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书画·现场>书画动态书画动态
浙博年度重磅书画大展即将启幕

展览时间-2018年10月27日—11月25日
展览地点-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区三楼书画厅
竹之为物,其性不同于众木,不因寒暑而荣谢,不以四时而变化,风雨不惧,飒飒幽幽,劲不输于青松,曲可比于细柳,故寓君子于竹。
国人与竹的心灵交契,可上溯《诗》《礼》。自东晋王徽之说“何可一日无此君”后,“君”便成了竹的别称。后世百代,竹都以君子的形象存寓在人们的心中。古代文士爱竹、咏竹、写竹,将一切美好的品德与理想的人格都赋予竹。自唐人“君子比德于竹”,到宋人“其身与竹化”,视竹为与自身心灵相通的君子,人与竹的精神联系已达到“物我无间”的境地。
墨竹,又称“墨君”,起于唐而源流未审。北宋文同(字与可)、苏轼开文人写意墨竹之先河,其写竹不止于状貌,非图其外美,而以纯素之心体竹高洁之性。
后世画家,凡写墨竹,无不受到文同与苏轼的影响,无不对其推崇备至。金代王庭筠,元代李衎、高克恭、赵孟頫、吴镇、顾安、柯九思、倪瓒、王蒙等,明初王绂、夏昶,他们写竹,备竹子之法度神采,又饱含君子之气度品格,直承文苏之正脉。之后,陈芹、姚绶、文征明、陈淳、徐渭、朱耷、石涛、金农、郑燮等秉承文苏之风骨,融自己之心意,不同与可,却能“高呼与可”,为文人墨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澳币惨虼顺性亓烁嗟囊庀蠛透叩那橹尽4惺且帐醯靡匝有母?,但是它更感人的一面乃是其绝世而独立的精神,是其郁郁勃发、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
今恰逢文同诞生一千周年,本馆举办“千载清风——古代墨竹名迹展”,聚文同之后元明清三代墨竹名迹38件(组)于一堂。此展一为纪念文同这位墨竹大家,二为体悟竹君之性情,三为追仰古贤之品格,四为观照自身之心灵。
感谢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天津博物院、广东省博物馆的大力支持!
文同其人
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先生。西汉太守文翁之后,人称“石室先生” [ 文同祖先乃西汉文翁,文翁在蜀郡做太守时,创郡学,名“石室”。],又称“文湖州” [ 文同最后的官职是湖州知州,不过他沒有到任,在途中过世。]。

宋 文同 墨竹图轴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本次展出复制品)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生于梓州永泰县(今四川盐亭永泰),神宗元丰二年(1079)以疾卒于赴任途中。哲宗元佑九年(1094)归葬于永泰故里。
比德于竹
古代文士咏物叹物必寄之以性灵,托之以高志,发之以情采。自然之物终有凋零,而吟咏之物历久而弥新。千百年来,竹都以君子的形象存寓在人们的心中,人们对竹的赞颂,从未止息。
竹被比作君子,自《诗经》始,“绿竹猗猗”等修竹之美的言辞被用来盛赞卫武公的君子之美。后东晋王子猷对竹啸咏,指竹道:“何可一日无此君耶!”从此,“君”成为了竹的别称。竹作为君子,被赋予君子的美德。魏晋时期,士人景仰的主要是竹姿态之天然、气质之超然。唐代提出“君子比德于竹”,竹被赋予几乎所有传统士人的美德。白居易谈竹四德:本固、性直、心空、节贞,比起前代的潇洒更多了一份济世的担当。北宋文同“朝与竹乎为游,暮与竹乎为朋,饮食乎竹间,偃息乎竹阴,观竹之变也多矣?!彼胫裎眩杖崭┭隽种兄淘?,呼吸吐纳间,竹的操挺之姿、虚怀之德都潜化进他的心里。自然与人心相契,竹与文同“物我无间”。此时,竹与君子的关系比唐人“比德于竹”又更近了一步。
文同是文人墨竹的先行者,他将墨竹比作墨君,以“墨君堂”名其室。他与苏轼所提倡“寓意于物”等写意精神,对后世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宋拓【西楼苏帖】(选页)
纸本墨拓 纵29.5厘米,横21.4厘米
天津博物馆藏

与可画竹赞

净因院文与可画墨竹枯木记

文与可字说

祭文与可文
正脉相承
文同曾批评画坛的不良之风:“近世所习浅陋,寂然不闻其人,此亡它,盖苟于利而不自取重,其所为之,技尔。”文同画墨竹不仅仅为描摹竹子的样貌,而是“寓其神情于物象之中”,将竹的潇洒之姿、檀奕之秀融于心间,发至笔端。其笔下墨竹实质上是士大夫的人格化身。
同时,苏轼提出“无常形而有常理”,认为有常形的宫室器用,不可失形;而无常形的山石竹木水波烟云,不可失理。生命的状态变幻万千,只有在变化中体会到它不变的“常理”,不拘泥于外在的“常形”,把握住物象内在的生机、幻变的规律,才能在创作中得到极大的自由。
文苏之后,金王庭筠父子出。至元代,文人画大兴,墨竹在绘画门类占有显著的地位,名家辈出,如李衎、高克恭、赵孟頫、吴镇、顾安、柯九思、倪瓒、王蒙等。元以后直接承袭文苏绘画脉系的还有明初的王绂和夏昶。其中,王庭筠“时拈秃笔作幽竹枯槎”,李衎撰《竹谱详录》,赵孟頫提出“写竹还与八法通”、“作画贵有古意”等理论主张,吴镇力学文同三十秋,柯九思心摹手追,倪瓒云“余之竹聊以写胸中之气耳”、“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从各个方面延续和丰富了文同与苏轼的艺术思想。
元 李衎【双钩竹图轴】
绢本设色 纵163.5厘米 橫102.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元 赵孟頫【兰石图轴】
绢本墨笔 纵44.6厘米 橫33.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元 顾安 【墨竹图轴】
绢本墨笔 纵62.9厘米,橫28.5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元 柯九思【清閟阁墨竹图轴】
纸本墨笔 纵132.8厘米 橫58.5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琪树秋风图轴】
纸本墨笔 纵62厘米 横43.3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明 王绂【乔柯竹石图轴】
纸本墨笔 纵54.7厘米 橫27.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明 夏昶【戞玉秋声图轴】
纸本墨笔 纵151厘米 橫63.7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高呼与可
文、苏墨竹一脉,至明代王绂、夏昶之后,陈芹、姚绶、文徵明等人,以形写神,追求适意舒和、端雅渊静之意,正所谓君子之气,劲而不怒,逸而不散。同时又能兼备竹之法度神采,是文苏一脉正统的传承者。传承是艺术得以延续的根本,但是它更感人的一面乃是其绝世而独立的精神,是其郁郁勃发、生生不息的生命状态。明代的陈淳、徐渭,清代的朱耷、石涛、金农、郑燮,他们脱宋元墨竹之形貌,每每放浪形骸,不求形似,笔墨跌宕而摄人心魂。这些纵逸之笔,是画家心灵乃至生命的物化,虽然与文同的墨竹在表现上拉开了很多距离,但在本质上,是在文苏一脉所提倡直抒胸意的思想影响下而演变的一种艺术形态,是对“不求形似”、“寓人于竹”、“画以适吾意”等观念的认同与发展。其思想实质与文苏一脉无异。
明清文人的墨竹秉承文苏之风骨,融自己之心意,不同与可,却能“高呼与可”?!澳币惨虼顺性亓烁嗟囊庀蠛透叩那橹尽?/p>
明 陈淳 【兰竹石图轴】
纸本墨笔 纵102.6厘米 橫34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 徐渭【竹石图轴】
纸本墨笔 纵122厘米 橫38厘米
广东省博物馆藏

明 朱鹭【竹石图轴】
绫本墨笔 纵147.9厘米 橫49.6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明 归庄【墨竹诗翰卷】
纸本墨笔 纵27.9厘米 橫678.2厘米
浙江省博物馆藏

清 朱耷【芭蕉竹石图轴】
纸本墨笔 纵221厘米 橫83厘米
故宫博物院藏

清 金农【墨竹图轴】
纸本墨笔 纵112厘米 橫30.6厘米
上海博物馆藏

展品目录


编辑:杨岚
关键词:墨竹 博物馆 纵 图轴


山东:春雨润花
当中国京剧遇上意大利歌剧
科威特称将加强与美国在安理会合作
美联储维持联邦基金利率不变
菲律宾一贫民区发生火灾
英国正式向欧盟提出推迟“脱欧”
埃及阿斯旺的旅游市场
伊斯坦布尔:春回大地百花开
法蒂玛·马合木提
王召明
王霞
辜胜阻
聂震宁
钱学明
孟青录
郭晋云
许进
李健
覺醒法師
吕凤鼎
贺铿
金曼
黄维义
关牧村
陈华
陈景秋
秦百兰
张自立
郭松海
李兰
房兴耀
池慧
柳斌杰
曹义孙
毛新宇
詹国枢
朱永新
张晓梅
焦加良
张连起
龙墨
王名
何水法
李延生
巩汉林
李胜素
施杰
王亚非
艾克拜尔·米吉提
姚爱兴
贾宝兰
谢卫
汤素兰
黄信阳
张其成
潘鲁生
冯丹藜
艾克拜尔·米吉提
袁熙坤
毛新宇
学诚法师
宗立成
梁凤仪
施 杰
张晓梅


