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文人篆刻的生命精神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中国文人爱“玩”,尤好古雅之物。
明代董其昌(1555—1636)在《骨董十三说》中说:“故人情到富贵之地,必求珠玉锦绣、粉白黛绿、丝管羽毛、娇歌艳舞、嘉馐珍馔、异香奇臭,焚膏继晷,穷日夜之精神,耽乐无节,不复知有他好?!钡比嗣侵鸾パ峋肓苏庑┬律奚?,“必趋平淡”,“好骨董,乃好声色之余也”。闲赏古玩,是一种闲适的进德修身,是为了在声色之外,觅一处清虚之地,且“有却病延年”之助。因此,玩赏“骨董”,便不可“草草而玩”:“先治幽轩邃室,虽在城市,有山林之致。于风月晴和之际,扫地焚香,烹泉速客,与达人端士谈艺论道,于花月竹柏间盘桓久之。饭余晏坐,别设净几,辅以丹罽,袭以文锦,次第出其所藏,列而玩之,若与古人相接欣赏,可以舒郁结之气,可以敛放纵之习,故玩骨董,有助于却病延年也?!弊魑恢窒醒诺纳缁嵘罘绞?,品赏、清玩本身染上了厚重的贵族气息,与“俗”区隔、拉开了美学的社会距离。
书房中,除了“红袖添香”的情致,既实用又解闷的就属文玩了。它是读书人的装备,精工雅致,藏玩兼宜。按理说玩物丧志,文人却玩得让人刮目相看。文人的玩法也随着社会的变化而日新月异,并构成那个世界中引领潮流的时尚风气。

(清)邓石如 看尽落花能几醉
寿山艾叶蟠螭白文印
纵4.2厘米横4.2厘米 高6.2厘米
中国古代的印章,或金,或玉,或晶,或石,或木,或牙、角,各有其不同的质感。明代印论家沈野在《印谈》中,以“适观”作为标准,道出:“印最上用玉,其次铜,其次金银,兼之者石也,最恶者象牙?!袷栏还?,但知有象牙而已,间或有金石玉者。其意亦在适观耳,初不知印章之妙也。”石具内美,“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石有“美玉姿”。石是有温度的,如玉一般温润、优雅。石之癖,非我爱石,而是石爱我,石与我共生?!坝裼兴凭印敝?,石既有一定的坚硬度,又不像铸铜刻玉那样有很大的难度?!爸笫脚蓖趺崤嫉没ㄈ槭ㄇ嗵锸┤胗?,开文人篆刻先河,随着文彭、何震等文人的推崇,石头成为篆刻的重要印材。一时风尚掀起,藏石、画石、赏石、刊印石谱活动繁荣,一些印石在万历年间的价格甚至超过了玉。邓石如所刻老坑艾叶绿“看尽落花能几醉”,清代便已绝产,石色浓翠,绿中带黄赭色筋络,有白色小块、点和水流纹。文人感官的精致性,在磨砺中被训练出来,所触之物皆是“设计”的想象空间。钟以敬“自是人中凤”寿山白田石黄皮浮雕“羲子爱鹅”“山居即景”巧色浮雕随行印,印面与浮雕相映成趣、精妙入神。

(清)钟以敬 自是人中凤
寿山白天石黄皮浮雕
纵3.7厘米横1.5厘米 高10.4厘米
文人始终以生活行为来进行创作。蒋山堂在“真水无香”的印款中曾记录下他酝酿构思,与诸位友人畅饮,经过雪归、书扇、雪霁、赏雪等,即兴创作出“真水无香”印的情境:“乾隆甲辰谷日,同三竹、秋鹤、思兰雨集浸云‘燕天堂’,觥筹达曙,隧至洪醉。次晚归,雪中为翁柳湖书扇。十二日雪霁。老农云,自辛巳二十余来,无此快雪也。十四日立春,玉龙夭矫,危楼傲兀脉冲酝一杯,为浸云篆‘真水无香’印,迅疾而成。……”中国文人有一种超验的转化能力,可以将现实的进退变为重新认知自我与外在世界的关系,在一个全新的生命秩序中,获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惘然”的独特生命情调。

(清)蒋仁 真水无香
纵3.3厘米横3.2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意与古会
文震亨(1585—1645)在《长物志》中说:“石令人古?!敝泄顺30选笆贰笔游ü挪槐渲?,人则生而有涯。文人爱石,人与石对望,就是一瞬与永恒相对。
崇古意识下,“古”为何物?形之古者,是为“古貌”,如老者垂髫鲐背,齿牙动摇,印面、印石或有沙石磨荡之痕,或为水火变坏之状,仍深沉、怡然、无火气;情之古者,是为“古意”,篆法与刀法间衍生出气韵,刀笔崚嶒谓之高古,潇洒飘逸谓之清古,重拙浑厚谓之古雅;书之古者,谓之“古体”,临仿古帖,寻访古迹,精研揣度,随手变化,方可心到手到?!肮拧辈⒉唤鼋鍪怯搿敖瘛毕喽缘氖奔涓拍?,而是一种延续的传统,时代浪潮搅动,沉渣泛起,但被后代所追摹的永远是巍然屹立、不朽的,“古”就是经典性。所以才会有历代文人的“令我怀古心徘徊”之思。
印学史上,广为传颂的“印宗秦汉”,是中国篆刻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同时代,不同界定的“秦汉”,使这种复古思想的流变本身就建构了一种印学论说体系。

(明)文彭 琴罢倚松玩鹤 朱文
事实上,从宋人开始,就已经对汉印的形质予以观照,王厚之在《汉晋印章图谱》亦有:“右七十三印皆于古印册内选出,经前贤考辨有来历者收入,一可见古人官印制度之式,又可见汉人篆法敦古可为模范,识者自有精鉴也?!闭庵忠院喝斯欧ㄎ7兜囊馐?,被元人继续接力。元朝统治者在建国之初就实行“近取金宋,远法汉唐”的政策,朝野内外上行下效,赵孟、吾丘衍力矫时弊,使重汉尚古的思想成为主流。及至明代,“印宗秦汉”的理论得到大力扩充,大批印人涌向仿古热潮,以文彭、何震为首。传为明代文彭所刻“琴罢倚松玩鹤”仿古印,无边栏、损笔画,可见其古貌、古意之美。徐上达《印法参同》中说:“朱文虚起,非栏无所附着。……朱文,即烂铜者,亦止烂文,必不至于烂栏,或有烂栏,必不尽烂?!币源斯畚呐碇?,烂文、烂栏,尽烂,却不露人工。明清篆刻家为求古香古色,会以破体、击边等方法刻意为之:“文国博刻石章完,必置于椟中,令童子尽日摇之;陈太学以石章旨地数次,待其剥落有古色,然后已。”虽然小小伎俩不足为取,但其嗜古之心尤为可叹,把新刻之印,推到古远的时间中去观照,唤起了苍然古意的审美体验。文彭、何震的实践,身体力行了以《说文》为本,究心篆法的准则,扭转了篆书文字谬误百出的局面。而印有不同,篆各有体,只有落笔不谬,选择得宜,方可谈印。

(清)邓石如
一日之迹 朱文
直至清中叶,“印从书出”“印外求印”论等思想相继的提出,所取篆法和印外所求之字法都源于金石学和考古学的丰硕成果,清人较前人的宽阔视野,使他们将“书”与“印”“篆”与“刻”“笔”与“刀”“刀”与“意”等的关系并置思考,更执着于篆刻本体的建构,使篆刻的独立性逐渐凸显出来,“印宗秦汉”成为一种价值评判标准。

(清)吴让之
一日之迹 朱文
刀法是文人篆刻的新课题,也是区分印品高下最直接的技术手段,明代名家辈出,运刀之法各不相同。刀法与笔法相通,体现出不同作者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格调。程邃冲刀代笔,凝重中表现笔意;汪关喜用冲刀,工整稳实;朱简用切刀,豪放中有笔意。清代丁敬取法朱简,碎刀徐进,拙朴雄健,开创浙派。邓石如爱用中锋,运以冲刀,以圆熟的刀法表现篆书的生机百态。吴让之以冲刀偏锋,圆美流转。赵之谦初用切刀,后以冲切结合。吴昌硕用钝刀,冲切结合创造了一种新刀法。到了现代齐白石,以单刀,或以双刀直锋,大刀阔斧,气势磅礴。刀法由简到繁,文人治印也走向了成熟。
刀法是印之神,章法的小心经营也会使印面呈现不同的情趣。邓石如与吴让之都曾刻有“一日之?!保耸缯夥匠耙弧敝?,都方中有圆,与其他三个字的横画呼应。吴让之刻的“一”字收笔处的弯曲延伸,是整方印的独创处,似与“日”字中的一横和“迹”字中的两点对应,都作曲笔?!耙弧焙汀叭铡绷阶质窃蔡澹冉虾托?,但“之”和“?!倍际欠教?,不够和谐,曲笔的处理有些造作。相较之下,邓石如的印清丽古秀,自然脱俗。再看吴让之和黄士陵所刻“足吾所好玩而老焉”,从文字和气势上来看,吴让之的印以势胜,在伸缩、疏密得宜?!白恪弊?,笔画有斜势,劲??;“好”和“玩”字伸展的几笔,贯气较足;“老”和“焉”字同样舒畅?;剖苛甑挠〗现?,章法显得局促。
艺术技艺本身往往被文人视为小道,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以人复天,人心合于道心,方为性灵之所居。由上述比较可知,于字法和章法上求变,营造天然生趣,“趣”是从“法”中生发出来的,取法于古,意与古会。

(清)黄士陵
足吾所好玩而老焉 朱文
往往醉后
傅抱石有一款闲章“往往醉后”,刻于20世纪40年代,常钤印于得意的作品上。文人的“墨醉”,人同草木一齐醉,这便不是醉,是欢娱,一意任性注我法。每于醉后见天真,在酣然沉醉中,似有神助,野性自逍遥,显露真实的生命精神。

往往醉后 朱文
钤印于法书名画之上的印章,“印色通用朱”,反映了中国人独特的文化心理,也显示了某种崇高性和尊严性。红色最富膨胀感、强度感,印章就成为一块“醒石”,沉着、鲜明。黑白红相间,极具古厚意趣。在画面题款下用一方或两方名号章,往往能使全幅的精神提起。起首章、压角章也与名号章一样,可以起到使画面上色彩变化呼应,破除板滞、稳正平衡等效应。这种色彩装饰性的体现,往往为论者所忽视。

往往醉后 朱文
近代以来,吴昌硕可谓融诗书画印于一体的高手。他在设色方面,借鉴了印章所用色彩的印泥的特色,敢于用别人不敢用的大红大绿。如他常把牡丹衬托得更加浓艳华丽,正像是用印中的朱白二色。蒲华曾说:“缶庐用色不避俗而不俗”。吴昌硕在用色上看似毫无章法,与传统的绘画用色也不相符?;婊型背鱿执蠛齑舐?,很容易流入媚俗,所以人们往往避之不及。吴昌硕常常用西洋红画各种各样的花卉,而叶子也喜欢用很浓的绿色,有时甚至用黄色或加以焦墨。这样看起来色彩非常复杂,既能突出浑厚的一面,又有着奇特的一面。这就是他一贯主张的,从“狂怪”中“求理”,又从“规矩”中求“豪放”。因此,他的画法用色与篆刻是分不开的,是前无古人的。

往往醉后 朱文
潘天寿延续了吴昌硕的传统,在他的许多作品中,可以看出随不同题材、不同绘画形象,以各种变化的字体,或简或繁地做了出色的题跋,有时对画面各个分散的部分作了巧妙的联系,有时加强了虚实的关系,有时在整个构图中起“开合”的作用,特别是在较大的山水画上,题跋在画的部分穿插着,由于画家的书法和画法互相影响,融合渗透,所以两者就能取得有机联系,既有变化又是统一的。
由于画面最后的点缀是题跋的印章,其位置、字体、长短、大小等等,都会影响画面的整体效果。而潘天寿作品上的题识与一般画家不同,他的题字和印章都与画面融成一气,不可分割,是画面的有机体,经他一再推敲后才落笔的?!妒裢肌飞嫌型诓怪靥獾南窒罂杉乙布谒睦砺畚淖种校骸疤饪詈陀≌略诨娌季稚戏⒒蛹蟮淖饔?,……有长篇款、多处款,或正楷、或大草……或长行直下、或拦住画幅的边缘……或补充空虚……往往能在不甚妥当的布局上,一经题款,成一幅精彩之作品?!闭馐撬宰约鹤髌返淖罴掩故汀?/p>

(清)吴昌硕 设色花卉册页 纸本设色 纵37.9厘米横41.7厘米 1904年 浙江省博物馆藏
近代诸大家在题跋时特别注意于这方面的经营安排,可能是从秦汉印玺的研究中体会得来的。秦汉印玺在一个有限制的小范文内,把几个字的线条和结构作了精心的处理,更由于经过千百年悠久时间,在边缘处呈现剥落残缺,有的地方连,有的地方断,这恰恰符合于构图上开合法则,因而使人感到更美,实际上并不是残缺本身的美。在构图方法上画幅的四边应有关注的地方,也应有开出去的地方,这是和虚实的处理相关联系着的。
就印章本身而言,虽然艺术家参与制作过程使早期印章“实用”的制作特性有所削弱,但是篆法和刀法的结合,使印章的创作过程并非能够随意挥写。线条的质与力、运动与稳定、造型空间的开合,都被置于一个狭小空间,即便独具匠心,但“匠心”同样无法逃脱工艺性、装饰性,篆刻的执拗处也在于此。
字法、章法和刀法的有机组合,构成了印面篆刻的视觉显现。毋庸置疑,字法是基础。“许氏千秋篆祖家”被篆刻家广为传颂,但《说文》毕竟只是一部探究字源的参考书,与真正的篆刻用字有所区别。清人丁敬提出“《说文》篆刻自分驰?!蓖怀銮康髯ㄔ谧讨械囊帐跫壑担谧汤砺凵鲜且桓龃蠼夥?。我们不禁又要追问,若字法挣脱了篆法的桎梏,沿着抽象的“意象”这条路,再向前走一步,是什么?是表意符号。八大山人的独辟蹊径为我们打开了另一扇门。

中国传统艺术,不以独立、单一为意,唯其触类圆通,枝蔓绵长,浑然一体为高妙。八大山人不仅精通书画用笔同法,更加深谙书法意气而成之理,将绘画意象造型之法渗化到书法抽象表现之中,以“囊括万殊,裁成一相,可寄以驰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画幅中或一鱼、一鸟、一花,画法兼之书法,“八大山人”草书署名类“哭之笑之”,加之“个相如吃”草书签押,神似鹤形。画押和花押的模糊使用是这种唯心所欲、超然物表、不为物拘情怀的直接表现?;钍瘴泊︻愿堑腻煨斡。哂械姆岣灰庀蠛兔钊缤及副曛景愕纳竺?,成为中国印史上的绝品。魏晋文人早有“跟高齿屐”的习惯,八大山人取屐形印,遥接士大夫大气绝俗、千古风流的人生格调,自是神出古意,空碧悠悠。
写至此处可知,文人治印、钟情笔墨、赏花品茗便不是今人的“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而是随处见真的生活,是圆满自足的意义世界。
编辑:杨岚
关键词:文人 篆刻 印章


北京宋庄艺术区新联会赴延安地区培训采风
卡地亚?故宫博物院工艺与修复特展亮相故宫
走进塔吉克斯坦纳乌鲁兹宫
也门霍乱病例激增
2019亚洲商务航空大会及展览会开幕
世界园林巡礼——日本大宫盆栽美术馆
巴黎圣母院:浩劫之后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