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要论>锐评 锐评
春节仪式隐藏着传统文化密码
一元复始,春暖花开,对农耕文明的重要性无需多言。直至今天,人们依旧重视春节的仪式感,甚至在年味变淡的时候,去追索那些仪式感中的古代生活智慧和经验——这些仪式感,又何尝不是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密码。
距离春节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有数据预测,今年春运人数将达到28亿人次,相当于把全部中国人来回搬运一次。近20年春运中,这个数据每年都被刷新,成为信息时代的一个奇观——即使在网络上可以分秒之间漂洋过海,还是有那么多人舟车劳顿跋山涉水去相见。
“春节大迁徙”,西方人无法理解,中国人却彼此心领神会。
“相见”,是中国年文化的核心之一。在拥挤的春运车厢里,在繁忙的国道村道上,是思念为人们导航。是的,以“家”为坐标的民族文化背景下,仿佛只有满面尘灰不辞辛苦地相见,才能慰藉一年的奔波与忙碌。
春节,中国人一年一度回到哲学本原问题:“我是谁?”
“我”是父母的儿女,彼此的爱人,孩子的父母,家族的一链,朋友的圈内人,是“我的世界”的圆心。
回到家,回到熟悉的环境,才能定位“我是谁”。这需要一年一度面对面的确认与加强。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反倒加强了这种需求。越喧嚣却越孤独越思念,横亘在亲人之间的空间与时间,不是网络电话和视频能够弥补的。这种仪式感已经绵延千年,它包含了中国人家族文化和处世哲学的密码。
有趣的还有另一面。
最近,有旅游网站发布大数据,“年俗游”成为春节出行新热点。故宫“宫廷式春节”让故宫旅游热度同比增长126%,此外,东北的杀猪菜,西安的“打醋炭”,广东的花市、年例,成都的“人日祭诗圣”等众多春节民俗,都成为热门。
随着生活与科技的进步,“年味”在变淡,压岁钱变成抢红包,年终守岁变成品鉴春晚,春节拜年变成微信群发,主妇们操持年夜饭变成了一次性的餐馆聚会,至于比春联、挂桃符、扫秽除祟等年俗在许多地方已逐渐消失。方便是方便了许多,但很多人体会到失落感:这过年还能叫过年吗?
年俗游的兴起,可以视作人们追寻年味的另一种方式。所谓年味,也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对世界的认知,对生活经验的总结,对本土地理文化的提粹,以及对传统文化的浓缩。“宫廷式春节”不用说了,当为节日仪式集中繁琐地呈现。广东的花市则对应了南方城市“春江水暖花先知”的地理认知,而诸如成都的“人日祭诗圣”,则有相当的人文内涵。此年俗起于清代,诗人何绍基于正月初七“人日”这天,在杜甫草堂向诗圣祭拜,题联以敬,由此传下“人日游草堂”的风俗传统。春节时,武汉人也有到长春观撞钟祈福,或到归元寺求平安的习俗,同样凝聚着追求团圆与吉祥的文化观念。
在中国,清明、中秋、重阳是传统文化韵味浓厚的节日,而春节对传统文化和民俗的浓缩更全面更鲜明,说是世代中国人的精神图腾亦不为过。一元复始,春暖花开,对农耕文明的重要性无需多言。直至今天,人们依旧重视春节的仪式感,甚至在年味变淡的时候,去追索那些仪式感中的古代生活智慧和经验——这些仪式感,又何尝不是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密码。
(长江日报评论员)
编辑:李敏杰
关键词:春节 仪式 传统文化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