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讯息讯息
文人的藏书生活
藏书有两种:一种是官藏,一种是私藏。与官藏受皇命不同,文人“藏君子之书”是一种自发自觉的文化活动。文人士大夫穷一生之力,耽耽简编,艰险不避,用情于书,几成痴迷,“淫嗜生应不休,痴癖死而后已”,孜孜追求精神生活的体悟和内心修养的悠逸。如果说文人士大夫读书著书抱有求取功名之心的话,那么,访书聚书赏书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趣味、格调和境界,彰显了文人士大夫藏书生活的文雅气质和审美追求。

古画中的书架
访书——
“但愿得者如我辈,即非我有亦可喜”
以书会友,访书即是访友。文人为访求好书而自甘清苦,纵使散尽千金,却怡然自乐,其趣味高雅。
聚书缘自爱书。爱书是文人与生俱来的基因,这种基因根植于对知识的顶礼膜拜?!岸廖丛?,历未曾到之山水,如获至宝,尝异味,一段奇快,难以语人”(谢肇淛《五杂俎》)。也有异于常人的“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晚唐皮日休诗云:“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文有华,秀于百卉。”(《六箴·目箴》)更重要的是,书还是文人安身立命之所,是思想的源头活水。宋代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月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保ā豆凼橛懈小罚┥钪兄灰辛耸椋呐隆澳韭渌∏а驴荨?,也能“迥然吾亦见真吾”(翁森《四时读书乐》)。
因爱书而访书?!岸镣蚓硎?,行万里路”(董其昌《画禅室随笔》)是文人的治学箴言,一则有“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尽心下》)的古训,须“行万里路”来验证“读万卷书”的真理性。二则不行万里路,读不到万卷书。访书不易,甚至不亚于取经。其实,唐僧取经也是一种访书。明代胡应麟爱书访书,遍游吴齐鲁赵卫各地,“穷搜委巷,广乞名流,录之故家,求诸绝域,中间解衣缩食,衡虑困心,体腹筋骨靡不所惫”(《经籍会通》),访书之艰辛自不待言,文人乐此不疲。他们流连“槐市”,或与书友雍容揖让,侃侃訚訚,或侧身书铺,不问寒暑,沉迷其中。宋代郑樵访书10年,“闻人家有书,直造其门求读,不问其容否,读已则罢”(《夹漈遗稿》)。清代袁枚亦爱书如命,“每过书肆中,两脚先立定。苦无买书钱,梦中犹买归”(《对叹书》)。
访可爱者聚之。纵使访书过程艰辛,但文人并不贸然行事,总要依照自己的眼光与喜好来取舍一番,甚为挑剔。“藏书者贵宋刻,大都书写肥瘦有则,佳者有欧、柳笔法。纸质匀洁,墨色清纯,为可爱者?!保ㄕ庞ξ摹肚彘s藏》)越是“可爱者”,聚书的代价越是不菲,遇希贵者甚至得割爱让出田庄美妾。据王世贞记载,“元瑞以嗜书故,有所购访,时时乞月俸,不给,则脱妇簪珥而酬之;又不给,则解衣以继之”(《二酉山房记》)。据吴翌凤记载,“嘉靖中,华亭朱吉士大韶性好藏书,尤爱宋时镂版,访得吴门故家有宋椠袁宏《后汉纪》,系陆放翁、刘须溪、谢叠山三先生手评,饰以古锦玉签。遂以一美婢易之,盖非此不能得也”(《逊志堂杂抄》)。如此书痴,真让人哭笑不得。
聚书——
“读书得此护持,万卷尽生欢喜”
访得可爱书,需有雅室居?;蚵セ蚴遥娜司凼橹荚诠菇ㄒ桓龆捞氐男牧榭占?,任天地岁月悠悠,其格调高贵。
斋号之雅。文人藏书之所并无定规,可筑楼于山间水滨,可取一室隐于市井郊野,斯是陋室一间,亦要出尘清雅。东晋陶潜辞官居归隐“归去来馆”,写下千古名篇《归去来辞》。清代范钦建“天一阁”,藏书甲于两浙,黄宗羲、全祖望皆为其作记。晚清曾国藩有“富厚堂”,又称“八本堂”,自取家训以记之。不仅室名斋号有雅称,文人也因藏书得美名。唐代李泌家中藏书汗牛充栋,被誉为“书城”,后汉曹平积石为仓以藏书,号曰“曹氏书仓”,五代孟景翌出门藏书跟随,终日手不释卷,谓之“书窟”,不一而足。如细细玩味,又别有一番风味。
藏室之雅。清代郑板桥书斋有联云:“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蔽娜瞬厥摇熬字ぁ?,宜小宜香宜雅。小能聚气,不热不寒,连乾隆帝三希堂也不过八平方米而已。香即芸香、檀香和茶香,书中所夹芸草有异香,可避蠹驱虫,“故藏书台亦称芸台”(徐坚《初学记》)。檀香可宁神,令人思绪悠远,南宋陆游《即事》云:“语君白日飞升法,正在焚香听雨中?!辈柘憧删财?,煮雪烹茶恬淡至极。如仿倪瓒之清閟阁,“古鼎法书,名琴奇画,陈列左右”(《明史》本传),刹那间,一股古雅深邃、静逸无边的书香气息就能扑面而来。
诗印之雅。文人喜吟诗,每有所得,或抒藏书之情,或言藏书之志,留下了许多藏书诗,也留下了许多文坛美谈。最著名者莫过于唐代韩愈赠予邺侯李泌的《送诸葛觉往随州读书》,诗云:“邺候家多书,插架三万轴。一一皆牙签,新若手未触?!闭饩褪堑涔省摆苤亍钡某龃?。如果看到谁家前门高悬“邺架留芳”牌匾,则基本可以判定,主家是个读书人,且姓李无误了。除了藏书诗,文人还善刻藏书印,一枚枚小小的方印,或宣示藏书主人,如田吴炤之“荆州田氏藏书之印”;或抒发藏书之情,如陈简应之“精校善本,得者珍之”?。换虮泶锊厥橹?,如李馥之“曾在李鹿山处”印等。这些印章篆刻精美,印泥鲜艳夺目,使人赏心悦目,既流露出文人的爱书之情,又表达了文人的读书之乐,还体现了文人某种豁达与通透。
赏书——
“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
不为功利赏闲书,每有会意则欣然忘食。文人在赏书读书中,追求人生真味,陶然自得,其境界高远。
藏书非为读。文人藏书何其多,岂能遍阅?不为读,仍藏之,何故?有三功也。一曰校书之功。书在传抄、刻印、排印时,错误在所难免,如不及时??保浜ι钜?。二曰治书之功。北魏李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躬加题帖,其家所有,垂将万卷”(《魏书·李业兴传》)。三曰抄书之功。南宋尤袤“每公退,则闭户谢客,日影记手抄若干古书”。明代叶盛“服官数十年,未尝一日缀书。虽持节边檄,必携抄胥自随。每抄一书成,辄用官印识于卷端。其风流好事如此”(钱大昕《听雨轩集跋》)。正是文人忘我的校书、治书和抄书,为后世留下了无价的精神宝矿,如今的古籍善本就有其不可磨灭的功绩。
书非借不读。家有藏书万千,可自嗜、可借观、可共赏。比如说明代越琦美,“性嗜典籍,所裒聚凡数万卷,绝不以借人”(龚立本《烟艇永怀》)。不外借,无非担心一旦丢失便不可再得,“仅有单行之本,烬后不复见于人间”(曹溶《绛云楼书目题词》)。对于不外借者,人们应当抱以理解和同情。当然,借观是值得鼓励的。文人与书为友,亦能因书得友,“幸而遇赏音者,知蓄之珍之”(曹溶《流通古书约》)。借人典籍者,也当须精心呵护,如遇缺坏则为之补治。晋人范蔚“家世好学,有书七千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蔚为办衣食”(《晋书·范平传》)。这种风范值得后人好好学习,因为藏书不只为情趣,不用不借不考,就如“守书奴”无异,行之不远矣。谁能知道,藏家百年后,这些书会迎来怎样的新主人呢?
清淡好读书?!岸潦橹趾未ρ?,数点梅花天地心”(翁森《四时读书乐》)。文人自视清高,一种难能可贵的清高,只有这种清高立,能令其于物欲横流中洁身自好,超凡脱俗。或坐或立于书斋别院,“饥读之以当肉,寒读之以当裘,孤寂而读之以当友朋,幽忧而读之以当金石琴瑟也”(尤袤《遂初堂书目序》)。人生最惬意、最纯粹的时光,莫过于这种自在随性、自由遐思的读书时光。于文人而言,一旦步入书斋,拿起书来赏玩也是一种心灵慰藉。陆游诗云:“剩喜今朝寂无事,焚香闲看玉溪诗?!保ā都僦斜栈е杖张嫉镁洹罚┚皇址傧?,品茗听音,在暖阳正好的芸窗下,静坐清读,这是一桩多么有仪式感的事情。在这个意义上说,文人因拥有了聚书之乐,而拥有了门槛最低却是世间最美的生活。
编辑:杨岚
关键词:文人的藏书生活 文人藏书生活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中国制造助力孟加拉国首条河底隧道项目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澳大利亚猪肉产业协会官员看好进博会机遇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联合国官员说叙利亚约1170万人需要人道主义援助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伊朗外长扎里夫宣布辞职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中国南极中山站迎来建站30周年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联合国特使赴也门斡旋荷台达撤军事宜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以色列前能源部长因从事间谍活动被判11年监禁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首开夜场举办“灯会”
 法蒂玛·马合木提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召明 王霞
王霞 辜胜阻
辜胜阻 聂震宁
聂震宁 钱学明
钱学明 孟青录
孟青录 郭晋云
郭晋云 许进
许进 李健
李健 覺醒法師
覺醒法師 吕凤鼎
吕凤鼎 贺铿
贺铿 金曼
金曼 黄维义
黄维义 关牧村
关牧村 陈华
陈华 陈景秋
陈景秋 秦百兰
秦百兰 张自立
张自立 郭松海
郭松海 李兰
李兰 房兴耀
房兴耀 池慧
池慧 柳斌杰
柳斌杰 曹义孙
曹义孙 毛新宇
毛新宇 詹国枢
詹国枢 朱永新
朱永新 张晓梅
张晓梅 焦加良
焦加良 张连起
张连起 龙墨
龙墨 王名
王名 何水法
何水法 李延生
李延生 巩汉林
巩汉林 李胜素
李胜素 施杰
施杰 王亚非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姚爱兴 贾宝兰
贾宝兰 谢卫
谢卫 汤素兰
汤素兰 黄信阳
黄信阳 张其成
张其成 潘鲁生
潘鲁生 冯丹藜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袁熙坤 毛新宇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学诚法师 宗立成
宗立成 梁凤仪
梁凤仪 施 杰
施 杰 张晓梅
张晓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