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协·协商>调研 调研
基层扶贫干部有“五盼”
人民政协网4月15日电 近期,通过深入乡村一线调研,和基层扶贫干部面对面交谈、沟通,发现在当前脱贫攻坚冲刺的关键时刻,绝大多数扶贫干部精神状态很好,工作信心很足。在深入交流中,也说出了他们一些心声和困惑。概括起来,当前基层扶贫干部有以下一些所思所盼:
一、 盼基层减负“能到位”。交流沟通中,多数乡村干部、扶贫工作队反映,近年来,扶贫工作中的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不仅迎接检查任务繁重,众多的填表自查、严格的微信签到也成了基层干部的负担。凡检查必看台账,事事“留痕”,以至于“台账如山,经常加班”,“白+黑”、“五+二”几乎成为常态,过多形式上的管理让很多基层扶贫干部身心疲惫、不堪重负。切实解决好这一基层痛点,为干部减负,是基层扶贫干部的普遍心声。近期,中共中央办公厅已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这些规定引发了广大基层干部的强烈共鸣。许多基层扶贫干部对中央的减负举措充满期待,希望能真正落实到位,把更多精力用在抓工作落实上。
二、 盼考评问责“讲尺度”。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严格的考评问责本无可厚非。但基层干部反映,扶贫工作中问责太过严苛,让许多干部“如履薄冰”,以致于产生了“不洗碗就不会打碗”的负面效应;有的为了回避“追责问责”,把任务分解下压,“层层推责甩锅”。多位基层干部坦言,问责应把握几个原则:一是问责要注重“权责对等”,问责的范围、对象、手段应当精准,真正对该问责的对象严肃问责;二是不能为了问责而问责,问责不能过多过滥;三是在问责前要对失责原因认真分析,分清主客观原因,问责后不能一问了之,应及时与问责对象谈心谈话,解除其思想包袱;四是要真正落实容错纠错机制,为愿干事、干实事、多干事的干部解除后顾之忧。
三、 盼政策口径“要统一”。调研中基层干部反映,主管部门在基层指导扶贫工作时,要求和口径不一致,这个部门叫这样做、那个部门叫那样干,基层干部感到不好操作,无所适从。有的政策出台不稳定、前后变数大;有的基础信息不对称,不能共享。特别是在建立档案上,跟风学习、盲目效仿,以至于扶贫手册等档案资料不断整改、翻新,推倒重来。为此,基层扶贫干部希望指导口径要一致、出台政策要稳定、档案标准要统一、信息要衔接共享,便于基层操作落实。
四、 盼干部培训“接地气”。调研中发现,绝大多数扶贫干部进取心很强,特别是乡村干部要求“提升能力”的愿望也很强烈,加强学习、开展培训要成为常态,更要进一步创新方式。许多基层干部希望在培训方式方法上要更加灵活一些,特别是实用技术培训,要多组织一些走进田间地头、贴近基层实际、“接地气”实战管用的培训。建议县乡每年在组织村支书、村干部集中培训、专题培训的同时,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定期组织基层扶贫干部开展跨区拉练、现场观摩、外出考察等活动,学习借鉴先进经验,提升干部能力水平、提升扶贫工作成效。
五、 盼正面典型“多宣传”。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在扶贫攻坚战场上,涌现了一大批扎根基层、敬业奉献、可歌可泣的优秀干部和感人事迹。要加大优秀扶贫干部典型人物、典型事迹的宣传,加大在脱贫攻坚一线提拔使用干部的力度,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政治上激励、工作上支持、待遇上保障、心理上关怀,增强干部的荣誉感、归属感、获得感。同时,要加大贫困户脱贫典型的宣传力度,树立自力更生、自我奋斗脱贫的鲜明导向,营造“学榜样精神、强脱贫斗志”的良好氛围,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
(作者系湖北十堰竹溪县政协委员、政协办公室副主任)
编辑:王琦玮
关键词:扶贫 基层干部 干部培训


第十一届“勇士竞赛”国际特种兵比武在约旦拉开战幕
泰国的“牛皮之艺”
立陶宛庆祝棕枝主日
“明日之星”奏响柏林
孟加拉国迎来孟历新年
IMF总裁说全球经济增长趋缓但不会陷入衰退
英国寻求进一步推迟“脱欧”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