香料贸易。岳珂在《桯史》中记载:“番禺(今广州)……其最豪者蒲姓,号白蕃人,本占城之贵人也……而大富盛甲一时……堂中有四柱,皆沉水香,高贯于栋,曲房便榭,无论也。”
明清时虽然有海禁政策,但香料的进口仍然没有停止。约在明中期以后,葡萄牙人也成为香料进口的主要经营者。葡萄牙商船以侵占的满剌加(今马六甲)为依托,频繁往来于澳门及南洋群岛、马来半岛、印度洋沿岸港口之间,向中国输入了大量的生活用及调味用香料。
16世纪至19世纪初,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香料市场,东南亚大部分香料都销往了中国。中国、欧洲和东南亚商人都忙于香料贸易。16世纪中国进口胡椒最多时每年5万袋,约2000 吨,约占印尼胡椒总产量的5/6。荷兰、英国、美国还从广州运载中国香料回国。如1685年,英人格勒曼担任“伦敦号”和“武斯特号”的第一大班,用公司账号购买商品回英伦投资,其中就包括大量的香料。1704 年“肯特号”从广州黄埔返回伦敦,货物当中也有大量的香料。有学者评价:“不知不觉中,广州成了名副其实的早期东南亚香料的集散中心”。
从豪富到民间日常
香料真正融入生活
中国古代的著名文人们大多歌咏过香。而对外来香料的歌颂,比较多地出现于唐宋之后,这是和进出口贸易的结构有关的。仅以唐朝为例,王维、杜甫、李商隐、刘禹锡、李贺、温庭筠等都写过不少这方面的诗。如王维“少儿多送酒,小玉更焚香”,李白“横垂宝帏同心结,半拂琼筵苏合香”,白居易“对秉鹅毛笔,俱含鸡舌香”,杜甫“香飘合殿春风转,花覆千宫淑景移”。宋代苏轼、黄庭坚、辛弃疾等也如是,而且他们还比前朝更进一步,喜欢自己动手制香。苏轼曾专门合制了一种“印香”(即调配的香粉),还准备了制作印香的模具、檀香木刻等送给苏辙作为寿礼?;仆ゼ?、陆游也常合制香品赠送友人。
学者刘祥学指出,明代海外香料来源的地域范围不断扩大,香料贸易线路不断向西延伸,郑和下西洋之前,与明朝建立朝贡关系的主要是周边亚洲国家,进贡香料的则主要以东南亚国家为主。郑和下西洋后,香料贸易随之向西延伸。郑和率领的船队,出使到哪里,香料贸易就延伸到哪里。随着郑和的远洋开拓,印度洋北部地区诸国所产香料遂通过朝贡、私人贸易流向中国。
随着国外进贡的胡椒数量越来越大,明廷国库积聚的香料越来越多。明英宗正统初年,一次即敕“南京守备太监王景弘等于官库支胡椒、苏木共三百万斤”。至明武宗时,明廷开始对满剌加、暹罗、爪哇等国输往明廷的胡椒、苏木等香料,公开征税,刺激了广东沿海一带香料走私贸易发展,如广东布政司参议陈伯献称:“岭南诸货出于满剌加、暹罗、爪哇诸夷,计其产,不过胡椒、苏木、象牙、玳瑁之类,非若布帛、菽粟,民生一日不可缺者。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勾引诸夷,为地方害,宜亟杜绝?!?/p>
至明末时,广州一带的海外香料贸易仍十分兴盛。时人屈大均称,“广州望县,人多务贾与时逐,以香、糖、果、箱、铁器、藤、蜡、番椒、苏木、蒲葵诸货”,“南走澳门,至于红毛、日本、琉球、暹罗斛、吕宋,帆踔二洋,倏忽数千万里,以中国珍丽之物相贸易,获大赢利”。
当然,香料作为贸易商品,其进口数量的多寡主要还是由市场本身的需求决定的。宋元以来,香料进入平民的日常生活,市场需求极大,香料供不应求,这是国外香料源源流入的内在驱动力。所谓“胡椒、苏木之属,民之所资也”。
有学者指出,香料作为世界性商品,无意间充当了联通中国和世界的角色。虽然总体上看,古代香料的流动以从西洋、中亚地区以及南洋各国流向中国为主,但产自中国的麝香、丁香等香料,也流向了其他国家。这是一种双向互动的交流,是人类历史上的壮景。
编辑:杨岚
关键词:香料 苏木 贸易 海上贸易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