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寻医·问药>医讯同期声医讯同期声
肝损伤治疗促修复或优于抗炎
中性粒细胞及其释放的中介物活性氧(ROS)能够调控巨噬细胞由促炎表型转换为促修复表型,进而促进肝脏再生与修复。近日,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生命组学研究所/国家蛋白质科学中心(北京)研究员唐丽与中国科学院院士贺福初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上在线发表这一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使人们得以重新认识中性粒细胞及ROS这类传统观念中具有促炎功能的细胞或分子的价值,为急性肝损伤治疗策略提供了新思路。
近年来,药物诱导的肝损伤逐渐成为急性肝衰竭(ALF)的主要原因。ALF发生后,需要足够数量的肝细胞增殖补充才能恢复组织稳态。虽然正常肝脏具有强大的再生能力,但在遭受严重损伤后,其再生修复能力会显著下降。尽管人们对正常肝脏切除后再生的机制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是对肝脏严重受损后调控其再生的机制却不甚清楚。
研究人员通过利用药物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发现巨噬细胞能够促进肝脏的再生与修复。研究显示,在肝脏损伤与修复的不同阶段,分别出现了促炎和促修复两种巨噬细胞亚群,而且前者能转换成后者。实验结果表明,清除中性粒细胞的小鼠,肝脏修复阶段巨噬细胞转换受到显著抑制,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升高,肝脏坏死区域面积增多,Ki67+增殖肝细胞数量减少。这提示,中性粒细胞通过促进促炎单核/巨噬细胞亚群向促修复巨噬细胞亚群转换,进而调控肝脏再生与修复。
研究人员发现,肝损伤过程中,中性粒细胞能够释放大量的活性氧(ROS),肝脏修复显著延迟,巨噬细胞转换受阻,与中性粒细胞清除小鼠结果一致。这些研究证实,中性粒细胞通过ROS促进巨噬细胞向促修复的表型转换,从而促进肝脏修复。该研究还提示,靶向促炎物质的抗炎治疗可能会对组织的再生修复产生负面影响,因此“促修复治疗”的策略可能会优于传统的“抗炎治疗”策略。(记者杨金伟)
编辑:董雨吉
关键词:修复 损伤 肝脏


英国正式向欧盟提出推迟“脱欧”
埃及阿斯旺的旅游市场
伊斯坦布尔:春回大地百花开
都柏林庆祝圣帕特里克节
春茶采摘正当时
“巴基斯坦日”阅兵彩排
上海开展非机动车、行人交通违法攻坚整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