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收藏·鉴宝>收藏鉴宝头条收藏鉴宝头条
第一封飞越海峡的邮政信函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岸邮政同仁,历经整整30年,海峡阻隔,飞鸿罹断。
这是30年后第一封飞越海峡的邮政信函,说起这封信函,背后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1979年1月1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通篇高屋建瓴,郑重宣示了争取祖国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两岸关系发展由此揭开了新的历史篇章。同时,时任国防部长徐向前发表了关于停止自1958年开始对大金门、小金门、大旦、二旦等岛屿炮击的声明。大陆接连释放出的善意,使海峡两岸的紧张关系开始缓解,两岸邮政部门的交流沟通也成为必然之势。
根据中央精神,原邮电部决定,以大陆邮政总局局长的名义,向海峡对岸的“中华邮政总局”局长写封信表达节日问候。时值1980年的年底,这项工作就交给了邮政总局国内业务处来完成。鉴于对方目前仍畅行文言文的文体,且使用繁体字。国内业务处经研究,就安排处内擅长书写繁体字的工作人员程湘钦来起草。为了使文章准确,不出纰漏,经与部内相关部门研究,确定信件的主旨为:简短,礼节性,互致问候。时间要求,要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前寄达。翌年新春大年初一的日期为1981年2月5日。
信件起草后,经与部内相关部门推敲、修改。最后由时任邮电部副部长兼邮政总局局长的阎晓峰签发。签发的时间为:1981年1月27日。
信件的全文如下:
台北邮政
“总局长”先生:
值此新春佳节之际,我谨代表大陆全体邮政职工并以我本人的名义,向“总局长”先生和台湾的邮政同仁致以节日的祝贺!
分住在大陆与台湾的全国人民,都渴望尽早建立直接互相通信联系,作为大陆和台湾的邮政人员理应为全国人民提供直接通邮服务。让我们积极采取措施,创造有利条件,为早日实现大陆和台湾的骨肉同胞直接互通音信而努力。
邮电部邮政总局局长
阎晓峰(签字)
一九八一年一月二十七日于北京
(文中引号为编者所加)
在这里,不能不介绍一下阎晓峰同志。由于阎晓峰因病去世较早,所以不少人对他不太熟悉。
早在红军时期,阎晓峰就参加了革命。抗日战争爆发后,阎晓峰毅然参加了牺盟会敢死队,并被任命为大队长,与敌人展开斗争。新中国成立以后,历任山西省邮电管理局局长,邮电部邮政总局局长,邮电部副部长。1984年因病去世。阎晓峰在签发这封信时,已被提拔为副部长,但还兼任邮政总局局长职务。
阎晓峰个子很高,身板魁梧,操一口浓重的山西口音,常年穿一身洗得发白的灰色中山装,脚下一双松紧口黑布鞋。他在山西农村的亲戚比较多,又多生活在老区,家境都很拮据。每次发工资,都要给我这个做秘书工作的人开列一个条子,上面列着各个亲属的姓名地址、汇款的金额。由我到邮电部对面的六部口邮局,一一汇走。每次汇款总的金额,几乎占去他工资的一半。
当时邮电部的秘书,都有一个习惯,每天8点钟一上班,都要到存放文件的柜门里取出呈送的文件,以及信件、报刊等,及时送阅。大约是1981年3月的中旬,早上在取文件时,突然,一封黄色牛皮纸信封跳了出来。没错,这就是阎晓峰签发的寄往台湾的那封信!
信封的正面,寄件人和收件人地址均用用毛笔书写。收件人:台湾台北邮政总局。寄件人:北京邮政总局。
左上角盖有红色“邮政公事”戳和“航空”戳。右上角在贴邮票处贴有邮件挂号条。号码为:0415。挂号收寄局为:北京31支,即北京六部口邮局。在寄件人名址的上方,销有出口局的收寄戳:北京31支,1981.1.31.20。
按常理,转趟取回的邮件,当天要销票出口。目前尚不清楚的是,阎晓峰1月27日签发的公函,为什么1月31日才送至邮局?
正面很醒目的还有一个红色的戳记,图案是一只手臂,手的前方指向“台湾”两字。手臂上刻有英文字:refused(拒绝)。手上的字体略小:tosender(退寄件人)。大拇指上也刻有英文,但十分模糊。这个红色的戳记指向台湾,看来是搞错了,所以此人又用蓝色的圆珠笔,从台湾、台北收件人名址处,画了两个箭头,指向寄件人:北京邮政总局。
奇怪的是,信封正面的上方,用同样的圆珠笔画了3个小方格,每个方格都画了对角线。这些方格与公函毫无关系,为什么画这些方格?是什么情况下画的?我分析,这是收件人无心所为,很可能是在寻思如何处理这封“棘手”的公函时,随手为之。而后,才画了箭头,指向收件人,退回了事!
信封的背面,有3个邮戳,两个是台湾的邮戳。邮戳为圆形,直径均为28毫米,虚线边。戳盖得十分清晰,两个邮戳的中文,均由右至左书写,一个为“台北”,一个为“台湾”。台北邮戳的下方同时标注了英文,日钉的日期为:81年2月4日16点。“台北”两字的中间,刻有编号:辰45。而刻有“台湾”的邮戳,看来是投递局戳,字钉显示的时间是2月5日,即进入台湾第二天上午的10点。是日,刚好是农历辛酉年大年初一。说明台湾的邮局已准确无误地将这封信投递到了收件单位——台北邮政总局。
奇怪的是,同样是台湾的邮戳,上方刻有“台北”的邮戳,字钉是按公元纪年刻制,即1981年2月4日。而上方为“台湾”的字钉,却是按“中华民国”纪年,即70年2月5日。个中缘由,不得而知。
信封背面还有一枚大陆邮戳,上面的字钉为:北京800(专)1981.3.9。这枚戳是退信的投递戳。这个戳上的时间也令人狐疑,如按去程计算,北京出口时间为1月31日,到达台湾是2月4日。按照这个时间倒推,这封信件离岛的时间应为3月3日前后。为什么这封信件在台邮政总局停留近一个月的时间?这期间又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呢?
我们需要了解的问题,很可能和下面的发现有关。
我将信封带回办公室,惊奇地发现,信件的封口已打开!我马上找到邮局的投递员询问,想了解是否投递员动过,他向我保证:绝不敢做这种事情。从他急红的脸庞看,是我错怪他了——我大胆想到了一种可能——“台邮政总局”的相关人员,已经打开,并阅读了信函全文。因为,“中华邮政”的规章制度是极其严格的,没有授权,“总局长”以下的人员,是绝不敢私拆函件的!
我立即将送阅的文件和这个信封呈送给阎晓峰,他将这封信件翻来覆去仔细地观看,又站起来凝视着窗外,许久,许久———30年过去了,这个镜头仍深深印在我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第二天,当我像往常一样,将待阅文件送到阎晓峰办公室,转身要走时,他叫住了我,用浓重的山西话说:“你喜欢实寄封,你留着吧!”这真的让我喜出望外!几十年来,我收藏了无数枚实寄封,应该说,不少实寄封是可以复制的。但这枚沉甸甸的实寄封,是永远都无法复制的!
(本文作者曾任原邮电部副部长闫晓峰的秘书、国家邮政局原邮资票品司司长)
编辑:杨岚
关键词:台湾 邮政 阎晓峰 邮政总局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