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董其昌:屋顶上画马车
作为中国书画史上承前启后、影响巨大的一代书画大师,董其昌集前人之大成,翻开了文人画创作的新篇章。这位书画大师身后的是是非非,几百年来可谓争执不断。2018年12月7日,“丹青宝筏——董其昌书画艺术大展”在上海博物馆开幕,一时观者云集,这也是大陆举办规模最大的董其昌艺术大展,向世人全面展示了董其昌及其所处时代的艺术成就。
很难说董其昌的画是“心画”,他不大把自我放进画里,也不着意于诗情画意的传达。董其昌为自己的笔墨赋予了一种再现和讲述的合理性。再现的是绘画史上坐标人物的典型技法,讲述的是画史脉络。这个功能性让他成功规避了自己控笔上的若干缺陷——抒情性不够,以及常常无法达到自然平淡的线条。董其昌看起来只是在画“画”本身,实验笔墨和结构。他的好处在于,虽然总是专注而用力地画画,却能不显得过于熟练(王季迁语)。董其昌练得很熟,画时又要笔笔送到,这样就容易画得满,流于熟,流于硬,甚至带上戾气。像沈周和王时敏的有些作品。董其昌一般都能避开这些陷阱,独留天真的派头。
反画史的画史仿古之作
正在进行的“丹青宝筏”董其昌艺术展上,有一件来自美国纳尔逊博物馆的册页。尺寸较一般的册页都大,据称是董其昌绘画册页中最大的。起首一页已叫人移不开眼睛(图一)?;娌簧?,是常见的近、中、远三景模块组成的一幅山水。细看却颇不寻常。册页以 “仿古”为题,题写仿李成、燕文贵、王蒙等人。这一页却没有具体点明是在致敬哪位大师。整幅画看上去拍塞满纸,但可以轻易地分割成几个部分(图二所示)。若以宋元大师最标志性的技法作为依据,可以简单化地把这五部分归属如下:1王蒙,2—4黄公望,5米芾。只不过,它们在这里多多少少都脱离了惯见的结构功能和形体比例。
▲图一董其昌《仿古山水册》之《雨中遣怀》美国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1号土石上的松树,一望而知是王蒙的造型风格。愈右愈高,衔接右边的2号斜坡。斜坡多做左右护法,此处却大得出奇。它从右边框一直往左延伸到画面横向三分之二的地方才接入水面,只见一个壮硕的坡脚稳稳地占据画面的中心位置。3号山脉连亘,是常见的山水龙脉,这里则局隅一角,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4号菱形突起的石头,让人联想到黄公望用过几次的方形层台。董其昌有意地缩小了它的形体,以减少其因怪奇的形状而产生的存在感。最后由5号米家山收结。
整个画面用首尾相接、贯通上下的几个“s”形串联起来。其中包括两个“s”形水面。上方“s”形水面的下半部分被2号斜坡挡住了,便用了一条染成淡绿色的狭长石径来补足,亦曲折如“s”。这样贯通的水线适于造成一个平远的空间。5号山脚的开阔水面亦显示了董其昌的这个企图。但山石之间的构叠关系却并非如此。空间的连贯性从画面中心的水脚以上就被拗断了??诺乃虬?号米家山的山脚暴露在观者眼前。从上至下,一览无余。但这样大小的米家山,是无法透过它前面雄迈的2和竖立的3被看见的。观者到这里,又被迫调整了一次视角。
我不知道董其昌是怎样使这样一幅几乎注定失败的画作免于败境的。也许是点苔的功劳,也许是色彩的照应,这幅图看起来发彩流润!这样的构图,可以借用王季迁先生评价董其昌《王维诗意图》的一句话来形容——“屋顶上画马车”。孩子画得,大人画不得。董其昌画得,别人画不得。董其昌不动声色,调度得宜,背后却分明是一颗爱玩爱冒险的童心。他搬来了画史上的许多好东西,兴致勃勃地变形、组合。主角变配角,配角升主角。明星全凑一堆儿,不容易演一出好戏。每一样东西都走得超过了适宜的度,但很快又被另一样的过度给压制住了。红色破掉了画面中心过于壮硕的山脚,浓绿又时时在打破弥漫全章的红色。
说一说他的红色
这件册页最先被人注意到的是它的颜色(徐小虎《画语录》)。其中题杜甫“石壁过云开锦绣,疏松隔水奏笙篁”的一页,用红、绿、赭等色改造范宽的密点,真的开出了满屏锦绣(图三)。在正统的路子里这样做不容易,有了这一幅,后面才有王时敏、石涛,才有清人山水里常点缀的一点红。董其昌实验色彩表现的时候,拉杨昇和惠崇来做先贤典型,一刚一柔,山水景致俱备。
▲图三董其昌《仿古山水册》之《石壁过云》(局部)
红色不可或缺,经霜的丹枫本就是大自然的造物。所有的树干都染红了,山体的阳面也镀上了一层红色。不是赤烈的红,若有若无,自觉地受到墨和绿的牵制。但树干、屋顶、山体、水脚互相提醒着,晃漾起来,等到观者觉察到的时候,整幅画面都笼罩在一层粉红的色调之下了。画中红光浮动,像是夕阳返照的余辉,也可能是某种特殊的地貌。入水的坡脚处理得更红一些,是矿物质浸了水的缘故吧 (图四)。红色用得别致,极富探索性。董其昌想是得意极了。但五彩杂色,徒炫俗目。画论环境不允许这位代表着文人画最高理想的领袖人物对外说——瞧瞧这精彩绝伦的红色!
▲图四董其昌《仿古山水册》之《雨中遣怀》(局部)
董其昌还是找到了巧妙的方法来说说他的红色。他把杨慎的一首《雨中遣怀》题写在画面上方:
霁雨带残虹,映斜阳一抹红。楼头画角收三弄。东林晚钟,南天晓鸿?;苹栊略孪页蹩?。望长空,披襟谁共。万里楚台风。
词里的景和情,于这幅仿古画页而言,太过于抒情、刻意了。董其昌特地撇清,说诗情画意“不必有合”。他由画想到这首词,大约只是为着起首两句“霁雨带残虹,映斜阳一抹红”?;嬷忻岳搿⒏丛拥暮?,可不就是新雨初晴的空气中,斑驳残虹与夕阳光线折射未定所呈现的光景么?
也许不该分割画面
为了方便处理,我们把这幅图分开为五个部分。形体变形所造成的不和谐,以及远景米家山与中、近景技法的对比,也是我们分割处理它的原因。但不能排除它的原型也可能本就是一幅完整的画。董其昌的《栖霞寺诗意图》立轴(图五)加大了这种推测的合理性。不难发现,这两幅图之间的密切关系——它们是由几乎相同的山石模块构成的。但在立轴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融洽、合理得多。1号近景的树木高度大大降低,由松树变成了黄公望式的杂木。2号斜坡缩回到画面二分之一的地方。3号山脉各层之间的距离被拉开,垂直分散,改变了那种类似于龙脉的连绵关系。4号方石的体积大幅度地增大了,成为画面的主体。5号米家山前面的水面被取消,中下部隐于4号巨岩之后,整体升高,成为一座合理的远峰。大家各归其位,和谐统一。
▲图五董其昌《栖霞寺诗意图》上海博物馆藏
这样一来,几乎可以确定4号巨岩与黄公望《良常山馆图》《九峰雪霁图》中的方台之间的继承关系了。以方岩及其左右两边的山石布置来看,它与《良常山馆图》更接近。方形层台在山水画里常见,也是黄公望的一个特征。但一般杂在峰峦之间,少有拉出来做主角的。在《九峰雪霁图》里则成为画面中心的主峰?!读汲I焦萃肌坊嬗谥琳拍辏?349),比《九峰雪霁图》晚了两个月,原图今不可见,王翚和张庚有仿作留存。张庚连皴带染,大平台浑沦峭拔,质感十足。王翚则更多自家面貌,多处点苔(图六),似乎忘了他曾浑说黄公望“此幅若点苔,便成麻脸矣” (张庚《图画精意识》)。方山在形象上不似范宽《溪山行旅图》的大山那样有说服力,而更像一个丹炉,或者玉琮。四周营造的云雾加深了这种印象。松江九峰和句容良常山都是道教名山。画上题诗的张雨、杨维祯、倪瓒等人俱属新道教?;乒昵凹尤胄碌澜獭5澜倘衔煸驳胤?。良常山一带的地理特征中,有若干方形。流传的典故中有一则是关于玉琮的。玉琮的形制亦寓天圆地方之意。
▲图六王翚《良常山馆图》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董其昌倡行仿古。变古实其题中要义,否则就是临摹了。纳尔逊册页以形体、比例的改变来实现这一点,是孩童积木搭叠式的变古。《栖霞寺诗意图》则通过笔墨新式来完成变古。这种线条极具辨识度,被视为董其昌抽象的、表现体积感的有效尝试。董其昌抄了唐人权德舆的诗句给这件立幅作题款:
一径萦纡至此穷,山僧盥漱白云中。闲吟定后更何事,石上松枝常有风。
与册页图文的“不必有合”不同,董其昌称赞这首《栖霞寺云居室》为 “诗中画”。但诗中未见贴切描景的句子,画中亦未展现诗文里高妙的生命体验,推测董其昌看中的只有诗里的“萦纡”二字颇为贴合他长而曲的变形主义线条罢了。(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编辑:杨岚
关键词:董其昌 黄公望 中国书画史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